典故轶事

  击豉传餐    

  在今天车桥镇义门村委会的西南方,有一座山,叫“打鼓山”,是当年义门陈人击鼓传令,递送消息的地方。一族三千多人离合集散,需要信号。鼓声就是他们传递 消息的信号。  “击鼓传餐”,也就应运而生了。每天吃饭的时候,打鼓山便响起了鼓声,人们一听到鼓声,便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有说有笑的涌向馈食堂,在食堂师傅的组织 下,集中吃饭。

  北宋枢密使(副宰相)赵普有一天到义门视察工作,听到此声,随即写了一首诗:“击鼓传餐岂异初,江州义族不差殊。当朝秉察观风致,特为高门大揭书。历代旌表皆盛迹,屡世敕赐悉成模。如今诚信古人语,和善之家庆有余。”歌咏义门陈的家风义象,发出内心由衷的感叹。

  异席同餐    

  义门陈家族合德同风,事无巨细。一日三餐,集于食堂。用膳都讲究程序。

  《宋史》记载义门陈时写道:每席必群坐广堂,不能“随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启蒙儿童为一席,七岁以上女孩为一席,七岁以下女孩为一席,婆母新媳为 一席,青壮年男士为一席,六十岁以上老人为一席。“以序而自行”,“数代而行之”。并区分不同对象,“因人而佐食”。病人有病人的饭,老人有老人的饭,孕 妇,乳娘个不相同。此就餐方式,虽然陈旧繁琐,但它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有益于各个年龄层次的饮食需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培养合族同一的家庭风气。通过饮食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合德同风”。

  1050年时任宰相的陈尧叟衣锦而归时,欣而赋诗:“田里苁蓉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为族风的 古朴而有序欣喜莫名。名相寇准也称其义门陈“文以魁天下,家和庆有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金鸡屙银  

  义门陈的副主事是一位老太婆,她银发飘潇,身骨健朗。负责管理义门三千多口人的吃饭穿衣之事。一天,她和一群妇女在池塘边洗衣。在一块光滑的青石上,她手举棒锤在石上锤衣服。谁知一锤下去,石块竟发出了“喔——,喔——”的鸡鸣声。又试了一次,发出的仍然是鸡鸣声。细心的老人便将这石块搬回了家,放在天井里。

  她每天要安排一大家子的吃喝,早晨总是起得很早。那天天还没亮,她又早早的起床,打开了门。忽听到那块石头又发出了“喔喔——喔——”的鸡叫声,那高亢悦 耳的鸡鸣声传得很远。忽然,那块石头突然裂开,一只黄公鸡从碎裂的石块里飞了出来,老人眼灵手快,扑上去,用围裙兜住了大公鸡,抱回家里。又找来绳子,牢牢的拴住了公鸡。

  从那以后,她每天精心喂养公鸡,给它米吃,给它水喝,和它一起玩耍,还给它梳洗美丽的羽毛。每当她劳作回来,公鸡总是围着她转,跳舞,唱歌。和她成了分不开的好朋友。

  这一天,她又劳累了一天回到了家,推开门,忽然看见公鸡身前身后尽是白银。她很奇怪,哪来的银子呢?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银子是公鸡屙出来的。喂白米,屙 白花花的银子;喂红米,屙黄灿灿的金子。她知道,这是义门的孝、义感动了天地,是上苍的赏赐啊!于是,她把金银收集起来,补贴族用。

  鸡屙金银的故事传扬得很远。时人有诗为证:孝义感苍天,雄鸡亦惜怜; 金银从米变,屙出一囊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胡公是一位贤达的君主,死后还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被百姓广为称颂。

  故事一:借盘子借碗

  据老辈人讲:周围村里人,谁家有红白大事,只要在陈胡公墓前,焚香诉说自己的难处,便可借来盘子、碗。后来,几个不肖之徒,光借不还,再一、再二、再三。以后,再有人来烧香、诉说,也借不来盘子、碗了。

  故事二:不要冻着了

  胡公墓前有条小路,每年夏季,本村一些男子,晚饭后便拿着被单、席子,在这条小路上乘凉。每到夜深人静时,人们似睡非,会听到:“起来!快起来,别着了凉!”有的人呓呓症症,翻个身又睡了,突然身上拍了一下说:“起来!快起来!别着了凉!”睁大眼睛细看,什么也没有,只得夹着东西回家。

  故事三:“铁汁子”

  有一年夏季的一天,天气闷热,附近蔡庄、南坛村的小孩在陈胡公墓边洗澡,你一个猛子,他一个猛子,象水老鸹儿,窜出一溜溜水花儿。突然一声喊:“呀!那是啥?”从水底翻滚出一层褐色的泥浆,象生栗子皮那样的颜色。“铁汁子!”“铁汁子!”老人家说:“你们这些娃娃又淘气了是不是?八成洗澡不安生,又蹬着陈胡公他老人家的铁墓了吧!就不怕护墓神打你们的屁股。”

  

  

0.1027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