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1.jpg

  战国 齐国(公元前475年—22年)器 金文 4行 22字 藏上海博物馆

  释文:齐陈曼不敢逸

  康肇堇(勤)经德乍(作)

  永保用簠

  《陈曼簠》文字记述了陈曼为其皇考献叔作器的情况。

  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体势、笔法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西周金文圆浑厚重的作风。《陈曼簠》字取纵式,从笔画的齐整和字距、行距的均匀分布来看,已呈小篆体势的雏形。虽然小篆继承了秦系文字的传统(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但无疑也会受到东土文字如《陈曼簠》一类字体的影响。

  《陈曼簠》书法规整秀丽、优美典雅,同雄重庄严的西周金文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从文字的造型和书法的风格看,都已显示出向小篆过渡的迹象。它为研究金文向小篆的过渡提供了实物资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瓘(1057年—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 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

  

  陈瓘《仲冬严寒帖》尺牍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瓘启 仲冬严寒 伏惟尊候万福 瓘蒙恩迁叙两官 昨日祗授 圣恩深厚 无以论报 拜命感涕而已 五八娘已成亲 十娘在后月 恐知之 七六行 谨此上问 余乞保重 不备 瓘拜上 思济使君大夫 十三姐县君 十一月廿二日

  陈瓘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基(1314年—1370年),字敬初,台州临海(今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随之游京师,被授以经筵检讨一职。尝为人起草谏章,几获罪,引避归吴中,以教授诸生度日,颇有声名。陈基敏而好学,精通《春秋》等儒家经典,德性端重,兄睦亲孝,时人郑元佑有《陈敬初兄弟》诗云:“阖闾城里寄闲身,四壁秋蛩语近人;何异京华旧时月,清光相照白头亲。”即反映了他们兄弟平易孝梯的景象。

  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陈基以诗闻名,书法却少见提起。书法受李北海影响,上追二王,风格秀逸。同时也擅篆书。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行书《相见帖》、《苦雨帖》、《寝喜帖》、《贤郎帖》四件,其中前二帖曾于清乾隆时刻入《三希堂法帖》,刻入《三希堂法帖》的还有《行书诗十首》。

  1.jpg

  陈基《贤郎帖》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jpg

  陈基《苦雨帖》纸本 行草 23.9×24.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基《苦雨帖》,又名《致伯行契兄尺牍》,写得洒脱随意,犹如其个性。走笔驰骋操纵,情趣流走。最后“耶”字的末笔,一竖占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气直泻无余,难得如此畅意!曾藏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1.jpg

  陈基《寝喜帖》纸本 行草 26.8×2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师道(1053~1102年1月19日)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佑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其诗词有: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示三子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清平乐·秋光烛地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

  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

  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除夜对酒赠少章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春怀示邻里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九日寄秦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妾薄命·为曾南丰作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木兰花减字(赠晃无咎舞鬟)

  娉婷娜袅。红落东风青子小。

  妙舞逶迤。拍误周郎却未知。

  花前月底。谁唤分司狂御史。

  欲语还休。唤不回头莫著羞。

  清平乐

  为改之曰官样黄,作清平乐词,且令方内知有此名也。 

  重重叠叠。娜袅裙千襵。时样官黄香百叶。

  一岁相逢两节(是岁闰九月,两作重阳)。

  曲阑绕遍芳丛。一枝作意妍秾。

  折得有谁相忆,却须还与秋风。

  菩萨蛮(佳人)

  晓来误入桃源洞。恰见佳人春睡重。

  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

  一扇俄惊起。敛黛凝秋水。

  笑倩整金衣。问郎来几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江月(咏丁香菊)

  浅色千重柔叶,深心一点娇黄。

  只消可意更须香。好个风流模样。

  玉蕊今谁攀折,诗人此日凄凉。

  正须蛮素作伊凉。与插钗傍鬓上。

  西江月(咏酴醿菊)

  点点轻黄减白,垂垂重露生鲜。

  肌香骨秀月中仙。雪满瑶台曳练。

  绰约却宜长见,清真不假余妍。

  殷勤与插小婵娟。要试尊前玉面。

  踏莎行

  红上花梢,风传梅信。青春欲动群芳竞。

  林声鸟语带余寒,江光野色开游径。

  乍雨还晴,暄寒不定。重门深院帘帷静。

  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准拟风流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少年游

  御园果子压枝繁。看看分摘无缘。

  团沙弄雪,劳心费手,不肯暂时圆。

  赛神旧愿心儿有,终了待、几时还。

  芍药梢头,红红白白,一种几千般。

  家傲(从叔父乞苏州湿红笺)

  一舸姑苏风雨疾。吴笺满载红犹湿。

  色润朝花光触日。人未识。街南小阮应先得。

  青入柳条初著色。溪梅已露春消息。

  拟作新词酬帝力。轻落笔。黄秦去后无强敌。

  洛阳春

  素手拈花纤软。生香相乱。

  却须诗力与丹青,恐俗手、难成染。

  一顾教人微倩。那堪亲见。

  不辞紫袖拂清尘,也要识、春风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临江仙

  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

  浅衫深袖倚门斜。只缘些子意,消得百般夸。

  粉面初生明月,酒容欲退朝霞。

  春风还解染霜华。肯持鸳绮被,来伴杜家花。

  南乡子(咏棣棠菊)

  乱蕊压枝繁。堆积金钱闹作团。

  晚起涂黄仍带酒,看看。衣剩腰肢故著单。

  薄瘦却禁寒。牵引人心不放阑。

  拟折一枝遮老眼,难难。蝶横蜂争只倚阑。

  临江仙(送叠罗菊与赵使君)

  官样初黄过闺九。鲜妍时更宜寒。

  挽回人意不成阑。香罗堆叶密,芳意著心单。

  过与后房歌舞手,轻盈喜色生颜。

  堕钗拥髻与垂鬟。欲知谁称面,遍插一枝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木兰花减字

  匀红点翠。取次梳妆谁得似。

  风柳腰枝。尽日纤柔属阿谁。

  娇娇小小。却是寻春人较老。著便休痴。

  付与风流幕下儿古词云:十五年来,从事风流府。

  木兰花(和何大夫)

  荣光休气天为瑞。道祖当天传宝裔。

  千年昌运此时逢,四海欢声今日沸。

  蒙蒙香雾沾衣腻。漠漠轻寒梅柳细。

  封人长有祝尧心,从此年年并岁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满庭芳(咏茶)

  闽岭先春,琅函联璧,帝所分落人间。

  绮窗纤手,一缕破双团。

  云里游龙舞凤,香雾起、飞月轮边。

  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门阑。车马动,扶黄籍白,小袖高鬟。

  渐胸里轮囷,肺腑生寒。

  唤起谪仙醉倒,翻湖海、倾泻涛澜。

  笙歌散,风帘月幕,禅榻鬓丝斑。   

  虞美人(席上赠王提刑)

  城南观阁连云起。形像丹青里。

  使君笳鼓渡江来。尽带江南春色、放春回。

  青春欲住风催去。流水花无数。

  尊前触目一番新。只有玉楼明月、记游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

  故国山河在,新堂冰雪生。

  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

  今代无双士,当年第一人。

  杯行到手莫辞频。明日凤池归路、隔清尘。

  南乡子(九日用东坡韵)

  晴野下田收。照影寒江落雁洲。

  禅榻茶炉深闭阁,飕飕。横雨旁风不到头。

  登览却轻酬。剩作新诗报答秋。

  人意自阑花自好,休休。今日看时蝶也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陈树人 《行书山中七夕示若文诗轴》 131×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瓜棚豆架增幽静,玉露金风入窈冥。此夕不能无意绪,白头人共看双星。山中七夕示若文旧句,录为。卅六年夏。陈树人。

  此幅作於民国卅六年(一九四七),上款为其夫人居若文(居廉之孙女)。运笔中锋厚重,笔笔不相连。右出之笔画多短,似未到位,结体刻意朴拙。陈氏虽不以书名,却颇具个人面目。

  陈树人(1884年—1948年),原名政,名韵,又名哲,字树人,别号“葭外渔子”,以字行。别署猛进,晚号安定老人。广东番禺化龙镇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为“二高一陈”,同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

  自幼喜爱美术,师事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居廉。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西京美术学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并追随孙中山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任要职。后在香港的《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时事画报》任主笔,其作品和中兴会办的《中国日报》共同宣传革命,反对康、梁的君主立宪。曾在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在香港策划讨伐陈炯明。次年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部长、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广东省代省长等职。 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中央侨委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等职。1947年辞职,定居广州,专心画艺,与高剑父、高奇峰同为岭南画派三杰。其画风清新、恬淡、空灵,独树一帜。1948年10月4日,陈树人因胃溃疡不治,在广州逝世。

  他一生绘画千余幅,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并在国外展出,有过重大影响。他的一些作品为莫斯科、列宁格勒、巴黎、柏林与比利时等博物馆收藏。大部份作品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美术馆。留给人民一份珍贵的艺术遗产。著有《陈树人画集》、《陈树人近作》、《陈树人中国画选集》,诗集有《寒绿呤草》、《自然美讴歌集》、《战尘集》、《专爱集》和《春光堂诗集》等。

0.0965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