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恒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启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西汉第六位皇帝。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举措亦影响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向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秀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其子明帝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洪
刘洪(约130年—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伶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诗人。
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刘伶今唯存《酒德颂》文一篇,《北芒客舍》诗一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徽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渊
刘渊(249年至253年之间-310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308年称帝,改元永凤。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时期名将。刘牢之自幼生长于尚武世家,曾祖刘羲,以善射跟随晋武帝,历任北地、雁门太守;父亲刘建,有将才,官至征虏将军。
刘牢之面色紫赤,胡须双目生得奇异,性格深沉刚毅,为人足智多谋。最初应谢玄之募入北府兵,为其参军,后以功升鹰扬将军、广陵相。淝水之战时,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
后奉命救援苻丕,为慕容垂所败,被召回,此后又平定了多处叛乱。王恭第二次起兵时,刘牢之答应司马元显而背叛王恭,在其死后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军务。又率兵屡破孙恩,最终将其驱赶斩杀。后拜前锋都督、征西将军,兼江州刺史,讨伐桓玄。又听从何穆建议再次倒戈,致使司马元显被杀。桓玄掌权被削夺兵权,拜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刘牢之在部下离散,误以为其子被害的情况下,自缢而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
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裕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
自幼家贫,于公元399年前参军起义,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降服仇池,北灭南燕、后秦等国,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定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后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肃清北狄,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当年刘裕就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为武皇帝,葬初宁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义庆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小字车儿,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刘义隆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于430年、450年和452年三度出师北伐,但都无功而返,特别是450年的北伐失败导致北魏长驱直入长江岸的瓜步,威胁建康,造成刘宋国力的损耗。
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不久后他的第三子刘骏起兵推翻刘劭而继位,是为宋孝武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焯
刘焯(544年—610年),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文静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克庄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咏《落梅》诗得罪朝廷,闲废十年。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后出知漳州,改袁州。淳祐三年(1243年)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年),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景定三年(1262年)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五年(1264年)因眼疾离职。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特授龙图阁学士。第二年去世,谥文定。他晚年趋奉贾似道。谀词谄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但他也曾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胡适先生在其所著的《白话文学史》说过,刘“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说当时人“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
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嘱林希逸为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其季子山甫汇为《大全集》 200卷。《四部丛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系影印抄本。词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后村别调》 1卷,《□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 5卷,今人钱仲联有《后村词笺注》4卷。
刘克庄是最早的《千家诗》编选者, 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曾作为《四库全书》未收书编入《宛委别藏》。然而刘克庄的《千家诗》并非启蒙类读物,,后来广泛流传的《千家诗》,多题为南宋谢枋得选注、清王相增补修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邢州人。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
根据《元史》记载,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此后,元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收养救助制度,至元八年在各路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辰翁
刘辰翁(1233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幼年丧父,家贫力学。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廷试对策,因触忤权贵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由是得鲠直之名。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曾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德佑元年(1275年)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十月又授太学博士,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以后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元
刘元(约1240年—1324年),字秉元(又称刘銮),今天津市宝坻县刘兰庄人。古代雕塑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雕塑大师刘元,竟使元代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峰颠,其作品,一直被后代当作鉴别元朝绘画、塑像乃至古建筑的代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国轩
刘国轩(1629年—1693年),字观光,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