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3.jpg

  中国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县城西南 1.5公里陵山主峰东坡,又称满城汉墓。据《史记》、《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在位42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是中山国第一代王。1968年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并出版《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该墓随葬品丰富,年代明确,对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考古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是以汉高祖刘邦的曾祖父、刘姓大始祖刘清墓为中心扩展而成的一座陵园陈列馆。内有墓丘、墓碑祠庙、殿堂、二十四章塑像等众多历史景物,是考察刘氏宗脉,弘扬两汉文化的最佳景点。现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里堂刘氏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破四旧”,许多古迹建筑被破坏,现有刘邦曾祖父、太上皇父亲刘清的土坟和部分遗迹。1992年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人对汉皇祖陵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正门为4根大石柱组成的汉式红漆大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大字。大门两帝各有一大石狮守护。大门东侧有文物保护碑和标志。进大门后为庭院,庭院正面是汉高祖刘邦的一尊高达4米多的汉白玉雕像。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生平介绍。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人与文化”陈列室。位于刘邦雕像身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高大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后院则是刘清的墓冢。墓冢为圆形土冢,冢周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护土墙。冢墙下面有石碑相嵌,上书“刘清之墓”4个大字。冢前有清康熙时期的“西汉高祖”和乾隆时期的“汉之故里”两块古碑。古碑已残,字迹多有剥落,但仍依稀可辨。另有今人捐刻的唐尧帝纪念碑、刘累公纪念碑、刘清之墓碑、刘仁浩纪念碑、太上皇纪念碑。汉皇祖陵园的北边,有刘氏家祠,名为汉里祠,现公存遗址。陵园有柏油马路与丰单公路相通。在由丰单公路进入汉皇祖陵的马路起始端两侧,分别矗立有一对高大的华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300543329728143808566792803.jpg

  刘道一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上,为刘道一与夫人曹庄合葬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12年3月,自湘潭迁葬于此,其夫人曹庄与之合墓,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底径3米,高0.5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碑三通,主碑刻谭延闿书"烈士刘道一曹庄墓"八字,高1.41米,宽0.52米;左右附碑刻刘道一胞兄刘揆一所撰碑记,高1.3米,宽0.45米。墓前有石凳、拜台、香炉、石方柱置于左右两侧,四周阴刻小楷,书刘道一生平事略。登山石径由墓左斜穿而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汉安陵为汉惠帝刘盈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东18公里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安陵为覆斗形,底部周长725米,高25.22米。陵西北150米处为张嫣皇后墓,因吕后死后张嫣被废,封丘很小。陵北白庙村一带有邑城遗址,陵东还有12座陪葬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位于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距西安市中心约30公里。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像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汉皇宫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相传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1988年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1963年4月,阳陵被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刘大夏墓,位于湖南省华容县城东10公里胜峰乡话岗村享堂附近,东经112°18'3”至113°1'32”和北纬 29°10'18”至48'27”之间,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处洞庭湖以北,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保护范围为话岗山的南坡,北面为龙秀山茶山和稻田以墓为中心,半径30米以内,墓前植为杉树。其自然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205.8毫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阳墓.jpg

  刘阳墓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兴县小山南端山坡上,墓封土占地面积2292平方米。

  汉武帝封齐孝王刘将闾之子刘阳为康侯,同时封地置柳侯国,辖今海兴县东部及黄骅市东南海滨地区,故址在海兴县小山主峰东侧小山村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刘伶墓位于徐水县城西10公里,遂城村西200米,张华村南300米处,墓南50米为徐(水)大(王店)公路。

  相传刘伶与张华相友善,不远千里来张华村访友,卒于此。此墓与张华墓相望。

  现存刘伶墓坐北朝南,封土直径长约3米,高1米。据县志记载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肃县令谢昌言所重修,并建有酒德亭。酒德亭早年被毁,今碑记尚存,碑为大青石质地,高103厘米,宽68厘米,厚19.5厘米。碑座长83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碑首线刻二龙戏珠纹饰,正中楷书“万古流芳”,碑阳楷书“重修刘伯伦墓重修酒德亭碑记”,碑文底下线刻睡莲花瓣。碑阴上首线刻云朵纹饰,正中楷书“碑阴题名”四字。镌刻捐资者姓氏。

  1952年9月,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平陵,汉昭帝刘弗陵之陵。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平陵,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 

  2001年7月到10月底,咸阳市文物考古队对平陵进行钻探调查。纠正了过去平陵“帝西后东”的错误认识。明确了平陵陵园外陪葬坑的大体数量、分布和形制。发现了四处建筑遗址,发现了平陵邑城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义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哀帝刘欣的陵墓。位于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刘欣(前25~前1)为汉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因汉成帝无子,立为太子。20岁即位,时值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烽火燃至长安,饥民持火上屋,击鼓呼号。刘欣在位6年病死,葬于义陵。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900米,高30.41米。陵东封土为傅皇后陵。有陪葬墓15座。义陵在今咸阳市东北周陵公社南贺村有一大冢。此处遍地尽是汉代遗物,并无隋唐文化堆积层,附近又旁无大冢,无疑应是汉哀帝义陵。刘欣,子喜,生于公元前35年,元帝庶孙,定陶共王之子,母为丁姬。3岁嗣立为王,爱好文辞律法,绥和元年(前9)立为皇太子,第二年即帝位。 《汉书.哀帝纪》 :“元寿二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宫。秋,九月壬寅,葬义陵。”卒年26年,在位6年,谥号“哀帝”。

  义陵封土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方形。底边长东西175.50、南北171米,顶边东西58.50、南北55.80米。封土高30.41米。陵园平面方形,边长420米,四面墙垣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置双阙,现仅北垣墙正中保留有残高1米、宽约1.5米的阙址。陵园内有西汉时期的砖瓦残片及“长乐未央”、“长生无极”文字瓦当。傅皇后陵傅皇后系傅宴之女,刘欣即位后立为皇后,公元前1年自杀,称号孝哀皇后。墓在义陵东约600米处,封土覆斗形。底部长东西110、南北85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19米。封土高15米。陪葬墓现存15座,分布在义陵东3座,南5座,西4座。另有3座分布在义陵东、北和西南面。在义陵北司家庄多次出土有“高安万世”瓦当。司家庄村北尚有一残冢,故此处可能是董贤的冢茔或他的妹妹的宅第。1981年在义陵北,南贺村东土壕发现左半部“鲁王虎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公元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08月,包括茂陵在内的29座汉唐帝陵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总体地理风貌,为黄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黄土地貌,南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自然植被良好,具有地域特色。该地带属地热水富裕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

  杜陵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铭清晰可辨。此外还有碑碣十余方。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迹,四周排水的沟渠仍清晰可见。

  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考古工作者对杜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周围的遗址进行了一些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汉平帝康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大寨村之西,是西汉平帝刘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略呈正方形,东西423米,南北413米,四面垣墙之中建有阙门,今遗迹无存。陵冢形如覆斗,近冢顶内收成台,台面距冢顶5.5米。陵冢通高30.6米,陵基边长约210米。孝平王皇后陵在陵园东南距帝陵570米处,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86米,顶边长33米,高10米,周围出土大量汉代砖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园近方形,南北410米,东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陵冢位于陵园之中,呈覆斗形,底边长约120米,顶边长50米,高29米。今陵冢顶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建筑墙基、平铺方砖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

  汉元帝刘奭,字盛,宣帝与孝宣许皇后所生,27岁即位。竟宁元年(前33)五月崩于未央宫。葬渭陵,终年43岁。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是孝元傅皇后陵。现存陵冢低矮,显系削残。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王皇后陵园建筑与元帝陵园、垣墙同为夯土筑成,垣墙正中各有阙门,至今仍存遗迹。渭陵东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排列有序,东西四行,每行七座,当地群众称为“二十八宿墓”。

  现存墓冢12座。据文献记载,王凤、王莽妻、冯奉世等陪葬渭陵,但今名位难考。《汉书·元帝纪》载,永光四年(前40)下诏,罢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围未发现陵邑遗迹,与文献记载相符。

  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淮南王墓位于寿县城北2公里处,南临淝水,北依八公山,冢位于八公山乡团结村老母猪山南坡。墓为覆斗型,高20米,周长120米,墓前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所书“汉淮南王刘安墓”碑。还建有神道石阶、石柱等。 

  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冢呈覆斗状,底部用青石叠砌一米高环周挡土墙,其周长120米,墓冢高6.4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墓南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书丹的“汉淮南王墓”碑。墓地周围有大量的残砖、瓦砾。其中有云文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等标本。现存淮南王墓底部用青石叠砌1米高环周挡土墙及墓园围墙为1989年9月寿县人民政府组织维修和建设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梁孝王陵位于河南永城市芒砀山之保安山,北峰为刘武夫人李王后陵,属于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地下宫殿。自梁孝王始其子孙八代均把长眠之地选在芒砀山,芒砀山现已发现西汉梁国王室地宫22座。形成一个全国罕见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西汉梁国王陵墓群,该墓群于1996年被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陕北)延安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刘志丹烈士陵园坐北面南,面积3.3万平方米。整个陵园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庄严肃穆。园内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江泽民题词:“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园内还有造型独特的地球碑一通,上刻陕甘宁边区图示,并镌刻“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几个大字。

  陵园深处是烈士纪念堂和刘志丹将军之墓。陵园内还辟有烈士纪念馆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由他率领的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仅在1935的7月间,他指挥西北红军歼敌5000余人,缴3200余支,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成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时国民党报云:“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远在万里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正是从这些报道中获悉了消息作出进军陕北的历史性选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使陕北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刘志丹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人民树立了楷模,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群众编成民歌小调歌颂他,美国作家斯诺、索尔兹伯里均在其著作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索尔伯里在其名著《长征一—闻所末闻的故事》中称刘志丹为“陕西罗宾汉”。

0.1379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