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1.png

  陈完(公元前705年—?),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公妫跃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他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陈完的后代以“田”为姓,陈完就是田姓始祖,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陈完的后裔中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孟尝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陈完的后裔王莽称帝后,追尊陈为齐敬王,庙号世祖。

  齐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05年),陈厉公生下儿子陈完。正值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让他用《周易》为儿子算卦,得到的卦象是观卦变否卦,周太史说:“这叫做能看到国家的荣光,利于做天子之宾。他大概会取代陈国而自己据有国家吧?不是在陈国,大概是在别的国家吧?这事不会发生在他本人之世,大概是发生在他子孙之时吧?如发生在别国,一定是在姜姓国家。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代。事物不能在两个方面都充分发展,大概要等到陈国衰亡,他的后代就要昌盛了吧?”齐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99年),陈厉公弟弟妫林即位于为陈庄公。陈厉公之子公子完只为大夫。齐襄公五年(公元前693年),陈庄公在位七年后去世,其弟杵臼接过君位,史称陈宣公。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晚年的陈宣公立宠妃之子为太子。但宣公见太子御寇与公子完交好,以为他们密谋不轨,就杀死了太子御寇。事实上,御寇是因为敬重公子完是贤者才与之频频往来。御寇被杀后,公子完担心会祸及己身,于是携家带眷投奔到了齐国避祸。齐桓公想让陈完做卿,陈完说:“我作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劳苦之役,就是您给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担任高官。”桓公就让他做工正之官。齐懿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完,先算一卦,卦辞说:“夫妻好比雄雌凤凰双双飞翔,鸣叫应和响亮清脆。妫姓的后人,将在姜姓之国蕃育昌盛。五代以后就将发达,地位与正卿并驾齐驱。八代以后,无人能与之相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陈纪(129年—199年),字元方,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享年七十一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实。实道:“元方难为兄,季方(谌字)难为弟。”纪于遭党锢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

  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10的内容(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相传,陈元方七岁的时候,某天父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后来那人来了,陈元方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顿时感到尴尬加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却不想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见《方正》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作者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陈元方小小年纪,说话行事镇静沉着,面对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针锋相对,指出对方不但"无信",而且"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并以拂袖进门表明自己的态度,七岁的时候就有如此见识作为,真是叫人叹服。

  邯郸淳撰,记述陈纪之碑文。乃与邦彦硕老,咨所以计功称伐,铭赞之义,遂树斯石,用监于后。大将军何进表选名儒,君为举首,公车特征,起家拜五官中郎将,将到,迁侍中,旬有八日,出相平原,会孝灵晏驾,贼臣秉政云云。袁术恣雎,僭号江淮。图覆社稷,结婚吕布。斯事成重,必不测救。君谂布不从,遂与成婚,送女在涂。君为国深忧,乃奋策出奇,以夺其心。卒使绝好,追女而还。离逖奸谋,使不得成。国用又安,君之力也。年七十有一,建安四年六月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天监元年(502年),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大通元年(527年),41岁的陈庆之初次带兵,战涡阳取得大胜。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攻北魏,孤军深入,后援无继,在北魏军反击下,失败而返。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长子陈昭继承他的职位。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陈庆之的出身,陈庆之可能是个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受禅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权,是为梁武帝。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期间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陈庆之41岁始领兵,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回军后,陈庆之任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同年五月,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2万来拒,设置防御工事。元延明先遣其将丘大千筑垒,以切断梁军的进军路线。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六月,萧综乘夜离开梁军投降北魏。天亮后,梁军找不到萧综,却听见魏军在城外说:“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于是梁军溃散了。魏军进入彭城,乘胜追击梁兵,重新夺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一直到宿豫才返回。梁军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普通七年(526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筑两城以拒之,陈庆之攻拔两城。十一月,李宪力屈而降,陈庆之入据其城。此次作战,梁军共克52城,获75000人。陈庆之转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同时,梁武帝萧衍诏寻阳太守韦放领兵与曹仲宗等会师。时韦放军营垒未立,北魏散骑常侍费穆率军突然到达,韦放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奋战,以一当十,终于把费穆军击退。魏孝明帝元诩复派将军元昭率军15万(一说5万)增援涡阳,前锋抵达距城40里的驼涧。陈庆之意欲前往迎战,但韦放认为:“敌人的前锋部队必然是精锐部队,如果和他们战斗中胜利,也不足以成为功绩,相反,如果战斗失利的话必然给我军士气造成不利影响,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以逸待劳,不如别去攻击”。陈庆之却说:“北魏的士兵从远方而来。现在肯定已经疲惫不堪了。他们离我军那么远,必定对我军不会有疑心,趁他们队伍还未整齐,人员还没聚集,应当挫其锐气,出其不意,没有不胜利的理由,况且我听说敌人的营寨附近,树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们一定不会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顾虑,那就让我独自领兵攻打他们吧。”于是陈庆之率麾下轻骑200人突袭元昭军,破其前军,魏军震恐。陈庆之又乘胜与各军连营而进,背靠涡阳与魏军对峙。两军自春至冬,交战上百次,将士劳苦不堪。这时,传来魏军在梁军阵地后兴筑营垒的消息,梁军军心有些动摇。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敌,欲撤军。陈庆之闻后,立节仗于军门,慷慨陈词地说:“我们到来这里,已经过了一年了。耗费的军粮兵器巨大。士兵们没有战意,都想着退兵,怎么是为了功名?只是为了聚集在一起抢劫而已。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需要等到敌人聚集到一起然后与之战斗。你们想要班师,我另有密诏,你们几天想要班师违反密诏的话,便依据密诏处罚。”曹仲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当时魏军建筑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军。陈庆之在夜色掩护下,出动骑兵突击魏军,连克4个营垒。涡阳戍主王纬闻讯,以城降梁。其余九城,兵甲犹盛。韦放在投降的魏军中挑选30余人予以释放,让他们回去,到魏军各营垒报告涡阳陷落的消息。同时,陈庆之率军随释放的魏军士卒之后,擂鼓呐喊攻击。在梁军的凌厉攻势下,魏军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后溃败。梁军乘势追击,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3万余人。梁武帝诏令以涡阳之地设置西徐州。梁军又乘胜进至城父。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元颢遂于睢阳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颢进封陈庆之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这时荥阳城还没有攻下,梁军将士都感到恐慌,陈庆之解下马鞍并且喂了马,对将士们说:“我们到这里以来,屠城略地,实在不少;你们杀了无数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与我们都是仇敌。我们只有七千人,敌人有三十余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理当不会让我们生存。我们不能和敌人的骑兵在平原上交锋,应该攻破他们的城垒,各位别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战场。”于是亲自擂鼓攻城,只是一次击鼓,梁军便全部都登上了城墙。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于是攻占了荣阳而且俘虏了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带领军队围城,陈庆之率三千精骑背城而战,击破了元天穆的围攻,鲁安在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都独自逃跑了。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四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在即将攻克的时候忽然听说元天穆已经向北逃跑,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后继之力,于是向陈庆之投降。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都攻占下来。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又以七千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敌。后攻入洛阳,元颢入主洛阳宫,改元大赦。陈庆之被封为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食邑增加到万户。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北魏孝庄帝,挥师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最终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尔朱荣最终击败了元颢政权。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自称天子,当地豪强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三万人,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两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大同二年(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长子陈昭继承他的职位。

  在陈庆之坐镇江淮期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两年的时间,边境一带府库充足。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

  陈庆之出身庶族,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用兵灵活。陈庆之指挥艺术的最大特色是重视士气,善于把握战机,善于打运动战。陈庆之不但在战场上注重士气的作用,在平时也注意士气的积累。在荥阳之战中,陈庆之的演讲让梁军将士没有了任何顾虑,于是梁军在陈庆之指挥下“相率攻城”,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当时有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历史评价:萧衍:“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李延寿《南史》:“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

  吕祖谦:“陈庆之以东南之兵数千入中原,士马强盛之地,大小数十战,未尝少挫,遂入洛阳。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败归,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军独进,不能成功,自古皆然。”郝经:“陈庆之乘魏之乱而纳元颢,未几而狼狈以归。”毛泽东:“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元光3.gif        

  陈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号龙湖,祖籍河南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自幼聪颖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术,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随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先后入闽平乱。不久,陈元光祖母魏敬又率援军至闽。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史。在开漳治漳期间,陈元光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以身殉职。尔后,其子陈珦、孙陈酆、曾孙陈谟相继担任漳州刺史,祖孙六代承先启后开漳治漳计150年,深受百姓爱戴。陈元光为开发漳州,维护大唐皇图一统,建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封和人民百姓的尊崇,被奉为“开漳圣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png

  陈子昂(约659年—约700年),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少年时期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两次落第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得到重用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及第。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垂拱二年(686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两次从军北征。

  受谗被诬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200000013920144739911911082.jpg

  陈献章(1428年—1500年)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 。出生于新会都会村,10岁随祖父迁居白沙村。二十岁那年春天在童试中考中秀才,同年秋天参加乡试,考中第九名举人。正统十三年四月考中副榜进士进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会试落第后拜江西吴与弼为师,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读书静坐,十年间不出户终于悟道。成化二年复游太学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着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0.128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