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4437e668fc2b121d1aef10.jpg

  会文书院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温州古代书院今唯此书院整体保存较完好。

  会文书院初建于北宋,为大观三年进士陈经邦及其兄弟陈经正读书的地方。陈氏兄弟受业于程颐、程颢,回乡办学,开浙江理学之先河。会文书院的创建,改变了平阳一地的学风,南雁也成为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南宋学者朱熹曾于此讲学,成为美谈。

  会文书院曾废圮,仅存旧址。邑人陈承绂、周启良倡捐重建,邑令汤肇熙捐俸劝置田产,以助膏火。

  会文书院作为平阳传统文化的缩影,1986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推荐申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后又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代陈氏为平阳大族,因此陈经邦、陈经正兄弟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读太学,后又在宋徽宗元符三年后同赴洛阳受业于程颐。陈氏兄弟在政治上并无成就,隐居乡里,传授理学,对乡邦学术作出了积极贡献。《宋元学案》和孙依言《瓯海轶闻》都认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陈氏兄弟著作未传于世,仅《东瓯诗存》录有陈经邦的《南雁山诗》一首,又有陈经正《游南雁》七律一首。“老从神武挂尘冠,要与傍人分碧山。阵落风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双鸾。云关隔断尘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宽。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飞过万山间”(陈经邦)。“雨晴华表插天孤,雾散丹霞落雁湖。深洞不知红日过,危峰常倩白云扶。仙家莫漫夸蓬岛,胜地分明入画图。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陈经正)。

  会文书院经规划,以平阳历代名人为主线,对外开放展览。内容由“陈经邦、陈经正讲学堂”、“平阳名人馆”、“南雁风光”三部分组成,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文史资料,再现会文书院从北宋至明清1000多年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较为系统地展现会文书院的文化内涵、平阳历代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南雁的旖旎风光,成为展示平阳乃至温州儒家文化和永嘉学派的窗口展厅面积215.67平方米,展线长度34.28米,图片94张,配备讲解员4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陈武帝故宫原为陈霸先故居,志载:因陈故宫香火兴旺,南朝陈光大元年(567年)诏立为天居寺;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广惠教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立为丛林,俗称下箬寺。下箬寺原为五进大院,占地36亩,四面环水,气势雄伟。寺内正中,自山门而入,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小西天、如来观音、三尊紫佛、皆佛中之圣,佛像魁凛,气势磅礴,故历代皇帝皆称之为“帝乡佛国”,并受三代皇上的“天赐圣旨”。下箬寺内文人墨客碑刻林立,白居易、杜牧、朱熹、苏东坡、吴承恩、归有光等皆驻足下箬寺,唐代高僧道宣出生于下箬寺。名酒“箬下春”产于此。陈武帝故宫内有古井一口。据史料载:陈霸先出生时,井泉沸腾,家人汲以浴身,后人称此井为“圣井”,又名“陈井”。圣井,系石砌井壁,深约15米,直径1.5米,水面平于地面,井水清澈,终年不竭。

  1993年,新建圣井亭,立有圣井碑,保护圣井。1994年8月15日,长兴县政府批准重建下箬寺陈霸先故宫。现陈武帝故宫的匾额上“陈武帝故宫”为台湾原国民党要员陈立夫手书。宫内正中立有陈霸先塑像,西侧是陈霸先一生经历壁画,塑像的背面写着“陈朝始皇陈霸先个人生平。”整个宫殿茂砖笃髻、盘龙翘角,宫顶二龙戏珠,门上龙飞凤舞,古砖铺地,富丽庄严。

  整个景区占地126亩,由陈武帝故居、天居寺、遗址公园三部分组成,总投资18000万元,是集休闲购物、品茗娱乐、修学养性、祈福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体验性文化旅游景区,也是长兴主城区唯一的旅游景点。

  景区主要项目有:禅茗堂、佛教学堂、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大舞台、陈氏留名处、古衣景苑、大型游乐园、旅游小吃店等,同时配套建设了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6月下旬开展夜游活动,陈武帝故宫是一个具有南朝建筑风格、风情的新景点,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发生在1400多年前江南大地上的陈朝历史文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陈白沙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大道西37号,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是一座以保护明代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庭院式历史名人纪念馆。

  一九九三年十月,江门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陈白沙诞辰565周年,加强对白沙祠四周的环境整治美化,决定以白沙祠为主体,扩建陈白沙纪念馆。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三月,编制扩建规划并经省内文物专家反复论证、修订,报请江门市规划局审批。一九九六年六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实施陈白沙纪念馆首期建设工程,一九九九年四月至二000年九月,实施陈白沙纪念馆第二期工程,从而达到现在的规模。

  该馆以建于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楼(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轴,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铜像广场和陈白沙纪念馆的新建牌楼。牌楼内的用地范围均以围墙围绕。白沙祠前的东西两侧,建有书画廊和碑廊,还有怀沙亭、讲学亭、文献亭、嘉会楼、旅游服务部以及荷花池、泮池等园林式建筑。

  白沙祠的东侧,是陈白沙事迹陈列室的三个展区,常年展出陈白沙的事迹及墨宝等名片。距白沙祠东北角约50米处,是一个建于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的陈白沙父母合葬墓,墓碑石白沙先生用茅龙笔书写的,四周松柏长青。

  白沙祠的西侧,保留了白沙故里的若干旧民居,民居内按民俗风貌布置居室家具,开辟为民俗展区,供游客参观。在白沙故里的北端,建有小庐山碑亭及观景长廊。绿草如茵,竹影婆娑,现已成为江门市民喜爱参观游览的江门市历史文化景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437e668fc2b121d1aef10.jpg

  陈家大屋位于浙江省遂昌妙高镇北街4弄12号。建于明代末年。主体建筑坐东朝西,通面宽27.70米、通进深37.40米,面积103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大厅、堂楼三进。各进隔以砖墙,并以石库门相通。在构造上除大厅明间用抬梁及其它局部减柱外,皆用穿斗。第一进门厅,面阔九间,进深三柱。南厢院设水池、石桥;第二进大厅,七柱十一檩。前檐大额枋横贯三间,减去二根前檐柱,构造特殊。西厢各三间,均四柱七檩;第三进堂楼,七柱九檩。两厢各五间,四柱五檩。各进建筑用材均较大,出檐深远。皆施圆椽,隔断用板壁,或夹竹泥墙,装修古朴。阶沿置条石,地面均直铺方砖并匝以条砖。各处天井铺以卵石,外围围墙以黄土夹砾夯筑。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陈氏族谱记载,这座古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已有141年的历史,是当时“奉政大夫”(系文官阶正五品)陈石城所建,也是迄今当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宅。

  陈家大屋坐东南向西北,建于一片开阔地段,背靠马鞍型的高山,前面有一池塘和一大片稻田,两边是茂盛的翠竹。整座古屋以砖木构架为主,结构对称严谨,布局采光合理,造型古朴而实用,采用青砖砌筑,青瓦盖顶,青石铺底,没有饰檐,属典型的清代湖南民居。

  浙江遂昌陈家大屋古屋包括主房、书房、厨房、轿房、仓库等各式用房,占地共5000平方米;保存完好的主房分三进六厢,共108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宅内有15个呈长方型的天井。正厅有一大两小共3个天井,厅与厅之间由雕饰的木帏栏隔开,但这些装饰大多已在"破四旧"的年代被破坏。古屋的排水沟设计很巧妙,水沟分明沟和暗沟,青石板铺底,屋内天井的水走暗沟,屋外檐的水走明沟,下再大的雨都从未浸湿过室内。

  据了解,乔下村村民均姓陈,从江西迁徙至此已有600多年了。有100多年历史的陈家大屋、陈家牌坊,有300多年历史的陈石泉宗祠,均保存完好,规模颇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陈英士故居位于湖州白地街五昌里,是典型的坐北朝南的清末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群。原为一处大型院落群,名“五昌里”,现尚存两路建筑,西路由三进建筑组成,其中的第一进建筑“存诚堂”是陈英士被害后,当地各界人士举办追悼会的地方。东路由五进建筑组成。

  陈英士故居东临白地街,南为南宁长巷,西为天宁寺巷,北接苕溪路。它与现代广场相邻,和新落成的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隔苕溪路相望。

  陈英士故居是陈英士的成长之地,也是其侄儿陈立夫及陈果夫的出生之地,对缅怀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英士故居纪念馆整体陈展以“英士雄魂”为主题,分“风云涌动”、“推翻帝制”、“维护共和”和“浩气长存”四大单元,它除采用典型传统的雕塑、油画、图片等表现手段外,还创造性地使用了时光隧道、二维单片造景、湖州传统板画和旌表墙等多种展示方式,共展出珍贵的文物、文物复制品、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生动再现了陈英士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和卓越的历史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云纪念馆.jpg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老朱枫公路3433号,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它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于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即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2005年6月8日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陈云铜像在纪念馆落成,江泽民同志为铜像题词。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在“陈云故居”和原“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总占地面积52亩,为一块较为规则的梯形地块,建设内容包括纪念馆主体建筑和附属设施两部分,纪念馆主体建筑占地39亩,由主体部分及辅助设施两部分构成,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3500平方米,地下部分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前为广场,广场正中设陈云同志铜像,广场两侧设长廊和水池。主体建筑周围种植苍松、翠柏,后方设青石铺地的小广场,陈云故居毗邻主体建筑。基地后方是风貌依旧的市河,市河两岸保留着具有江南小桥流水特色的建筑群。

  主体建筑采用中轴严格对称布局的手法来表现崇高的纪念主题,屋顶吸取民居建筑的曲线坡层面高低错落加以组合,形象庄重而朴实,且富于变化,层次分明,并与环境协调,立面以色调朴实沉稳的国产石料为主,装饰屋面,屋檐采用琉璃瓦装饰,整个建筑造型设计继承传统,但又并非简单地复古、既具有现代感,又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用建筑语言反映出陈云个性。历史地再现了陈云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充分体现陈云一生平易近人,朴实高洁的精神风貌。故居与民宅融为一体,体现了江南水乡小镇独具韵味的特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可钰将军纪念馆.gif

  陈可钰故居位于广东省清新县石潭镇新民街,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由藏书阁、景瑗图书馆和家属住所组成。景瑗图书馆占地76.4平方米,单层平房。后来,在景瑗图书馆右侧建筑了一座两层的藏书阁,内设藏书室、办公室、寝室、警卫室和地下室。在景瑗图书馆后院增建环山亭和家属住所,共占地500平方米。

  国民革命时期,陈可钰将军曾任孙中山总统大本营警卫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代军长、广东省军事厅厅长等职。

  “景瑗图书馆”是陈济棠先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倡议并捐资在陈可钰将军故乡白石潭建立,以旌勋德。馆的前院、东西两边倚墙各建半园型小亭,西亭镶嵌着建馆石刻序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可钰从广州二沙头“三家村”迁回石潭景瑗图书馆居住。1938年,陈可钰将军在景瑗图书馆左侧建筑了一座两层的“藏书阁”,内设藏书室、办公室、寝室、警卫室和地下室。1942年,日寇入侵清远,陈可钰对教育事业非常关心,把图书馆、藏书阁和家属住所全部让给清远中学做临时校舍,自己携眷退居白湾。1943年,清远中学迁回清远城,陈可钰从白湾回迁景瑗图书馆疗养。1944年10月14日,陈可钰病逝于景瑗图书馆。1949年,石潭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景瑗图书馆、藏书阁和家属住所,作为石潭乡人民政府办公用地。“十年动乱”中,景瑗图书馆、藏书阁和家属住所均被损坏,垂脊兽等装饰被拆毁,地下池塘,石桥、假山等因历年水患被淹没。

  1985年初,清远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景瑗图书馆、藏书阁和家属住所,将故居命名为“陈可钰将军纪念馆”,增建了陈可钰将军纪念馆牌坊。修复后的景瑗图书馆及故居面积占地1288平方米,四周建有围墙,两侧入口处有门楼,红墙绿瓦,中西合壁,颇为雅观。各界人士捐赠图书共7000多册,景瑗图书馆成为当年全县乡镇规模最大、图书最多的图书馆,石潭镇政府还设有专人管理开放,方便人民群众阅览。

  2002年省政府将陈可钰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1月,清远市财政一次性追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经费9万元。2004年12月7日至2005年1月30日,进行陈可钰故居修缮工程,工程总造价为13万元。如今,修缮一新的陈可钰故居已成为清新县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陈赓故居位于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泉湖村杨吉湾,杨吉湾是一个建筑群体,土砖青瓦,上下两栋,左右两横呈“凹”形,共有40余间房屋,属中型民居款式。坐东朝西,依山靠水,景色宜人。它正中堂屋,分为上下两厅,中间相隔一个长方形大天井,是古建筑中称之为“鸳鸯厅”的格局。堂前阶基上,耸立两根杉木伞柱,下承雕花鼓状石础;左右横屋前侧,用砖砌起一道大山字垛,以避风阻雨;横屋以内,房室纵横摆布,共设小天井4个。屋前地坪边有一个不足半亩的堰塘,供饮用和农用之需。由故居、墓园和生平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0亩。陈赓故居为典型的湘中民居,系陈赓祖父清末湘军副将、武显将军陈翼琼所建,建筑面积1342平方米,房屋近40间,通过修缮再现了陈赓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故居后山为陈赓大将夫妇墓园,2011年3月,大将夫妇骨灰迁回故里。陈赓大将生平馆通过大量珍贵史料,展示了陈赓大将传奇的一生。

  陈赓故居现为湘乡市党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0.1050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