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曹魏太尉贾诩之后,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天宝十载(751年),贾耽登明经第。乾元元年(758年),任临清尉,累擢汾州刺史,任内有异绩,后迁河东节度副使。大历十四年(779年),征拜鸿胪卿,旋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徙山南东道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召为工部尚书。贞元元年(785年),出任东都留守。次年,改义成军节度使。
贞元九年(793年),以右仆射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内虽无关于安危大计的建言,但他恭行温厚,被时人称为淳德君子。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国公。唐顺宗即位后,进左仆射。
永贞元年(805年),贾耽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傅,谥号“元靖”。大中二年(848年),绘像凌烟阁。
贾耽工诗尚书,擅长地理学。郑馀庆称其“文章之制,博达而清约”。著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生平
出仕为官
贾耽从小就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步入中年以后,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工作。“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
天宝十年(751年),贾耽22岁时以两经登第而走上仕途。
乾元元年(758年),授贝州临清(今河北清河)县尉,继而授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尉。处理日常政务中,表现出“器重识高,涵泳万顷”的良好素质,颇得太原尹王思礼赏识,授度支判官。后转试大理司直、监察殿中侍御史。
上元二年(761年),被擢为检校缮部员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
大历八年(773年),迁汾州刺史。他在郡七年,政绩茂异。
助平叛乱
大历十四年(779年),提升为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负责接待入朝使者和出使归臣的工作。同年十一月五日,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观察度支营田等使,加朝议大夫,封广川男。时值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谋反,贾耽受命领麾下沿江东讨,协力群帅,平夷江汉,所向皆捷,荣立军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建中三年(782年),任检校工部尚书、山南东道(今河南、陕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区)节度观察使。
兴元元年(784年),迁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东都畿汝州都防御观察等使。因德政兼优,得到德宗的信任,下诏特许贾耽在近郊狩猎。
贞元二年(786年),贾耽因平讨李希烈有功,加东都畿唐、汝、邓都防御观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滑州刺史,充义成军(今河南滑县)节度,郑、滑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贞元九年(793年),贾耽以64岁高龄奉诣入觐。同年五月二十七日,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加金紫光禄大夫。而后转任左仆射,依前平章事,迁检校司空,封魏国公。
屡乞骸骨
贞元十二年(796年),贾耽因健康原因,首次上表提出辞呈。表曰:“荏苒四年,昧于摄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闻风雨之声。自赵憬云亡,卢迈染患,忽忽惊悸。旧疹顿加,尸素之中,视听不逮。…省躬量力,诚所不任。非求退让之名,实为官谤所迫。伏希圣鉴俯察恳诚,无任惶迫切之至。”辞职未予恩准。
贞元十三年(797年),贾耽又以疾避相位,未允。
永贞元年(805年),贾耽厌恶王叔文一党当权,便托称有病,不再出门,屡次请求退职。同年十月一日(10月26日),贾耽于长安(今西安)光福里的私宅中病逝。唐宪宗为其辍朝四日,册赠太傅,谥号“元靖”,赠绢一千匹、米粟一千石,葬于长安高阳原。
大中二年(848年)七月十一日,贾耽与李岘等共三十七人得以绘像凌烟阁。
主要成就
贾耽继裴秀之后中国地理地图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贾耽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对后世制图影响深远。贾耽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
贾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荣昌盛的顶峰走向跌坡的转折时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长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职务,目睹了国势衰落边疆多事的情景,深表忧虑。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怀抱强烈的爱国热忱。
贾耽一生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用米堆积立体地理模型供军事行动之用,像西汉萧何那样搜集秦国地图帮助刘邦夺天下。他羡慕前哲,绘制地图,要为唐朝的政治、军事服务。贾耽年轻时正值“安史之乱”,政治不稳定,人民赋税很重,生活困难,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边疆安全,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被吐蕃所占。“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监牧三百所丧失,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贾耽对此深为焦虑,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以备政治军事所需。
为此,一方面他采掇舆议,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收集“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之行贾,戎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瑶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
另一方面,“寻研史牒”,经常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对“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积累起丰富的地理知识。贾耽对裴秀的“制图六体”非常推崇,认为“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要“夙尝师范”,加以学习和借鉴。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贾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已佚),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由于贾耽对搜集到的地理资料作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象真,”内容较为翔实。他在献图的表文中写道:“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就是说,图中难以用符号表示的地理内容,如政区面积、户口人数、山川源流等,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为收复失地,用兵经略的参考。德宗皇帝览后称善,特赐厩马一匹,银二百匹,银盘银瓶各一,以示奖励。
贾耽一生喜爱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从兴元元年(784年)至贞元十七年(801年),他经过17年的充分准备,终于绘成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他在表文中简要记述了绘图的目的、经过、内容及用途:“臣闻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今咸海、里海北)乃大泽无涯,宾(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则悬度作险。或道里回远,或名号改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去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洛、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海内华夷图》的幅面大,载负量亦丰。①由于贾耽采取“多闻阙疑,讵敢编次”的严肃态度,图中内容当是翔实可信。除绘有国内及毗邻边疆地区的山川、政区形势而外,对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亦有适量的记载,称它是小范围的亚洲形势图,并不言过其实。②有统一的比例尺。图中采用一寸折地百里(相当于1:1800000)的比例尺绘制而成。图形轮廓比较准确。③图中的地名古今并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开我国以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先河。此法一直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地图所沿用。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形式上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但其图、说各自独立成篇,视它为总地志性质的地理著述亦不为过。“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即班固《汉书·地理志》)发源,郡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凡诸疏舛,悉从厘正”。如“前地理书以黔州属西阳,今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可见他对历代地理沿革,边防及城镇都会的变迁、各地人口增减的考订,大大超过前人。对当时政治地理、物产、经济状况的叙述,也比较完备。此书已初具方志规模,对后世地方志的编纂有深刻的影响。它以详于考订古今地理见长。原书佚。
贾耽还著有《皇华四达记》十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吐蕃黄河录》四卷。这些著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海内华夷图》在1137年时被缩成《华夷图》和《禹迹图》刻于石上,现保存在西安碑林。
人物评价
郑余庆:公玩习经籍,老而不倦,九流百氏,靡不该览,通夷裔之风俗,尽山川之险易,历代沿革之自,百王废置之由,关塞通塞之因,牧圉盛衰之异,道程疏密之准,要荒享献之数,聚米画沙,成於指掌,矧夫丹青神化,缣缃纂述。数十年来,西戎陷我河湟,其图籍志录,泯绝散落,非公强力精专,蹂(阙)贯穿,靡书不探,虽贱必访,则自(阙)龙而西,传疑唱谬,纷纷不巳,巳化为革昧,天意若曰降公之聪达精博,拯厥将坠欤?
权德舆:公忠正仁恕,极深研几,究今古於百氏,穷地域於九译。
刘昫:①贾魏公以温克长者,致位丞相,拒献甫之请,畋李纳之郊,则器略可知矣! ②元靖訏谟,真谓纯儒。手调鼎饪,心运地图。
宋祁:耽、佑、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庙堂,道古今,处成务,可也;以大节责之,盖〈石昬〉中而玉表欤!
李慈铭:贾元靖之待樊泽,可谓大臣之度。不纳张献甫言,恐其为变,挈以从行,弭乱效节,公忠达权,可谓大臣之心。推诚李纳,馆其兵不疑,猎其境不惧,使自畏服,不敢有谋,可谓大臣之才。及正揆席,乃亦箝于叔文,虽病诸心,不能有异,乞退不得,汨汨以终。呜呼,若二公者,皆一代之杰,而晚节少刷,名德遂减,史册蒙议,千载合然,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