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作者简介

刘麟(1474年—1561年),字元瑞,号南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余江县)人,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嘉靖七年为工部尚书致仕。历官大司空,生平廉洁,不苟且附炎,因忤逆阉党刘瑾,挂冠而去,隐居于吴兴南垣,教授学生。晚好楼居,而贫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徵明绘其图。嘉靖四十年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少保,谥清惠。

善行草,书法宗羲、献。为世所重。著有《刘清惠集》。《明史》卷百九十四有传。

1.jpg

刘麟 《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麟《尺牍》纸本行草书

尺寸:25.6×25.4cm

释文:社友本厚。得吾子益厚。汉多功臣。何或荐之。留侯又能用老亭长。亭长弗之知也。霸徒尚尔。吾道何可以废切磋。是文会可重。读一菴示书。深有感焉。兹一具复。第中多隐语。蠡测不详。亮非道外。吾子月会面授必得。幸示为慰。眷生刘麟顿首。

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page}

1.jpg

刘麟 尹鋙题跋

尹鋙题跋

尺寸:26.8×33.7cm

释文:刘南垣豫章。安仁人。中前明弘治进士。历官大司空。諡清惠。生平上廉洁。不苟取。予先是守绍兴时。以迕阉瑾。挂冠去。隐居吴兴之南垣。教授生徒。学者称南垣先生。善行草。为世所重。然先生自矜。重笔墨。世罕觏之。此册运用若拙。而古劲之气咄咄逼人。眉宇。可以想见其人。于越客山藮老尹鋙跋。

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作者简介

刘墉(1719年—1805年)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1.jpg  

刘墉行书轴 冷金笺 纵129.4厘米,横62.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page}

1.jpg

刘墉 《行书山谷水仙诗》纸本行书, 114×51cm , 北故宫博物院藏


读诗写字,刘墉始终引为乐事,因为好诗百读不厌,如果再用毛笔写下来,自己印象深刻,还又可以锻链书法。或许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刘墉的诗课和书课是分不开的。这件立轴是诗书两课,录写黄庭坚水仙诗,原诗共有八句:“淩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刘墉很喜欢这首诗,他佩服黄庭坚最后一句学杜甫学得真好,比陈后山学得好。刘墉自己也会作诗,读到好诗的时候,那种快乐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庭坚这首好诗也间接透过刘墉的书法,和更多人一起分享。

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清代刘墉书法展

0.0810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