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轶事

  曾祖父在我的记忆中并无印象,唯有留存的一帧照片还能清晰可见,一身黑衣,头上一顶黑色的瓜皮帽,打着白色绑腿,留着一缕花白长须,手里攥着一根长长的烟袋锅,一双和蔼的双目非常有神。曾祖父是在我出生的4年前就去世了。据说是为三爷爷盖新房时,曾祖父不顾年已八十的高龄,为儿子打帮手,在老宅的墙跟下挖石头时,不幸被倒塌的墙压在了下面。

  对曾祖父的更多记忆是来自爷爷在世时的叙说以及叔伯们的零碎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每每说起曾祖父,爷爷总是感叹道:“你曾祖父在世时的字可写的比我好,一辈子他是靠笔墨生活的,在世的时候可是老灵宝县城有名的书法家。”这愈发引起我的好奇,爷爷的书法不是我们这个小村最好的吗?为何对曾祖父的字更是念念不忘?

  曾祖父生于1899年,名曰文彬,儿时的曾祖父上过几年私塾,文采颇丰,尤精书法,写得一手好小楷,叔伯们的的印象是曾祖父最爱写对子了,好像都是他自己编撰的,什么祈福,佑安的,反正是家里门上的,梁柱上,灶神台上,能写地方都是曾祖父的字。家里几个年轻的孙媳妇爱贴窗花,不喜欢这些难懂的书法,但也不敢说,只是在叔伯跟前嘀咕。

  曾祖父留存现在的有一本集子,名曰三省堂文集,中间述说着买书、藏书以及读书的许多事。那时家境属中上还算宽裕,曾祖父习字学习之余收藏有很多书,记忆中爷爷每次提到曾祖父,总是无法释怀曾祖父失散的众多藏书,什么《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房上的棚木上堆了好几箱子书,而这一切都因为文革期间家里被评为富农,全部收缴失散,仅存的只有一套1908年版本的《辞海》和木封线装的《灵宝县志》,由于年轻时从书中受益颇多,爷爷在曾祖父离世后,还专门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又买了一套散失的《资治通鉴》,在缺衣少穿的年代爷爷的举动确实没少遭受家人与乡邻的非议。

  解放前,老灵宝有苏、王、荆、程四大家族,家资富庶,在县城各种往来中影响很大。大约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正值中年为生计奔波的曾祖父,经人推荐在家资富庶的王家担任账房文书,由于曾祖父精于笔墨,文采又好,掌柜交代的事每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工作深得东家的信任,几年以后,王家就让办事稳妥的曾祖父担任经理,这个时期曾祖父凭借他过人的能力在对外联络生意交往上大放异彩,账目笔笔清晰,物资进出循章有序,尤其是他造诣不凡的书法,潇洒厚重,法度严谨。在记账、书信等贸易来往中,使许多在生意上有往来的商家每每提及都赞不绝口,不仅愿意和曾祖父交往,爱好书写的在生意之余还喜欢与曾祖父交流书法,就这样慢慢的就传出了名气。

  

0.1174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