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人累代儒官,都抱着儒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做人宗旨和“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以有限的官俸维持简朴的生活,家境不很富裕,一旦丁口增多,便捉襟见肘了。住在丰城云岭里的时候,王家过的是传统的“耕读”生活,靠种田来保证学习,当发奋读书的农民。季友少年时代,甚至到了“家贫卖履”的地步。这样的清苦,却更能激励志气,造就人才。第50世王致、51世仲舒、承显,52世缉荣等,都因品德优秀由地方选荐应试。第50世王徵字季友也是这样,年轻时便以“孝”“友”德行闻名,被当世称为“道德真儒”,受到江西观察史李勉的敬重,引为宾客。诗人杜甫与之交好却不把他看作一般诗友,而认为他是一位“通经论道”、身体力行,表里一致的儒家学者。
开元年间,季友公因直陈时弊,见忤权奸,休官在家,有了空闲思忖建树家风,着手修撰家谱,以明祖敬宗,垂教后昆;并请友人张九龄作叙。谱刚写成,应诏复官。此后庶务繁冗,就再也没有时间编辑成册。之后的家事、行迹,便由52世缉荣公记录了下来。至54世子邳、55世处直二公,接下来完成并正式刻版印刷。这是私家出版的第一届豫章王氏的《宗谱》,修成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十一月三日。一千多年来,子孙几经重修,或合或分,俱能秉承季友公遗绪,明祖敬尊,垂教方来。
豫章王氏从景肃公始,宗开豫章,派分江南,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帝胄王脉,光耀华夏。家世源流、家道兴衰,谱载翔实,传承至今,已有1200余年、四十多代,后裔主要聚居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子孙遍布全国各地。.
关于豫章王氏始祖景肃公世系的考证,豫章始祖——景肃,讳仪,丹阳太守,居豫章(南昌)东湖菊花巷,因子贵而后封豫章伯。其父弦暕(一说元暕、玄暕)属子乔公第二十六世孙霸公之后裔,霸之前各支旧谱的记载比较一致,对照之后,我们取其一说为:
晋公(1)——宗敬(2)——森(3)——彬(4)——升(5)——昱(6)——颀(7)——错(8)——贡(9)——谕(10)——息(11)——恢(12)——元(13)——颐(14)——翦(15)——贲(16)——离(17)——威(18)——立(19)——臧(20)——邑(21)——揆(22)——崧(23)——白(24)——章(25)——霸(26)。
霸生殷、咸二子,殷公居祁县,属太原祁县支,咸公居晋阳,属太原晋阳支。目前发现的各种资料记载,关于景肃迁来世系的说法不一,既有说来自祁县的,也有说来自晋阳的。霸公的两个儿子中出自殷公后的有四支,而出自咸后的只有两支。如果出自咸公的两支成立,则景肃公属晋阳为四房王氏之苗裔。然而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为景肃之孙王仲舒写的《神道碑铭》说:“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至东汉隐士烈,博士征不就,居祁县,因号所居乡为君子,公其君子乡人也。魏晋涉隋,世有名人。国朝大王父玄暕,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生景肃,守三郡,终傅凉王;生政,襄、邓等州都御使,鄂州采访使,赠吏部尚书。”(《韩愈全集》P291)可见,景肃为祁县人,非晋阳人。再说,景肃若为咸的后代,那么,自晋传至景肃为56世。而两者生年相隔1102年,按20年一世计,到不了56世,只能在50世左右。所以景肃只能为霸长子殷之苗裔。这样的话,霸公到景肃公的世系,我们就可以选择《太原王氏源流》和《江西王氏通谱》上一致的世系了。即:霸(26)——殷(27)——亥(28)——岱(29)——卓(30)——述(31)——懋(32)——泓(33)——并(云34)——扬(堂35)——寓(36)——罕(37)——秀(38)——元则(39)——焕(40)——虬(41)——彦(42)——杰(43)——隆(44)——通(45)——福峙(46)——勔(47)——玄暕(48)——景肃(49)。
关于景肃公近祖的考证,有不少史料可以证明应该是王通的后裔无疑,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上述世系的正确性。唐宰相、文学家、大诗人张九龄,曾为我们丰城始祖季友公,修家谱写的一篇(王氏族谱序),也足可以说明以上源流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源流世系在哪一支旧谱上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缘故。这与每一届修谱的编修人员和当时条件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家族历史的遗存,我们应该辨证地接受。对于有史有记甚至有文物可以鉴证的,我们应该把它确立下来,并加以说明,使我们的后人信服并传承下去;对于那些不同的说法,或者暂时无从考证,比较模糊的,我们也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人继续研究、考证,以便有更充分的资料用以参考。这次我们发起创修《豫章王氏宗谱》,创立“豫章”堂号,也只能按照“一说为主,多说并存”的原则,在认真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提出如是“豫章王氏源流综述”。这仅仅是为我们展开豫章王氏源流与世系研究开一个头。我们期待更多的豫章王氏子孙,积极参与进来,坚持不懈地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挖掘,发现、研究和整理工作,从而取得更丰硕更可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