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11乾隆四十年,中华汪氏宗族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一一《汪氏通宗世谱》 (以下简称《世 谱》 ) 编纂告竣。该谱共收集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后裔 700余派,涉及 7省 1市 31个地区 67县 830余村庄,涵盖范围之广,参修宗支之繁,录入人口之多,都是空前浩大、 无与伦比的。
周威烈王一十三年戊辰 (公元前 413年 ) , 五世祖嵩公仕鲁至中大夫, 因功受诏, 上呈谱 表, 始有汪氏最早家乘; 至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渡后始详; 晋淮安侯旭公为配合朝廷选 举, “谨治旧谱” (《汪氏通宗世谱·晋淮安侯汪旭上谱表》 ) ——《汪氏大宗血脉谱》为官 府提供“簿状谱牒” ;唐贞观间,华公“上奉明诏” (《汪氏通宗世谱·唐白渠府统军汪华上 谱表》 ) 重编汪氏宗谱;唐开元五年芬公续修汪氏宗谱。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历届所修俱为 总谱。嗣后,汪氏人口激增,族丁星散,合修难为功,一些汪氏族彦如宋应辰公、立信公, 元松寿公等另辟蹊径,以本支为中心,近则详之,远则疏之,创造性地修成汪氏支谱。 然而, 有识之士往往不安于汪氏家族各立门户、肢解破碎之状,尝试编修统宗世谱。如 大明一朝,汪氏族人曾数度实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是“明初春坊、蓉峰、仲鲁公 集诸谱以纂其成” ; 二是 “隆庆时婺畈族别驾湘公偕吾休西门嘉宾公续著统谱” (清·汪玑 《汪 氏通宗世谱》序言《重修校正通宗谱序》 ) ,而隆庆谱则是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世谱》 的母本。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玑公“承先严命,奉宪暨诸彦公举,校修通谱” (清·汪玑《汪氏 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 ) ,至乾隆四十年乙未, “七经寒暑始竣迄” 。尽管因 各种原因于乾隆五十二年重新刊布,但这次修谱,意义非凡:一是实现了时空的穿越, “不 啻聚数百十世之祖孙父子于一堂,合数千百里之支派宗族欲一室” ;二是重温了一体之亲, “呼吸相通,笑语若接,使吾汪之代远而迹疏者得是谱而按之,自不至相视如途人” 。 清代是奠定近、 现代谱牒的重要时期。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充分发挥宗族管理 社会秩序的功能,仿明朝颁布“圣谕六言” ,提倡以孝治天下;康熙九年重新颁布“上谕十 六条” ,大力提倡民间修谱。至此,全国没有不修谱的家族,也没有家族不修谱。汪玑在清 初全国遍修支谱的情势下独具慧眼,编成《世谱》 ,大功于天下汪氏宗亲
0.1081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