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典故

传说:指河为姓

何氏受姓始祖名韩瑊,是战国末年韩厘王的儿子,韩王安登位时,被任命为公族大夫,与韩非共同主持朝政。瑊祖劝告韩王安不要依附秦朝,但韩王不听,便辞职隐居,以后韩王安被秦皇所掳,国破家亡,瑊祖便与妻子姜氏流落到庐江,以行船为业,用来隐蔽自己的身份。

后来,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到刺客袭击,怀疑是秦国所灭的韩国的后裔和遗臣所为,乃命令密探暗地查访,发现是六国的后裔和遗臣当即关押并处死。

有一天,天气严寒,瑊祖正停船在河岸边,密探就来到瑊祖的船上查问姓氏。那时瑊祖并不知他是秦朝的官吏,信手指着河水说:“这是我的姓”。意思是以水比喻寒冷,而“寒”与“韩”同音,原来并没有特别隐瞒。密探并不领悟,而反问道:“是姓河吗?”瑊祖也不说什么,将错就错,点头答应他。密探记完姓氏就走了。

后来瑊祖才知密探的身份和来意,大惊失色地说道:“我们家之所以不被逮捕杀害,完全是因为‘河’这个字所赐,这是上天有灵,启发的结果啊!”但是姓氏一般从人旁,不能从水,从此以后就以“何”为姓,定居在庐江,辛勤耕作,发家致富,对周围的邻居,以礼相待,庐江地方百姓都很尊重他。瑊祖夫妇均长寿,一直活到一百岁,死后就葬在庐江东乡望淮岗上,世称“何坟岗”(即现在的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何氏太始祖陵园”)。后来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传说:何氏九兄弟
相传,何姓入闽后最早是在福州的于山落脚,至今山上还留有诸多遗迹。于是,记者来到于山一探究竟。刚上山,记者就在大士殿山脚下找到一座九仙洞,洞边有一口炼丹井,传说这便与何氏九兄弟有关。

相传汉武帝时,江西九江有何氏兄弟9个人,得知父亲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一起逃到福建。他们之中只有老大有点视力,其余都是盲人。来到福州于山后,他们住在九仙洞中,采草伐薪、汲水炼丹,炼成服下后,又用井水洗眼睛,都复明了。之后,他们离开于山,云游四方,到仙游九鲤湖后,炼丹喂鲤,最后骑鲤飞天,世人称为九仙祖。除了九仙洞,于山上还有一座九仙阁,阁内供奉着这九兄弟,泉州马甲双髻山也有专庙奉祀。

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何氏委员会的何副会长介绍,何姓是由韩姓分出来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但对于山上有关何姓入闽的传说,何副会长并不认可。他表示,从现有考证来看,对福建影响比较大的何姓入闽先祖有三支,见于族谱最早的是何兑公一支,于东晋末年入闽,世居邵武。何兑公本人是北宋进士,后裔在邵武、福州琅岐繁衍至今。

何姓入闽先祖中,最有影响的是安抚公何嗣韩,他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他的名字有“嗣韩”,是怀念“韩姓”改“何姓”的意思。何副会长告诉记者,安抚公何嗣韩曾任泉州刺史,后葬于惠安,现在惠安还有他的祠堂,中厅中悬挂“安抚肇基”、“镇闽入崇”匾额。泉州崇福寺原来设有祭坛,供奉安抚公金身,供族人春、秋祭典。他的后代以闽南为发祥地,扩展到兴化、福州、闽东、浙江、闽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甚至还扩展到世界各地,繁衍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闽南地区何姓各重要支派有同安东澳、泉州浔尾、晋江好德、漳浦何浔、平和何地、龙溪何潭、惠安埔崎、龙岩县口、南安溪尾、兴化莆田、延平顺昌、闽北光泽等。何姓入闽先祖还有何大朗一支,他是唐代进入武平县的,有十个儿子一个女儿。传说他的女儿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至今武平县还留有与何仙姑有关的史迹。

何副会长介绍,何氏名人故事很多,但有一个故事却鲜为人知,那就是何氏族人何斌给郑成功提供台湾地图,帮助收复台湾。何斌又名何廷斌,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的同乡。他学过荷兰语,在台湾绘制了地形图,并把地图交给郑成功。1661年,郑成功大军在何斌及当地人民的帮助下顺利收复台湾。


趣事:秉公断剑

何武,字君公,西汉四川郫县人。初为郡吏时,地方传颂着他一个公正办案的故事。从前地方上有个富翁,临终时因他儿子还太小,就将家产交代给他女婿掌管,并立下遗嘱将家传的一口宝剑传给他的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之后,向他姐夫要宝剑,可是姐夫不给,于是此事就闹到公堂上来了。当时何武正在此地当地方官,,这案子就到了何武手中了,何武听完他们各自的申诉,并经过调查访问后,就在公堂上作出判决,断定不仅这口宝剑要归还,而且整个家产也必须物归原主,即归还给富翁的儿子,而这十几年来女婿对家产的享用也就不再计较。这个断案的结果,获得当地老百姓普遍的赞扬,认为何武确实是严明公正,为民作主的好父母官。

原来,这个富翁早已看出他女婿平常为人的险恶居心。他不把整个家产写进遗嘱传给他的儿子,是因为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女婿为了取得整个家产可能谋财害命,危及他儿子生命的安全。为了保护儿子他只传宝剑不谈家产,相信将来等儿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公正严明的地方官为儿子作主。富翁的愿望让我们的祖先何武给实现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富翁多么深思熟虑,女婿又是多么贪得无厌,若是他归还宝剑,将不会失去家产。这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必然结果,贪心的人永远是毫无止境的,最终必然得寸进尺,走向反面,落得狼狈的下场。而何氏祖先何武是多么公正清明,多么聪明智慧。

史书上的何武为人仁厚,善于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他还在做下级官吏时就得到上司太守何寿的赏识,认为他有宰相器量,后来果然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大司空等高官,并封汜乡侯,与丞相孔光共同辅助汉成帝,成为西汉朝庭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典故:何字难求

何绍基,字子贞,清朝湖南道州人。道光时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任福建、广东、贵州分试主考官,提督四川学政等职。他的书法当时特别出名,但他从不表现自己,更不轻易为他人挥笔写字,因此有“何字不易求”之说。 

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是长城东部最重要的关口,它北依燕山,南濒渤海,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当清代山海关城门重修之际,有人带着重金厚礼,千里迢迢来到书法家何绍基的家乡,请他给城门题字“山海关”,多次登门都被谢绝,来人无奈,就去找何绍基侄儿,侄儿胸有成竹地答应来人的请求,心里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骗取叔叔的真迹。 

开始他假装练字,练习写“山”字一次又一次,很是认真。何绍基见侄儿这么刻苦用功,心里非常高兴,便亲手写了一个“山”字,给侄儿临摩。侄儿把“山”字骗到手后,觉得很顺利,就依样画葫芦,改练“海”字,写了一遍又一遍,纸张撕了一张又一张,何绍基见状,又亲笔给侄儿写了一个“海”字。海字一到手,又改练“关”字,这一回他故意把关字写得歪歪斜斜,不像样子。恰巧,何绍基正好与朋友喝酒,酒兴正浓,一见侄儿字写得难看,顿时生起气来,骂道:“你这个笨东西,一个字都写不好!”可他终究心中忍不住,不觉又提笔为侄儿写个关字。谁知,他刚把关字外围门字写好,猛然发觉不对,前几天才有人来求我为山海关题字,我已给侄儿写了“山”字和“海”字,如果再写“关”字,岂不就是“山海关”了吗?何绍基一看出名堂来,觉得自己上当了,气得把笔一搁,不写了。半个字怎么办呢?总不能把半个字给人家,无奈之下,侄儿自己提笔在门内补写余下的部分,成为完整的关字。来人不知底细,高高兴兴地把山海关三字带回去,刻在城门上方。 

传说,何绍基写的字闪闪发亮,他侄儿补写的字却没有这个功力,因此此处便出现近看“山海关”远看“山海门”的特殊景观。

0.0748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