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修谱序言

本宗有谱,如木之有本,水有源也。古人云:“凡为人后者,稍有知识,当以谱牒留心,前呼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始,后呼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传,若三代不修其谱者,则为不孝,非人道也。”惜我成氏宗谱,在大清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由第九世祖德泰公率族众续修一次,至今己有一百七十余年。因时局动荡,战乱年荒,我成氏族中流离异乡者甚多,直至四九年全国解放,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后于七四年由第十三世祖锦湖;绵勋二公率族曾孙又修其谱,当时因国家政策关系,致使那次修谱未能成功,令人憾然。为了追先迪后,永彰祖德,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有十七世孙成殿荣发起,由十四世孙成新奎公率领各门派代表来灌南县三口乡成家湾大本营召开续谱动员大会,建立了修谱理事会组织,确定了主修,外调,财务,后勤等人员。

经过二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将过去流散在灌云,响水,滨海等县的先祖后裔寻找入谱,承为一脉,尚有余缺支脉,经再三查访,仍无着落者,仍俟其后能者为之。

本届续谱,通过历史资料考究,又查阅了[华夏姓氏稽考],我成氏乃原出于姬,为周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子孙。当时是以所封之郕国为氏。古郕国在列国期间,位于山东亢父县[现山东汶上县以北]一带,后来被国吞并。我先祖为避灭门之祸,故去邑为成遂为成氏

今据历史资料考证,远在西汉桓帝时,我先祖瑨公为南阳太守;晋时,藻公官至南宫令,淹公晋授著作郎;唐朝时我先祖及公因讨平刘汉宏之乱有功,曾累官尚书;宋代时,我闵祖因抗金有功,曾官拜太尉;元朝时,遵公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上升为中书左殿承相;大明嘉靖年间,我先祖有的是户部侍郎,清政九江常府,知县教渝,训导,文举,进士等也不乏其人,可谓历朝历代均有闻人,令后人奋然。本届续谱期间,又在我经,纶二位首祖原立足落户之地,灌南县三口乡北上盘基建树一座祭祀之碑,其势很为壮观,但事先因未与官方办理建筑手续,不幸在落成后又被拆除之。本届续谱理事会,初步打算;谱务完成后,准备去山东荷泽查访我首祖之昆弟,绁,缟二公之后裔,争取同族,同宗承为一脉,而后再南去盐城乃至苏州阊门,去查访首祖前辈人之状况,但能否如愿,还有待于我全族人仁志士的鼎力相助之。本届续谱工作量很大,困难也多,但通过我全家族的一致努力,特别是令人不能忘怀的第十六世的成善根公的努力,他带着病危之体,日夜奔波,吃尽辛劳,直到他最后—息为止,在他离开人世之前,还将他省吃俭用所积存下来的602元人民币献给理事会,以作本次续谱的资助。困难难不住英雄汉,成树楷,成俊生,成雨邨曾先后三次登门核实人口,历经艰辛,排除万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在理事会成新奎公和成树楷,成繁荣,成殿业等领导人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成氏这次续谱,终于成功,业已竣事,皆大喜


0.0922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