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湖北襄阳有这样一个刘氏家族,位不至高权不至重,但颇受襄阳人的尊重和敬仰:官不显达名不富贵.但他们的义举堪让襄阳人为之憾动。一个多世纪来,这个家族的六代人以教书育人为已任,半个多世纪中,这个家族的三代人把其珍藏的几千件珍贵文物和历史名人书画典籍,悉数捐赠给襄阳市档案馆、襄阳市博物馆、襄阳市图书馆等。
精神信念与学术品格——刘中树文学史观的构成及其写作实践 相关:写作实践 文学史观 学术品格
对于处在时代的暴风雨中的集安市刘氏家族来说,一九四六年“举家革命”的选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①此后,那个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偏远小城——集安,在人们的回忆中,似乎更加多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而匆匆踏上革命征途的刘氏族人却无暇回忆,就连时年只有十一岁的刘中树也积极参与到革命文艺的宣传活动中去了。
教家之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从清代东武刘氏家族治学为官说起 相关:刘氏家族 身教 治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富如此,贵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在清王朝,偏就有那么一个家族,连续7代人,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共计5世11人,举人共计6世35人;自清顺治年间刘必显进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年为止的近200年中,七品以上的官员,这个家族就出了73位,接近家族男丁总人数的10%,出任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者皆有。这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东武刘氏家族——名扬天下的刘统勋、刘墉父子也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相关:刘氏家族 文学 成就
西汉长安刘氏家族堪称文学家族。从刘交开始,该家族即以《诗》传家、重视教育,培养了刘辟强、刘德、刘向、刘歆等颇善文辞之士。其中,刘向在诗歌、辞赋、小说、散文及文学理论、文学总集的编纂等方面成就卓然,堪称大家;而刘歆在辞赋题材的拓展、散文的个性化及文学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贡献也较为突出。
清季民初的礼法观念与道德运作 相关:家法族规 道德规训 刘氏家族
家法族规是清季民初家族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提倡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观念,首孝剃、睦宗族、远争讼、谨丧祭等,对此阶段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个体家族成员的品格塑造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刘氏家族的家法族规,为中国古代家族规训之显著代表。
刘师培“三礼”学之古文经学观 相关:“三礼” 刘师培 经学观
仪征刘氏家族以《左传》学而扬名学界。刘师培秉承家学,然其研究领域已突破《左传》而及“三礼”。刘氏自言:“余平生述造,无虑数百卷。清末旅扈,为《国粹学报》撰稿,率意为文,说多未莹。民元以还,西入成都,北届北平,所至任教国学,纂辑讲稿外,精力所萃,实在‘三礼’。”(《刘师培全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由此可知礼学乃刘师培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学界于刘师培之礼学少有讨论,这既不利于认识刘氏在礼学方面的造诣,亦不利于全面把握刘氏之学术。
刘氏刺熨疗法 相关:刘氏家族 疗法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