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梁从学中将

梁从学(1903-1973),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六安独立第七团班长、排长,红25军第74师22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28军第24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第82师师长,红25军第74师师长,鄂东北独立团副团长,红28军第244团团长,黄岗游击队队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游击纵队纵队长,第14团团长,新四军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第2师4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新二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淮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伤员归队处处长,江淮军区副司令员,皖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是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4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0岁。

梁必业中将

梁必业(1916-2002),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任乡、区儿童团团长,少先队指导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政治训练队学员、政治部干事,第10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直属政治处俱乐部主任、总支部书记,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教导大队政治教员、直属政治处主任,115师政治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教导团政治委员,一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8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军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0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梁兴初中将

梁兴初(1913-1985),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一军团第二师二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营长、副团长,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东进支队支队长兼第四大队大队长,115师教导第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一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师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16师师长,第10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38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85年10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梁军少将

梁军(1918-1977),浙江省杭州市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平汉总队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第18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作战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副参谋长,高级防空学校训练部部长、副校长,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校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司令部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7年逝世,终年59岁。

梁天喜少将

梁天喜(1914-1992),四川省阆中县人。1932年参加游击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89师266团通讯员,5个月后,升任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调到第89师师部任通讯排长、师政治部干事,1935年调到红30军政治部保卫局任指导员,在战斗中负伤。1936年被分配到红31军通讯营任政治教导员。1937年调到93师279团12连任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干事,1938年任772团1营政治教导员。在神头岭战斗中负重伤。1939年在一次和顽军作战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特派员,战斗中带伤指挥战斗,表现十分勇敢。后历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第772团特派员,太岳军区二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21团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30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后勤供给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云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53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1955年毕业后担任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长达27年。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梁中玉少将

梁中玉(1918-1980),山西省岚县人。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决死队第1总队第3区队排长,游击1团连长。1940年百团大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率领本连与日军展开肉搏,一个被他刺倒在地的日本鬼子向他扔了一颗手榴弹,左颞部受了重伤,一根动脉血管被打断。为他做手术的是八路军医疗队著名的德国医生米勒。米勒用中国话说:“同志,没有麻药,就这样做手术,你明白吗?”梁中玉慨然答允,咬紧牙关,双手紧紧攥着石板床的边沿,两腿使劲绷直着浑身的肌肉,像古代自己的山西老乡关云长刮骨疗毒一样,坚持做完了手术。伤愈归队后,团政委李成芳夸奖他:“好样的,真不愧是硬骨头。”后担任25团教导队队长,第25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太岳军区决1旅25团司令部作战教育股股长、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11旅31团参谋长,中原野战军4纵11旅31团团长。梁中玉不仅自己是“硬骨头”,打起仗来也绝不是那种“只愿吃肉,不愿啃骨头”的人,他喜欢打进攻仗、歼灭仗,也敢打阻击仗、牵制仗,以打“啃骨头仗”为荣。淮海战役时,上级利用黄维兵团急进的企图,决计诱敌至浍河以南歼灭,陈赓纵队只以少量部队迟滞黄维兵团前进,纵队主力转移到浍河一线。11旅以27个连在30华里的正面防御黄维兵团12万人。防御的重点是31团防守的南坪集,必须扼守三昼夜。梁中玉在布阵上很有特色:首先是不按照过去的习惯在村落构筑防御工事,而是把阵地推移到南坪集以南200米的田野,以减少敌人炮火杀伤;其次是在正面阵地上,以一个排或两个班为单位,构成可以互相支援的集团工事:再次把右翼阵地伸展到杨庄,把左翼阵地伸展到胡庄,使敌若夺取南坪集,必先夺取左、右翼。同时还以小部分兵力抵近敌人宿营地,迫使敌过早展开。南坪集阻击战打得很激烈,国民党王牌部队18军在炮火、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分五路同时进攻南坪集,但猛攻不下。敌人不久终于发现了31团主力所在,重点攻击31团6连的阵地,企图突破,以撕开31团的阵地。6连在打退敌人4次进攻后,阵地被突入,敌人离营指挥所只有几十米,离指挥所只有200米了。梁中玉当即将指挥交给团政治委员,抓起两颗手榴弹,带着三个干部,冲到营指挥所指挥白刃格斗,夺回了失去的阵地,迫使敌人停止了正面进攻。由于敌人未能及时攻下南坪集,黄维兵团北上不得,南下不能,最终被围歼。在淮海战役中,获战斗英雄称号。后升任第二野战军第14军40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部作战处处长,1950年陈赓代表中共中央前往越南,帮助越军组织、实施边界战役,随同陈赓去了越南。回国后,任副师长、师长。1954年到苏联伏龙芝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后分配到高等军事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军参谋长、副军长,第1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的脑子里,还留着百团大战受伤时的两块弹片。1967年12月31日,毛泽东接见昆明、云南两级军区在京开会领导干部,梁中玉参加了接见。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0年5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

梁仁芥少将

梁仁芥(1912-1991),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梁仁芥的家乡叫陂村位于吉安市东南22公里,为庐陵文化第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村为梁姓相传。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该村出了梁必业、梁兴初中将和梁仁芥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石城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县独立团代政治委员,少共登贤县委书记,懋功独立营政治委员,共青团川康省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红二方面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处副主任、师政治部科长。“七·七”事变后,张仲翰拉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津南自卫军,当他得知贺龙率领的120师到达冀中后,主动请求120师派干部帮助他。贺龙派梁仁芥到津南自卫军政治部当主任,后担任358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张开基任西北野战军3纵独2旅旅长,梁仁芥任独2旅政治委员,率领独2旅参加宜川战役。当时刘戡带了30000人马,到了瓦子前街停下不走了。张开基和梁仁芥商量后,下达命令攻击宜川外围,其中19团攻击太子山,36团攻击外七郎山。为了加强领导,梁仁芥到36团。破晓,36团攻下了外七郎山,迫使刘戡部进至瓦子街任家湾一带,进入我军即设阵地。为了防止刘戡放弃北援,掉头突围,张开基和梁仁芥指挥19团攻进宜川,当敌军慌了手脚,全力反扑之时,张开基和梁仁芥即使将19团撤出战斗。这一攻,逼得刘戡东进,后路被我军切断,败局已定。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3军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回国后,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1957年毕业。后历任军政治委员,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69年到1978年任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0.0958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