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余国柱

余国柱,生卒年不详,字两石,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湖北大冶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

在朝为官36年:前32年清正廉明,励精图治,为大清王朝立下不朽功勋;后4年在执行朝廷大政方针时,结党纳贿,参与明珠朋党倾轧,最后被罢官思过,发送家乡病终。

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兖州推官,迁任行人,掌传旨及册封事宜。后转任户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876年),授户科给事中。当时用兵频繁,他屡上书论筹饷之策。二十年,升左副都御史,不久出任江宁巡抚。因迎合明珠,遂得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高职。曾向江宁巡抚汤斌勒索,被拒绝,乃尽力倾轧汤斌。

康熙二十六年,升为武英殿大学士,与明珠勾结更紧,时人称他为“余秦桧”。后左佥都御使郭琇在《特纠大臣疏》向清圣祖参劾了明珠和他二人的贪赃行为,明珠被罢相,他亦被革职。后居江宁。因营造宅第,被给事中何金兰弹劾,乃被逐回原籍,卒于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甸

余jpg.jpg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训,字仲敏。福建福清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南平籍人,移居福州南台钓龙台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巡抚张伯行开创鳌峰书院,延聘余甸前往主持。历官四川江津县,雍正二年闰四月任山东按察使,十一月被召回,敢于触怒年羹尧,“直声满天下”。官至顺天府丞。

余甸的书法、文章皆冠绝一时,又喜欢收集砚台。雍正壬子十年,山东蒲台县知县朱成元送礼簿事发,被指称收银二千余两,与黄炳、博尔多同判绞监候,遂夺官。晚年字修吾,号芳初,曾因写对联出事下狱,不久病逝。著有《千卷楼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怀

余jpg.jpg

余怀(1616年—1696年),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

关于余怀的生平,史料上仅有零星的记载,多散见于他人诗文别集,禾记中,而志乘所列之传,多陈陈相因,不离王士禛等人所作的小传。近人柳诒征先生据《玉琴斋词》中的有关记载确证了《续颖年录》关于余怀生年的记载。此后,官桂铨《余怀卒年考》、范志新《余怀生卒年考辨》、李金堂《清代金陵学人传略——余怀传》等文章,对余怀的的生平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潜士

1.jpg


余潜士(1786年—1854年),字时缵,号畊邨,辅弼(今同安乡)人。7岁丧父,由母黄氏抚育成人。嘉庆五年(1800年),奉伯父之命到福州读书,受业三年。嘉庆八年(1803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独身在大洋乡高盖山旁苦学三年,自称高盖山人。道光六年(1820年)乡试中式举人,并赴京参加会试。

畅游吴越齐鲁赵山川形胜,作《北行杂录》一卷。落第归后,又就读于鳌峰书院。潜士平生潜心研读小学(文字训诂学)和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学,特别推崇朱熹学说,曾参加林敬庐、陈惕园等的“讲学会”活动,长期在福州魏氏寿泉精舍课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联沅

余jpg.jpg

余联沅(1844年—1901年),晚清政治人物。字晋珊,湖北孝感县人。

余联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出生于孝南祝站镇金鱼村金余湾,余联沅是家中的长子,二弟联潢是光绪乙酉科举人,三弟、四弟统述、统建均为布衣,其父是经营钱庄的大商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捐纳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年),考授军机章京。光绪三年(1877年)中式丁丑科王仁堪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十四年(1888年),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后转四川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九年(1893年),升为礼科给事中,改吏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补福建盐法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署福建按察使,次年署布政使。次年任江苏苏松太道。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升江西按察使,改湖南布政使,署浙江巡抚。次年卒。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光绪帝恩准在上海为其建专祠,按巡抚待遇抚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栋臣

余栋臣(1851年—1912年)清反洋教起义领袖 清末民初大足县人(今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余出生贫寒,自幼习武,曾两次参与打龙水镇法国教堂,并为两次反洋教斗争首领。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三次捣毁法国教堂,还发布檄文,声讨洋教,并攻占龙水镇。其后,清军前往围剿,余部因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光绪二十四年,余被捕获救后招募兵士,制造武器,再次发动起义,义军很快发展到6000余人,余被选为首领。义军发布檄文,提出“扶清灭洋”、“除教安民”等口号。8月上旬,余下令出兵。义军北攻铜(梁)安(岳),南击永(川)江(津),东略重庆,西指内江。所到之处,教堂一律捣毁,得到群众普遍拥护,一时间,余威名远扬,成为反洋教英雄。同年12月,在清军镇压下,起义失败,余请降,被长期监禁于成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余被释还大足。不久,被川军第一师师长周俊捕杀于永川南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洪元

余jpg.jpg

余洪元(1875年—1938年),原名金宝,字丹圃,沙市区人。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学习楚调(汉剧)艺术,拜“荆河派”前辈、名胡双喜为师,技艺渐精。

1900年赴汉口,入名丑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档 。饮誉各茶园和春酒堂会。他研究“汉河派办名任天全的演唱功夫,汇荆河、汉河二派为一流,并广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终于创造出“深邃劲、淳厚优美”独具风格的“余派"表演艺术,被汉剧界同行尊为“汉剧泰斗”。

1911年,著名京剧老生汪笑侬至汉口与他在“天一茶园”首创京、汉合演,遂结成挚友。

1923年,黎元洪任国民总统,余洪元领衔赴京举行助赈公演。余主演《群英会》饰诸葛亮,唱功字正腔圆,做功惟妙惟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赞誉为“活孔明”。“时代”唱片社为他制作了《乔府求计》、《兴汉图》、《李陵碑》等唱片。

1926年,余洪元被推举为汉剧公会会长。他一生未纳徒传授,然“余派”表演艺术影响深远,至今仍被视为汉剧老生正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叔岩

余jpg.jpg

余叔岩(1890年—1943年),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生。名第祺,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派(鑫培)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余叔岩幼从吴联奎学京剧老生戏,辛亥革命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认真钻研京剧老生艺术,多方虚心求教。姚增禄、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田桐秋、陈德霖、鲍吉祥等人,都是他请益的良师。王荣山、贯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艺术的益友。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绍李佩卿做他的琴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汉谋

余jpg.jpg

余汉谋(1896年—1981年),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最后官至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一级陆军上将。曾被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晚年余汉谋定居台湾,蒋总统并未追究余汉谋军事责任。余汉谋将领得以清闲安逸过日子,1981年病逝台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程万

余jpg.jpg

余程万(1902年—1955年),广东台山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军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高,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少见。

早年长期从事政工工作,1940年任74军57师中将师长,1943年11月至12月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常德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他率部突围。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战后,蒋介石闻知常德失守,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其送交军法处审判。孙连仲、王耀武出面求情。余程万被判服刑两年。刑期未满,王耀武再向军法处说情,将余程万保出。

1948年任二十六军军长,卢汉云南起义时,余程万摇摆不定,后赴香港。1955年8月27日,在香港新界种菜养鸡的余程万遭遇匪徒抢劫,身死警匪枪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余禄庆

余jpg.jpg

余禄庆(1905年—1998年),山东省诸城,国民革命军空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空军二级上将。余禄庆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幼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

1924年4月,王勋离开家乡,到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编在学生第四队训练;9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大沙头航空局飞机修理所附近创办军事飞行学校,11月王叔铭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进入广东军事航空学校第一期学习飞行,成为国民政府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1925年2月参加了第一次东征,6月参加讨伐杨希闵、刘震寰作战;7月从广州军事航空学校毕业,被广东革命政府派到苏联,9月进入第二航空学校飞行科继续深造。1926年2月,王勋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旅莫支部领导。

0.0987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