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祭
吴王余祭(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44年),姬姓,名余祭(《左传》作戴吴),又称吴安王,是吴王寿梦次子,吴王诸樊之弟。
吴王诸樊十三年(公元前548年)十二月,诸樊去世。诸樊临终前,遗命将王位传给次弟余祭,想依次相传,定要将国家交给四弟季札才罢休,以满足父亲寿梦的遗愿。余祭继位后,将季札分封在延陵,故称延陵季子。
吴王余祭三年(公元前545年),齐国国相庆封有罪,从齐国逃来投奔吴国。余祭将朱方县赐给庆封,作为他的奉邑,而且将女儿嫁给庆封为妻,使得他变得比在齐国时更富有。
后来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吴国反击时占领棘、栎、麻三城,之后楚国又攻打吴国两次,第一次打到雩娄,第二次在干溪被击败。
余祭在位四年(公元前547年─公元前544年,《史记》作公元前547年─公元前531年,此处从《左传》),被越人俘虏当的守门人杀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善
馀善(?―公元前110年),亦作余善,姓驺氏,闽越王无诸之后,闽越王郢的弟弟,西汉时期诸侯王。
公元前135年,郢攻打南越国,南越向汉廷告急。汉武帝派兵讨伐闽越。馀善害怕汉廷会趁机消灭闽越,于是发动政变,杀死郢而向汉廷谢罪。郢死后,汉廷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奉祀闽越先王。馀善不服,就自立为王。越繇王无力控制,而汉廷为避免再次用兵,只好封馀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
公元前112年,南越反叛汉廷,汉廷出兵讨伐,馀善请求率兵八千随攻南越。馀善行至揭阳时不再进军,采取观望态度,并暗中与南越联系。汉军攻灭南越后,楼船将军杨仆请求顺便攻打东越,但汉武帝不同意。
公元前111年,馀善得知杨仆请求讨伐东越,便先发制人,派兵在汉军必经之路抵抗,攻入白沙等要隘,杀死汉军校尉。馀善自立称帝,公开反叛汉廷。汉武帝于是分兵四路讨伐东越。
公元前110年,四路汉军进抵闽境,馀善分兵防守,自己统兵据守泉山抵抗。吴阳劝说馀善放弃抵抗,馀善不听。吴阳便率兵七百攻占汉阳,馀善腹背受敌,便放弃泉山,退至冶都。建成侯敖与繇君居股合谋,杀死馀善,投降汉廷,东越灭亡。馀善死后,葬于候官宁棋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靖
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
少时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师从舅父黄正,后师林逋、张伯端,学业大进。天圣二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深
余深(约1050年—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福州罗源人。元丰五年,进士及第。崇宁元年,为太常博士、著作佐郎,改司封员外郎,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辟雍司业。
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治张怀素狱,事连蔡京,与开封尹林摅曲为掩覆,狱辞有及京者辄焚之。京遂力引深与摅骤至执政。大观二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京既致仕,深不自安,累疏请罢,乃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政和二年,京复赴都堂治事,于是深复入为门下侍郎。七年,拜少宰。宣和元年,为太宰,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加少傅。时福建以取花果扰民,深为言之,徽宗不悦。遂请罢,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靖康初,加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故事,凡仆射、使相、宣徽使皆判州府,深以少傅、节度知福州,有司失之也。
深谄附蔡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得助多者,深为首,摅次之。言者累章劾深,深益惧,丐致仕。建炎二年,降中大夫,临江军居住。寻以渡江赦恩,还乡里,卒。子日章,亦以言者罢徽猷阁待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玠
余玠(?—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
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1253年),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服毒而卒。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复
余复(1152年—?),福建宁德(蕉城区)人,字子叔。余复精于《周官》,学识渊博。宋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
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宴乐篇。”余复先出任洪州佥判,在任上体恤民情,办事认真,爱民如子,兴农田水利,修名胜古迹。不久改官,诰受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替王孝恭到任成资阙。至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赵扩即位,方诏入史馆,兼实录检讨。不久归里,在宁德城南择佳胜之地,辟园构轩,觞咏其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阙
余阙(1303年—1358年),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安徽泗县)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余阙率兵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
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红巾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亲自迎击。拼斗中,突见城中火起,余阙知城池已失守,遂拔刀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时年五十六。谥忠宣。有《青阳集》传世。其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子俊
余子俊(1428年—1489年),字士英,明代官吏,四川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
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苦筑延绥长城,史称“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巡抚榆林时,与徐廷璋、马文升并称关中“三巡抚”。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弘治二年(1489年)逝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保,谥号肃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余煌
余煌(1588年—1646年),字武贞,浙江会稽人,天启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曾参与修纂迫害东林党人的《三朝要典》。崇祯即位,余煌虽受牵连并未遭受惩罚。不久,家母病故,辞官归乡。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右庶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思宗吊死煤山后,鲁王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清兵直逼绍兴,鲁王渡海而逃。余煌见大势已去,果断下令,大开城门,放军民出城避难。城空之后他赋绝命诗一首,独自出东门赴水,殉国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