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谱编修新特征
从家谱纂修的体例上看,前代家谱侧重于世系,后代家谱侧重于人物和事迹,所以,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前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幅。虽然后代家谱的直观性不如前代强,但其保存资料较多,价值也相对高一些。
近几十年,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和西方的华人社会中,寻根、认宗、组织宗亲会、新修家谱已成为一股潮流,并且还有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迹象,其中尤以台湾最为活跃。原先台湾的家谱数量较少,近二三十年来,台湾掀起了新修、续修家谱的活动,家谱研究也很深入,就连大学中某些中国通史课程的老师们也指定学生写制各自的家谱作为作业。
二、新家谱的编纂工作流程
新家谱是指社会主义时代编修的家谱的简称。编修一部新家谱,有的是在旧家谱的基础上续修,有的是在已经烧毁无存或从未编修过的情况下进行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编修一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型家谱,由于时间跨度长,内容广泛,类目繁多,涉及众多族人,是一项很大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族人统一认识,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积极创造条件,做好编纂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充满信心,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展开编修工作,编修出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富有时代特点和家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家谱。
1.建立机构
编修家谱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文字工作,同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编修任务重、要求高,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作保证。因此,编修家谱,首先要成立家谱编辑委员会作为一个有权威的领导班子,负责整个家谱的编纂领导工作。
编纂委员会成员一般应由族人中具有影响力,政治理论功底厚,文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热心修谱工作的离退休干部、教师组成。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作顾问,对整个家谱的编纂工作给予指导。在编辑委员会下面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室内设编辑部,负责家谱编写和资料搜集工作。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谱的质量。他们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二要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水平,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三要热爱修谱工作。只有热爱,才能产生动力,自觉地钻研家谱知识,不畏艰苦,认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圆满完成修谱任务。
2.拟定篇目
家谱是按照家族的内容分类依次编排而成的史类图书。篇目反映家谱的基本内容,是编纂家谱搜集资料和编写家谱的提纲,是家谱的框架和总体设计,是成书后的目录,一部好的家谱篇目应反映一个家族的全貌和时代的特点。篇目在修谱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决定着家谱搜集资料和编写范围,篇章结构,谱书内容的排列组合。这是家谱编修前期关系家谱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3.搜集资料
家谱是家族历史资料的科学汇编。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是通过资料来反映的,资料是家谱的基本特征。一部好的家谱,总是以资料翔实全面丰富,是非分明见长。没有大量的、全面的、翔实可靠的资料,就编不出一部符合质量要求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家谱。
4.分工撰写
撰写是修谱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谱书质量的基础。一部家谱的篇幅很长、文字数量很大,成书时间较长,除少数支谱可以由一人执笔撰写外,多数家谱,一人难以承担全部撰写工作,必须按篇章分为若干部分,在主编的统一组织指挥下,由修谱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或分给个人撰写。
5.搞好总纂
总纂是家谱撰写的最后阶段。总纂是把分头撰写的各部分完成之后,把它合成为分类横排、结构严谨缜密的完整书稿。总纂工作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主编具体承担总纂工作指挥、主持之责,修谱人员集体参与,通力合作完成总纂任务。主编要制定总纂方案,提交编委会讨论通过。
6.筹措经费
资金是完成编纂家谱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编纂家谱规模,需要筹措相应的经费。从编修家谱开始,就要拟定筹措经费的计划,初步确定经费开支项目、范围,按照谱书的规模和出版发行数量及其所需经费金额,提出筹集资金的来源、途径和方法。通过组织宣传,告知族人,有计划地筹集必要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