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内容与要素

属于谱牒范畴的各种籍名不同的谱牒,在宋代以前它的体例较简要,主要记载的有人名、事迹、年卒 等内容。以《史记》中“陈祀世家”为例:“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系并不一定按顺序记述,而是以卒立作记述重点。

又如:“子幽公宁立,幽公十二年,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年份之间如没必要记述,就跳跃而过。司马迁著《史记》,取谱牒旧闻,并认识到“而谱牒经略”。司马公作世家,也大体还是以这种方式记述的。

私修谱牒的定型期应以宋为界。冯尔康教授认为:“宋明时期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代,或者说是成熟时代。”“在世系之外,往往有许多种内容,越是后世修的体例越复杂……”其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现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谱名2.目录3.谱序4.凡例5.万年历6.世源(源流、播迁)7.世系图8.派序(昭穆或字辈)9.先祖像及赞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13.家戒14.坟茔15.五服图16.宗祠17.族产18.耆旧传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输名目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

以上三十项,其中从第一项至二十九项统编成一书(可分为多卷或多本)称为本族本届的总谱(有称谓为谱头)第三十项宗支世系是全族各分支人名世系,基本上以某分支成册,这个分支以该支祖名称门,或以该支祖居地称门。这一项成册的俗称门谱,其分量是本届修谱谱本最多的一种。

一、谱名

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莆田蔡氏族谱》、《建阳蔡氏宗谱》等,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莆阳蔡氏重修族谱》、《潮州北厢蔡氏六修族谱》等。使后人能从家谱的名称中就能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 

二、目录

谱书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顺序汇录于书前。既统其后所载概况,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自古以来所有的籍典书目都要归纳并按照一定的内容分类编排次序,集大成而概目录。

由于群书的性质内容各不相同,对于分类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这就是“目录学”。西汉刘敬将群书分为“七略”,西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即甲部、乙部、丙部、丁部。至隋唐时将群书的分类用四分法,即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分法一直沿用至清。

作为具体的一部书籍,依其主题内容分章表达,为明晰全书梗概,“分部题目,颇有次序”,这也就是一书的目录。

三、凡例

凡例,也称例言或发凡。为书前表述本著作内容和编篡体例的文作。谱牒的儿例除了这一功能外,也有将修谱的方法、体式、总括原则、遵循的一般规则和制度都纳入其中的。也有将须告知的事项,令其禁止的问题附带于内。因此,谱牒的儿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凡例范畴。

三、谱序

序,亦作"叙",是书前的序文,多叙本书的要旨。谱序是属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在谱牒中地位重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谱牒的序文上分析,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类,记述本族的发源、迁徙、繁衍及其中的重要事项,著名人物的业绩,本族的先贤范典,并对其功德进行赞颂。

二类,记述本族本届续修的起因,运作过程,对续修的意义进行评述,告诫族人析派衍、辨血统、敦族谊、明樱祀、尚孝慌,尊先世之训言懿行,并遵从本族之各种规诫,立身处世,光宗耀祖等。

三类,叙述本族所涉重大事件,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判、考证、定论等,以求其严谨、真实,达到史谱相通。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的赠序的。

四、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蔡姓的郡望大都是“济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丰山的“丰田”家族来自丰山,为了有一定的区别取名“丰田”。 

堂号一般写在写在家谱的封面或首页。 

五、姓氏源流

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例如:蔡氏的来源有三,除周朝封蔡氏始祖蔡叔度于上蔡,后人以国为姓的蔡氏外,其他还有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但蔡氏的后裔大都属于前者。

六、家训

又称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钦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等。

七、家传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传记等。家传包括了恩荣录在内,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八、艺文著述

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九、世系表

世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表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就是上一章所提到的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除了以上的几种方式以外,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记录方式的改变,出现了许多的记录方式,有表格式、图表式、超链接式、数据库等方式,最先进的当属数据库存储的,但其需要一定的技术配合,通过相应的程序,可以实现在电脑或互联网上异地录入,编辑,可以下载数据。

有的还可以将下载的数据自动排版成以上的五种甚至更多形式的谱牒,供印刷制版使用。中华家谱网站就是利用这个技术建成的功能家谱网站,他为各个姓氏的宗亲建立家谱提供了方便,使家谱的编撰变得十分方便。 

十、家谱附件 

家谱是记载家谱的传承、演变、兴衰的一本家族的史记,除了记载以上内容以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料、契约、墓图等将做为家谱的附件,加入到家谱中,过去的一些田产、土地等契约虽因时代的变化,已没有实际意义,但做为家谱资料,还应保留。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数据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  

1.族产、契约: 

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现代家谱也可以将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也可以收入家谱资料中。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5.字辈、排行、行第 

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迁徙的变化,不少后人取名不少没有采用字辈。原因多方面的,主要是字辈取名基本上是四平八稳、吉利祥和的文字,现代人取名喜欢个性化,因此,用辈序取名就少了,但做为家谱,为了方便寻根问祖、理顺长幼关系,还是应按家谱辈序取名,最少应有一个“家谱名”,做为家谱中记载的名字。 

6.领谱字号

家谱一般为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的存放祠堂。过去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现代的家谱已超出了以上的范围,有的甚至以图书馆收录为荣,并以赠送给本族或外族为礼品的。 

7.续后篇或称余庆录。

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8.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0.0828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