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是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一、家谱的历史名称
我国有漫长的编修家谱的历史。宋代以前,家谱由统治阶级垄断,形成官家修谱。宋代以后,编修家谱的活动才在民间盛行,成为全民性的文化活动。由于家谱具有私密性,由族人收藏,不以示人,家谱名称都由撰修者自定,没有统一的名称,所以,经过数千年的修谱实践,家谱名称繁多,多达数十种。最常见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家谱,如:《永同胡氏家谱》、《湘阴郭氏家谱》。
另外还有族谱、宗谱、家乘、族志、家志、世家、世本、世谱、支谱、谱牒,等等。如:《海盐张氏族谱》、《合肥龚氏宗谱》、《京口张氏家乘》、《兰陵缪氏世谱》、《中湘东宴同陈文支谱》、《孙氏谱记》等。
家谱除了要有名称之外,一部家谱的总标题的命名也是大有研究的。我们的先民们在修谱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格式,通常在名称“家谱”或“宗谱”之前要冠以地名、郡望(在魏晋至隋唐时,指第一郡的显贵家族。宋代以后指始迁祖的出生地)、姓氏、堂号(指族人祠堂的名称)、类型等。也就是说,家谱总标题的内容,应该依次排列出始祖或始迁祖的地名、姓氏、续修或第几次编修以及家谱的类型等几项内容,让人从总标题一眼就看出本家谱是某地、某姓、第几次编修的家谱以及家谱的规模。
如:《陕西季氏家谱》、《续修天律徐氏家谱》、《六修严氏家谱》等。有的家族有堂号的,在总标题上也注明堂号,如:《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云南省宣威《东海堂徐氏族谱》等。
二、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从古至今,我们的先民为我们编制了难以计数的各类家谱,虽然历经无数次的战乱的毁坏,流传至今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很高,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家谱到底起源于什么时期,在家谱的发展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起源说,归纳起来,大致有周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宋代起源说等三种。周代起源说是最早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周代是中国古代官修家谱的开端,周王室专设小吏负责编修和管理王室诸侯家谱,以家谱“奠世系、辨昭穆”,适应周代统治者分封制度的政治需要,所以家谱起源于周代。
但是,从古代历史文献,地下发掘的文字记录和大量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分析,家谱起源早于周代。早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王室就有了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商朝王室也都有王室家谱。“后人编写了《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帝王诸侯世谱》等都记述了上古时代五帝和夏商时代王室诸侯的世系”,都早于周代。
汉代著名的史学大师司马迁著《史记》,就是根据这些资料和他自己周游各地进行的实地考察,进一步记述了五帝和夏商时代帝王世系和事迹。商朝后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文字家谱。据陈梦家先生研究和译写的《殷墟卜辞综述》,对一片甲骨文所作的译文,就记载了至今3200年商朝武丁时代儿氏11位家族的世系、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11人,兄弟关系的2人,共计13人。
在商代末年,在一些青铜铭文中也有专门记载商人家族世系的家谱。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家谱是我国现存最早使用文字记载的家谱。由此可见,家谱至少起源于商代而不是周代。事实上,除以文字形式的家谱出现于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外,我们的祖先还以结绳记事的形式和口传心授形式的家谱存在于漫长的上古时代。
战国秦汉起源说,认为家谱与宗法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家谱起源于周代宗法制度崩溃以后。其实,宗法制度是周朝建立以后伴随着分封制度的推行而确立的。以宗法制度推论出家谱起源,实际说明家谱起源于周代。汉代起源说,则认为家谱起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世家。
其实,世家的大量史料来源于上古时代家谱。家谱到了汉代已经在草创阶段的基础上进入发展时期,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宋代起源说认为宋代以前是官修家谱,宋代开始,民间私修家谱才盛行起来,并且由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创立了“欧苏体例”,使家谱得以完善。因此称家谱起源于宋代。宋末文天祥称:“族谱日方于欧阳。”大型中文工具书《辞海》也称:家谱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的重要人物的谱籍,始于宋代”。
事实上,早在周代就有不少民间的私人编修的家谱,汉代私修家谱比较成熟。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朝都有民间私修的家谱。
三、家谱起源新解
随着谱牒学和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家谱起源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和见解,认为家谱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时代。杨冬荃先生的《中国家谱起源研究》一文,就指出,“从民族学、民俗学的调查证实母系社会就产生了家谱”。“我们可以断言:父系社会产生父系家谱,母系社会也产生母系家谱;正如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存在一样,母系家谱也先父系家谱而存在。人类家谱最早起源应该是母系社会的母系家谱”。
徐建华先生的《中国的家谱》一书中也说:“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家谱世系就曾以结绳、口传等方式存在于漫长的历史时期之中,关于这一点,已经在很多民族的发展史得到验证,中华民族自然也不会例外。”黎小龙先生在《民族学资料看家谱起源》一文中,从民族学角度,对西南少数民族连名制习俗的十余个家谱的研究,证明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晚期。
他说:“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就形成了对血缘世系的计算习惯和方法,从而产生了反映血缘关系的谱系。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这种血缘关系先后出现……早期的氏族谱系和后来的家族谱系。家族谱系产生于家族起源之后的母系氏族晚期,反映家族与家庭血缘关系的出现,也就是家谱的起源。”
笔者认为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家谱的本质特征是家族的血缘关系。家谱是人类血缘世系的记录和反映。人们只要采用一定的形式把一个家族的血缘世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是这个家族的简单的家谱。从这个意义上讲,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有其社会发展的客观依据。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群时期,我们的祖先出于羞愧和人种的健康和良化,摆脱了杂婚状态,进入了群婚阶段,出现了人类最早的“血缘家庭”。但是,在群婚阶段,人们的血缘仍不够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阶段,女子住在本氏族,男子成人后到另一氏族,随妻而居,形成对偶家庭。
一个母系氏族大家庭,就包含若干个对偶家庭,人类便以血缘关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在家庭中起支配地位,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出自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在一起生活,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继承财产,形成一个有共同血缘的氏族集团。世系以母系计算,母死女继,代代相传,形成非常清晰的母系世系,同时随之形成长幼辈分,产生了相应的亲属制度。氏族的祭祀活动加深了对祖先的记忆,为家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母系世系和母系家谱于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遗存。比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就仍有一些母系家庭存在。这些母系家庭,“都是以妇女继承其世系、母亲传给她的女儿,女儿再传给她(自己)的女儿,如此代代相传,构成一个母系世谱”。与此相联系,他们还有一种母女连名的习惯,并可据此而追溯出自己五、六代或六、七代以前的祖先的世系,将一连串女系祖先的名字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母系家谱。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还没有文字。我们的祖先采取结绳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事。《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上古时代的祖先出现过结绳记事的阶段。人们用结绳方式记日子、记账目、传递消息、交流经验,同时,也用它来记载世系,表示家族历代成员的情况,从而形成最古老、最原始的结绳家谱。
有一些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结绳记事方式沿袭到近代或现代。鄂伦春人在使用满文以前,就一直用结绳记事,也用结绳来记录世系。居住在大兴安岭海拉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一直到17、18世纪,还用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表示每一家有几代人,有三代就打三个结,有五代就打五个结。对这个结十分崇拜,把它珍藏起来,一般挂在自家房子的木梁正中。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学术研究表明,家谱起源于上古时代母系氏族时期,是家谱的萌芽时期,这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结绳家谱。商朝时期,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周代,家谱有了新的发展,开了官修家谱之先河。
周代出现的《世本》一书,记载了五帝和夏商王室家族姓氏世系、迁居、制作、名号,被史学界称之为家谱的开山之作。战国时期的《春秋血脉谱》的问世,是我国正式以“谱”一词撰修家谱。
家谱起源于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谱牒学史研究上的新发展。把家谱起源最早的周代提前到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家谱不仅只有文字家谱、石刻家谱,还有最原始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这样,不仅扩大了谱牒学史的研究范围,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家谱的本质,是人的血缘关系,绝不是阶级性,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现象,这种表现形式,任何阶级都可以利用它来为自己的阶级服务。
因此,我们应当从家谱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是封建糟粕的传统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利用家谱,开发家谱资源,改变家谱研究上内轻外重的情况,充分发挥家谱固有功能,为繁荣学术研究,为传播中华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当然,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封建宗法社会,统治阶级把家谱引进国家的政治生活,作为政治工具和手段,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服务。因而,家谱打上了浓厚的封建宗法社会的烙印。这一点也是事实。
我们也应当看到旧家谱处于精华与糟粕同在,真与伪并存的芜杂状态,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家谱传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型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