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一、谱名
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莆田蔡氏族谱》、《建阳蔡氏宗谱》等,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莆阳蔡氏重修族谱》、《潮州北厢蔡氏六修族谱》等。使后人能从家谱的名称中就能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蔡姓的郡望大都是“济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丰山的“丰田”家族来自丰山,为了有一定的区别取名“丰田”。
堂号一般写在写在家谱的封面或首页。
三、谱序
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名人,传承简介、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名人撰写,如襄公十世孙蔡戡写的序:蔡氏族谱世系序。
四、姓氏源流
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例如:蔡氏的来源有三,除周朝封蔡氏始祖蔡叔度于上蔡,后人以国为姓的蔡氏外,其他还有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但蔡氏的后裔大都属于前者。
五、家训
又称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钦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家传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传记等。家传包括了恩荣录在内,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七、艺文著述
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八、世系表
世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表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九、 家谱附件
家谱是记载家谱的传承、演变、兴衰的一本家族的史记,除了记载以上内容以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料、契约、墓图等将做为家谱的附件,加入到家谱中,过去的一些田产、土地等契约虽因时代的变化,已没有实际意义,但做为家谱资料,还应保留。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数据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
1.族产、契约:
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现代家谱也可以将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也可以收入家谱资料中。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5.字辈、排行、行第
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迁徙的变化,不少后人取名不少没有采用字辈。原因多方面的,主要是字辈取名基本上是四平八稳、吉利祥和的文字,现代人取名喜欢个性化,因此,用辈序取名就少了,但做为家谱,为了方便寻根问祖、理顺长幼关系,还是应按家谱辈序取名,最少应有一个“家谱名”,做为家谱中记载的名字。
6.领谱字号
家谱一般为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的存放祠堂。过去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现代的家谱已超出了以上的范围,有的甚至以图书馆收录为荣,并以赠送给本族或外族为礼品的。
7.续后篇或称余庆录。
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8.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基本介绍
安重荣(?——942),五代后晋朔州(今朔州)人。小字铁胡。自幼有膂力,善骑射。后唐长兴年间,为振武巡边指挥使,曾因犯罪入狱,几乎被杀。其母赴东都洛京(今河南洛阳)申告,后唐明宗李嗣源下诏释放。石敬瑭起兵太原派人暗招,以巡边千骑赴太原。石敬瑭称皇帝后,授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虽系武夫,但通晓文吏之事,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对后晋高祖石敬瑭与契丹约为父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以为“此晋之万世耻也!”曾上表直斥。石敬瑭固执已见,不听劝谏。安重荣后起兵反晋,大败,被杀。
早年事迹
安重荣,生年不详,卒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小字铁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五代时后晋军事将领。安重荣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父亲安全官至振武(治所在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曾担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为了扩充实力,取后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朝廷腐朽虚弱,尽失人心,败亡已成定局,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太晋皇帝。后晋国正止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治所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军节度使。
安重荣精明干练,处市决断,作为一个武夫,留意致道,勤于政务,每遇诉讼案件,亲临大堂明辩曲直,依法裁决。至于百姓徭役、课税、仓库耗羡等大事,他更是书必躬亲。这样,同僚及衙役们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镇州一带得以保境息民。
安重荣由一军卒起家,为时不久,即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他目睹后唐末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靠兵变得践帝位的事实,也滋长了谋权篡位之心,曾对别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安重荣平素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为当朝权贵所不容,心中常对此愤恨不已,只因羽翼未丰,时机未至而不敢贸然下手。
起兵背景
作为后晋王朝开国皇帝的石敬瑭,深知自己是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扶植下才登上帝位的。于是,石敬瑭拜年纪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自己甘作儿皇帝。当时,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契丹统治者,对境内北边诸族横征暴敛,肆意抢掠,并胁迫各部落青壮年男子自备衣粮甲杖,扬言合力进犯中原。少数民族人民一则不堪于契丹巧取豪夺,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二则感到南侵出师不义,必遭失败,故不愿为契丹效命,他们中的吐谷浑、沙陀,突厥等部落首领纷纷携带部众老小、牛羊、车帐、辎重,跋山涉水,不辞艰险,投奔中原王朝。黄河流域的党项、逸利、越利诸族部落首领也遣使送上契丹授予的委任状、诏书、旗帜等物,控诉在契丹奴役下的困顿劳苦之状,盼望后晋王朝联合诸部落,共同讨伐契丹,后晋割与契丹的幽云十六州的人民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朔州节度使赵崇联台本城将校杀掉伪节度使刘山,也企盼回到后晋怀抱。安重荣对呻吟于契丹铁蹄之下的人民较为同情和支持,他招诱一些少数族部落进入塞北。耶律德光得知此事,立即责令石敬瑭,将这些人押送回辽,并要他严罚保护部民的官吏。
起兵原因
石敬瑭拿到耶律德光的圣旨,感到左右为难,因为安重荣手握重兵,态度强硬,如若惹怒、后果不堪设想。石敬瑭奈何不得安重荣,只好派供奉官张澄带领兵士2000余人,将已居住在并、镇、忻、代一带(今山西中部、河北西部一带)的少数族部百姓驱逐回原地,但少数族部的百姓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他们收留,安排妥当,顺势招兵买马,编冶甲兵,俟机发难。这时,石敬瑭接连传出圣旨,嘱咐安重荣对契丹依计而行,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后晋君臣部需恪守成约,勤谨事奉。安重荣此时对石敬瑭仍抱有一线希望,他上了一份洋洋千言的奏章,其中一一细述了辽境内反抗浪潮势如汹涌、各部落向往中原王朝、盼归之心似箭、有的部落冒险弃暗投明以及朔州节度使倒戈的情况。强烈要求后晋朝廷顺乎民情,乘势发兵,征讨契丹。如此,所有受契丹压迫的部落会群起响应,后晋必能胜券稳操,大获全胜,上可洗国耻,下可慰人望。为了争取更多舆论的支持,安重荣又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传阅于后晋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颇得朝野上下的理解与同情。石敬瑭阅毕奏章,见安重荣反形已露,坐卧不宁,他亲至邺都(今河北大名县西北),连下十道诏书劝谕安重荣,安重荣见石敬瑭一心卖国求荣,后晋危如累卵,前途黯淡,决心与他分道扬镳。
起兵叛乱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虚。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安从进一起兵,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这一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队伍行至宗城(今河北威县30里),与前来镇压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交战之紧要关头,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2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分冻饿、被杀而死,只有安重荣及10余名骑兵得以生还。他们用牲畜皮革做成铠甲,动员全城军民把守镇州城门。杜重威派大军重重包围镇州。素日苦于后晋暴敛媚敌的镇州军民在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拒不投降,重创晋军。后来,安重荣手下一将领被晋军所收买,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守城军民2万余人壮烈牺牲。安重荣又率领仅存的吐谷浑数百名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寡不敌众而失败。安重荣被后晋军队俘获。石敬瑭下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装在一个匣子里,向“父皇”耶律德光报功,时为天福七年(942年)正月。
后人评价
石敬瑭为取得皇帝宝座,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对契丹称臣、割地、纳帛,无所不至,使中原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后晋文臣武将中唯有安重荣自恃忠心,旗帜鲜明地反对石敬瑭奴颜卑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饮鸩止渴的卖国行径,力所能及地保护北边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这种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心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