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 谱 凡 例
(通用版)
一、纂修宗旨。本谱纂修的宗旨就是用谱牒的方式记录__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历代族人的事迹,保持族群繁衍传承的连续性和有序性,达到团结凝聚家族力量,启迪励志后人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录事范围。本谱从探寻__姓的始源开始,记述从远古时期起源、古代族人迁徙、历代名人。主要纂修其根祖地——________氏家族的历代传人和世系传承,记述此地我族传人的辈分字行、世系支派、祖宅田产、人物、播迁、艺文、村志等。
三、记事时限。本谱内容所记的时间,上溯至远古时期,受所掌握族人资料的限制,具体时间上至_____年(公元XX年),下限为__年__月__日(或截至X年X月X日止),个别事件截止印刷前。
四、编写原则。本谱以__为__氏始祖,以各大宗支始迁祖(或落业祖)为本族支第一始世祖排列世系序法先写几世,以昭其代;次写某公之子,以敬所亲再书其本人名,详注讳字;然后记本人及妻生庚年月日时,子女长幼名字。殁者除载明殁庚外,另注明本人及妣葬山葬向。当代族人力求注明其学历、职业、职称、创业等事项。为体现男女平等的时代特点,凡新中国成立后娶妻和生女均列名入谱。族人仙逝的,满18岁记入谱,不到的略而不记。
五、立传原则。本谱立传人物,采用叙述不议,据事直书的方式,按卒年先后为序记述,当代新秀则不限生卒。此外,对当代仍然健在的本族精英,不分是否同宗同支,新增设《当代名人简介》一章,以彰显他们对国家、名族、宗族的贡献。青年一代是宗族的未来和希望,新增设《一类本科大学生名录》一章,予以激励。
六、命字派语。本谱延续并统一编排规定了辈分派语(字),除原有的族人按辈取的字如实记入谱中外,纂修者对无取字的其他人,均以现在的名字为基础,按其所在的字辈派语,统一选取与其名字意相吻合,而且词意讲究好的字,为族人命字起名。
七、格式体例。本谱按谱序、前言、凡例、族史、迁徙图、世系、辈分字行、世系图、族规家训、人物、祖宅田产、祖坟祖茔、艺文等顺序排列,单设附篇,书写地(村)志,全书统一采用横排格式,使用现代简体规范汉字,对于先祖人名中的个别用字在现代汉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扫描图片形式予以录入。在书页页眉处注明堂号、世系、庄门名,页脚处注明页码等信息。谱中有关族人的内容均按支、房分列,世系图按父系竖线贯穿,其余均按分支同辈横排,以便于查找。
八、历史纪年。本谱历史纪年,清代以前的均采用朝代纪年和干支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用民国纪年和干支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并加注干支纪年。
九、图片资料。增大影像资料的数量,突出现代家谱形象直观的特点。图片排在正文前,内容分为族之剪影、史之悠长、文书票证、生活写照、社会交往、全家福、艺文著作、修谱记事、纂修者、捐资者、子孙流长等类别。所用图片主要是广泛搜集族人与副省(军)级以上官员、国际友人、国内外知名人士等的直接接触影像及各种反映族人历史和生活的图片资料。
十、资料来源。本谱所采用的资料来自知情人采访记录、户口簿、实地访查考证、文书契约、碑刻、神主匣、姓氏书籍、有关书刊报纸等。对于资料的使用,尽量做到采之有据,实事求是。艺文以书写本地内容为选取标准,作者不限族人。
梁同书(1723年—1815年),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梁巘、会稽(浙江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街。忧归不复出。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
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时年72岁。纸本墨迹。纵33.4厘米,横5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梁同书博学多文,善鉴别。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写的不可胜数,负盛名60年。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成就影响
他的书法也是从董、赵起步的,并且博涉颜、柳、米等唐宋诸家。他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强调在创作中自出胸臆。在《频罗庵论书》里他是这样说的:帖教人看,不叫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的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梁书以行草见长,结字端严稳妥,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从容洒脱,那种温文而雅的书卷气息常常扑面而来。因为父亲身居高位的关系,梁同书年轻时候的书法就已名扬海内,负书名六十年,当然与他的长寿有直接关系。时论把他和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四大家。并且声名远播到琉球、朝鲜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