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1678年)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崇祯皇帝时夺得武科举人。从军后,战功卓越,屡建奇功,被封为平西王,镇守边关,管辖云南、贵州。
相传吴三桂“臂力过人”。
吴三桂每次作战都要身先士足,冲锋在前。一次战斗,吴三桂率小部深入敌方,杀得敌人惊慌失措,连连败退,吴三桂率部乘胜追击,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敌人反扑,由于寡不敌众,所率小队被打败了,还被敌人包围了,更糕糟的是敌人认出了吴三桂。敌方军官大叫:打死吴三桂者赏万金,活捉吴三桂者赏万金、封万户侯。敌方一听是吴三桂,个个不敢上前,只好用箭射,一阵乱箭射来,只剩下六人。吴三桂见事不妙,拿起手中武器,奋力拼杀,同时叫那五人跟在身后突围,边砍边冲,奋力拼杀,一箭射中了他的后背,鲜血红了他的战袍,他撕下一块布缠着,忍受疼痛,挥刀冲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身后“活捉吴三桂”的声音紧追着。吴三桂知道如果沿大路跑,后面追军会越来越多,于是想沿小路回到他管辖的云贵一边。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身后追兵对他们穷追不舍。
吴三桂弃了战马,率残部沿小路前行,跑着跑着,眼看敌人就要追上了,他们来到一个险要之处,峭壁的两山之间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易守难攻,这地方就是隘口。此时天色已晚,只见后面追兵点着的火把照亮了天空,追兵上一个去攻关口死一个,上两个死一双,难于突破那关口,只见尸体越叠越高,渐渐地封住了关口。追兵一时只能滞留于此,无法进展。吴三桂明白,自己身受重伤,在此时间一长,终将难以敌众,只有死路一条,现在追兵尸体躺在关口挡着了追杀的道路,有了可趁逃跑之机,吴三桂等拼命向前跑去。他叫部下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躲一下,部下找到一个山洞,他急忙叫部下躲进洞中。刚躲进洞中,追兵就从洞口上面经过,朝前追去。
此时吴三桂又累又渴,脸色苍白,周身发抖,有气无力,他示意部下朝洞中爬去。刚爬了几步,吴三桂就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部下扶他到平坦处,解开缠在身上的布一看,那箭正中背心。吴三桂的血快流干了,如果再跑十里,吴三桂将血流干而亡。幸好有这个山洞,让他有喘息之机。部下连忙给他止血和处理后,吴三桂慢慢地苏醒了过来,部下扶起吴三桂向洞中爬去。
此山洞名叫水洞,从山腰通到河沟,里面纵横交错,叉路横生。有一条小溪从洞口流进,没有从那洞的出口流出,周围也没有水流出,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至今仍是一个迷。
进得洞中,他们只能摸着洞中岩石头前进,又没有火把,里面伸手不见五指,走了一段,有人发觉又回到了原地。他们急忙作过记号,又朝另一个方向走去,过了一段,有人发觉又回到了原地。他们再朝另一个方向爬去,不久发现还是回到了原地。反复几次,仍回到了原地,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他们此时惊恐万状,精疲力竭,一个个心想,难道这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处吗。一下子大家瘫在地,无力行走,干脆坐下来,不走了,围着吴三桂等死。
一个个浑浑欲睡中,看到十来只萤火虫向他们飞来,在这漆黑一团的夜晚格外明亮,萤火虫连在一起,飞到大家跟前就停下了,大家赶紧起身,扶起吴三桂,萤火虫慢慢向前飞去,大家紧跟在其后,爬上一人高的坎,穿过那只能容一人过的长长通道,过了五次沟,下了五次坡,行了几里,突见一个亮口,大家明白到了洞口,在萤火虫的带领下,大家走出了水洞。此时吴三桂大喜道:真是天不绝我也,说明上天还要让我在世上干一番大事啊!
敌人向前追了一程,发觉情况不对,再返回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搜,当敌人搜到水洞有爬过的痕迹和吴三桂用来缠身的血布时,吴三桂等人已到了太阳山的石屋基,吴三桂等人丢掉了追兵这个尾巴。
太阳山的石屋基古树参天,各种树木竞相生长。人在下边,树林挡住了天空,根本看不到天,平时少有人出入。山间有一处由岩石连成一片铺成的平坦石块面,共有80多平米宽的岩石面上,有石椅、石桌子、石柱、石阶、石凳子等,纯成一个天然屋基,吴三桂等到砍了几棵树,就达成房子,吴三桂等人在此休息疗伤,他们以野果野根为食,吴三桂的伤慢慢地有所好转。
吴三桂悄悄派人去云南联系,其妻陈圆圆听到吴三桂受伤后,马上前来照顾。
此山上树根到处延伸,在房内正中有三根树根穿过厚厚的岩层,盘错在一起,向上生长形成一个椅子状。为了便于吴三桂休息、修养,大家把它劈成椅子,让吴三桂坐在上面。通过前面的“天然隘口屏障阻敌”、“山洞藏身”、“萤火虫引路”、“天生屋基”和“树根穿过岩石生椅子”一系列奇事,大家觉得吴三桂一定不是凡人,于是干脆将椅子做成龙椅,大家一天拥吴三桂上座,每天上朝一次,齐呼:“吾皇万岁”。
安顿一段时间平静后,派陈圆圆出去打探消息,陈圆圆一番打扮去了,吴三桂交待:不去大路上打听消息,以防走漏风声。陈圆圆来到隘口小镇上,这天正好赶集,这里人山人海,唱戏的、玩猴的、卖货的、要钱的什么都有,陈圆圆不敢在大街上问,装成香客来到了菌林寺。
菌林寺在大街对面的半山腰上,因山上长满菌子而得名。那些菌子好人吃了强身健体、滋阴补阳,坏人吃了从头到脚长满了疙瘩,奇痒无比,只要一摨疙瘩就会脓肿,再化脓,身上就腐烂。必须到菌林寺烧一柱香,吃方丈给的化钱水就好了,并且好得疤疤无痕的。
陈圆圆来到正堂烧了一柱香,方丈问到:“女施主有何事相求”?“我为我当家人求指点下一步路”,“你来得正好,我知道你当家人是谁?你当家人上次受伤,虽伤到背心,实际血已流干,为何不死。是因为心太大,身体无法容下,有时他的心会出窍,那次刚好他的心出窍了,才不死。现心回来了,才这么好得快。但那心太大,又要四处游走,他不是真龙,他却要强做,会出事的,不信三天之内你们所住的房子要被雷击。到时你们再来找我”。
果不出三天,他们所住房子被雷击中,雷电正打在那龙椅子上,一下子就燃烧了起来。幸好他们不在房内,否则连他们一起烧死。不到一个时辰,一切烧个干干净净,那火烧完房子后,天上突然下起了泼天大雨,把那火淋灭了。
此时吴三桂、陈圆圆想起了方丈的话,快速赶赴菌林寺。见到方丈求给他们指一条生路,方丈对吴三桂说:你的窍装不下你的心,心要出窍,你就管不住了,上天会不容的,你要想让心安下来吗?吴三桂看了看自己的娇妻陈圆圆答到:如果能让我幸福地生活,不再受苦受累,我愿意让心安下来。方丈道:我只能把你的心收在袋子中,要在上面压上万千之重的重物,否则那心仍会挣扎跑掉,到时谁也收不了它,你就死期到了。“万千之重的重物是什么好啊”?吴三桂问道,陈圆圆说:“大石头”,方丈道:“只能解决暂时困难”。“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吴三桂急忙说。“把那袋子放在隘口两河口平地上,上面压上石头,再在那里蓄水,关水到半山腰,就有了”。
但吴三桂急于赶回他的管辖地,找了两块大石头,用重达18000斤马桑树做了一根长扁担,挑起石头来到了两河口边,其妻也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帮吴三桂背了一快石头,想把那袋子压住。
他只安排二个部下在此筹钱找劳动工修水库,留下的钱不多,部下用完钱时水库还没修到千分之一,水还没开始蓄,他的部下就走了。
两块大石头加一块石板压在那袋子上,仍压不住吴三桂的心,没出三年,他心飞出窍,什么人也控制不了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同年秋在衡阳病逝。
得传说:吴三桂该在隘口两河口处修一座水库,水库蓄水后才能达到亿万之重,还能无隙压着,方可压住那野性十足的心,如这样,吴三桂就不会暴死了。
吴刚
吴刚伐桂的故事: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
传说之二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见《山海经》
传说之三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於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树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亮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亮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传说之四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
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恣蚊饱血是二十四孝中二十则故事。
原文:
晋 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译文:
晋朝时候,有个孝子,姓吴,单名叫猛的,表字世云。他是豫章分宁地方的人,年纪才只有八岁,服事他的父亲母亲,已经是非常孝顺了。因为他家里很是穷苦,所以他们的床上,都没有挂着蚊帐。
一到了夏天晚上的时候,蚊虫很多,嗡嗡的飞来,叮在他的皮肤上面,便任凭它饱吸自己的血液。虽然叮他的蚊虫很多,吴猛总不用手去驱赶它的,这是什么缘故呢?你们仔细的替他想想,一定是恐怕这蚊虫,丢掉了自己的皮肤不叮,必然飞去叮着父亲母亲的皮肤了。
后来吴猛碰着了一个有法术的异人,名叫丁义的,给了他神方,屡次有灵异的表现。后来在宋朝政和年间,得封做一个真人。
典故:
吴猛是晋朝的人,字世云,自幼就非常孝顺。当其他八岁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的眼睛老是布满血丝,红红的,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的观察,吴猛发现了原因。
原来吴猛家境非常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小河边,蚊子非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所以每逢夏夜,满屋子的蚊子便嗡嗡地晌,叮得父母这里一个包,那里一个包,搅得父母睡不了觉。而且父亲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到外面干活儿,在外已经被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筋疲力尽了,回来后需要好好地睡一觉,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而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父母本应该好好地休息,可都因为蚊子叮得睡不好,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是着急。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来叮咬他。尽管蚊子那么多,都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忍受这些蚊子在他身上任意地叮咬。因为他怕他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他的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被咬,就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不要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他这样坚持了整个夏天。他是个多么孝敬和体贴父母的孩子啊!用自己的身体换来父母香甜的睡眠。小小的年纪,就这样至情,这样体贴父母,实在是非常感人。
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出门发生意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用一切方法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的肌肤。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看孩子。任何一点点的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和心疼。父母不计一切的辛劳,只希望孩子能在安全、温暖、保护当中茁壮成长。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如此情深,那么为人子女的怎么不能像吴猛这样,给父母一点回馈?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的亲恩。
吴道子
拜师学画
吴道子年幼家贫,外出谋生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在“柏林寺”结缘一位老和尚,并拜其为师。
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是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学习画水。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当下就答应了。整整九个月,吴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构思壁画。
直到深秋,吴道子才把这幅图画完,他对师父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传神之笔
《卢氏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道子去访问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秃尾神马
唐朝时候,画圣吴道子来朝鸡足山。他在金顶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龙活现。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他忽然感觉身体不适,就去禅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马图》给忘记了。
吴道子下山后,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禅师每天要在画前烧一炉香,一来怀念大师,二来观赏马图。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灵的,好象嘶鸣着要跳下来。
突然,山下十来个农人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状告禅师,说寺院有一匹秃尾马糟蹋自己的庄稼。禅师百般辩解,说寺院不可能养马的,农人仔细搜过寺院也一无所获。禅师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便告诉农人,自己无马,只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农人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于是,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禅师大怒,指着秃尾画马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说这话,只见那马跪了下来,两眼流着泪。庄稼汉看着真是惊奇,觉得把它烧了也可惜,就说:“算了,只要它诚心改悔,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
落笔生光
吴道子从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侧,听到里面有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灯光,感到奇怪。第二天,吴来到这茅草房前。了解了事情的缘故,才知道这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婆婆的家,只因家里没钱买灯油,才会在夜晚从不点灯。于是,他决定赠送老婆婆一幅画。
吴道子研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他对老太婆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可是深信吴道子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的接过画,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