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吴公祠

  吴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纪念清代漕运总督吴棠而建造。

  吴公祠,是“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位于淮安市清浦区轮埠路141号,里运河畔,是清江浦的重要遗迹之一,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遗产点之一。

  吴棠,字仲宣,号棣华,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晚清封疆大臣,历任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泗洪县)县令、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河、清浦区)县令、邳州知州、徐海道员、江宁布政使、漕运总督、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

  吴棠出生于平民家庭,幼年勤奋好学,然家境贫穷,请不起老师,由父母自教。吴棠常借雪光,明月苦读。父亲在外教书每月得钱二三贯,却不足以养家,迫于生计母亲程氏磨豆腐,叫吴棠的兄弟吴检挑到市上卖,以此来供吴棠读书。在《淮阴市志》中这样写他的传:“自幼学习勤奋,‘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月光照之下。’举人出身。历任桃源、清河两县知县、邳州知州。桃源县俗号强悍,过去主政者,‘率以猛,棠独以宽’。经常到乡间巡行,警恶怜贫,‘三年大治’。调清河县,处理县界纠纷甚力。邳州多盗,调任邳州知州,‘擒斩数百人。’聘名士鲁一同修《邳州志》。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扬州,淮上戒严,又调回清河县。到任后,‘招集民勇,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练勇数万,首尾联络’。并传檄风、颖、庐、泗、滁、宿、徐、海各府州县,共同防御”。我们不难看出吴棠出生在贫寒家庭,由于他的勤奋,他的奋斗,在社会上不断提升,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淮阴市志》还写道:“咸丰十年,捻军功克苏北重镇清江浦后,才命吴棠署淮海道。旋授淮徐道,帮办江北团练,‘修寨保民,贼数至,不为害’。十一年任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次年署江苏巡抚。其间,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创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四年调署两广总督,未赴任,仍留漕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漕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石。黄河北徙后,裁河道吏员和河标营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吴棠为漕运及苏北人民作出的贡献。“同治五年调任闽浙总督,次年调任四川总督,镇压川黔边境苗民起义。十年署成都将军。在任拨捐输银赈济灾民,疏呈捐输之弊,要求清政府‘讲求吏治,尤当于序补之先’。光绪元年(1875年)因病乞归,归后不足一月,病卒于滁州。谥‘勤惠’。并于清江浦建祠祭祀”。可见吴棠的一生,是勤政为民的。他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洁,后人将永远怀念他。

  李鸿章曾经誉吴棠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钱振伦这样称道:吴棠“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见吴棠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吴棠的功绩卓著,士民称颂,后任漕运总督文彬于同治十年奏建专祠。

  文彬在《清淮、徐州奏建专祠疏》一文写道:“奏为已故督臣功德在民,谨胪陈事实,吁恳天恩,宣付史馆,并准建专祠,恭摺仰祈对鉴事。窃照原任四川总督吴棠在籍病故。渥蒙赐恤予溢,赏及后昆,饰终之典,至优极渥。该故督臣服官江北最久,勋绩昭著,妇孺咸知。闻其仰邀优恤,莫不奔走相告,钦感同声。于是淮安绅民前刑部员外郎李宗晟等,徐州绅民分省补用道魏邦庆等,各来臣衙门,投递公呈,请将事实具奏……出自逾格鸿慈,理合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皇帝阅之,便准奏。其文如下:“光绪三年四月初三日,奉上谕,文彬奏,已故总督功德在民,请将事实宣付史馆并建专祠一折,原任四川总督吴棠业经赐恤予谥。兹据该漕督奏称,该故督前在江北,历任州县,以至漕运总督,治行最著,舆论翕然。办团剿匪,亦多勋绩。著照所清,即将吴棠事实宣付史馆,并准于清淮、徐州各建专祠,以彰忠荩,该部知道,钦此。”

  清光绪三年(1877年),吴公祠始建。

  在吴公祠门前,门檐边一块白矾石上刻着“勅建吴勤惠公祠”。进入门内,顺着宽敞的走廊摸到庭院中部,主屋间两边有对称的厢房。在不远处的祭堂和享堂,古旧的墙基石很苍白,庭院四处体现了浓厚的明清建筑格调。

  享堂正面有吴棠塑像,身旁圆柱上悬挂两块长匾,写着“一代封疆大吏,名闻四海”、“四朝廉政清官,造福一方”。身后墙上还有一块长匾,写着“冷暖由时一座公祠绩大名”、“是非在眼半生官迹传佳话”。

  慈禧旨赐他功绩最著文臣头品顶戴祭文中,甚赞他“柱石勋高,栋梁望重。”“治乱经邦,功绩卓著”,并追封他为“勤惠公”,还传旨拔款修建了吴勤惠公祠堂。

  吴公祠因时代的变迁而兴衰,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浩劫,这段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文化遗产被湮没了,尽管偶有人关注,但还因各种因素,未能再现在我们眼前,很少有人知道吴棠其人其事其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才使吴公祠得以再现历史风貌。

  2003年3月,淮安市政府公布吴公祠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决定修建,再现当年的吴公祠。

  重建后的吴公祠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有殿两座:祭堂和享堂。

  其祭堂展陈内容有:清河县城(吴棠为抵御捻军侵扰而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相关资料。该城也是清淮历史第一城,对守土保民极为重要。另外,殿堂东墙面,书写着漕运总督文彬的《清淮、徐州奏建专祠疏》以及光绪皇帝准奏的上谕。前面墙壁上也用文字形式,介绍吴棠当年建造清河县城的情况,即贡发芹撰写的《吴棠拆堤建造清河城》一文和《清河县城碑记》。

  其次还有享堂,它的展陈内容有:在殿堂正中设立吴棠塑像,左右两边墙壁上用文字的形式详细介绍吴棠的生平和吴棠部分手迹,同时还展陈吴棠部分文稿和关于吴棠的野史传说等。当然吴公祠里还有关于当年漕运总督的下设机构、官员及督漕的程序内容等。

  通过这一展陈,让参观者能够大体了解那段历史和文化,从而进一步对吴棠其人其事的了解。

  

  1.jpg

  安徽省泾县茂林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茂林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宗祠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明崇桢已卯年(1639)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是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堂大门上的横额“吴氏大宗祠”五字,为明邑庠生吴国抡所书,书法苍古奇逸,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大门两边还有一副镏金字的楹联,是明万历进士、泾县知县李邦华所撰,其联文为“延陵世泽传江左,泾里名家著水西”。

  吴氏大宗祠的整体布局,依中轴线建门厅、享堂、寝室楼三大进,东西两侧建有边屋。大门前设抱鼓石和石狮各一对。祠内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64根圆木大柱,屋顶为硬山式。门厅内两边各装一间厢房,其后是四方形大天井,天井当中用麻石砌一条过道,两侧砌花墩分别栽扁柏和桂花树,取“四季长青”之意。天井两边有较宽的走廊,连接第二进大厅。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做祭祀及集会等活动。屏风上首高悬“叙伦堂”三字横匾,两边墙上嵌青石碑刻“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厅中的月梁、瓜柱、撑拱和平盘头等构件上,鎏金绘彩,刻有卷草、云头纹饰,以及龙凤、狮象、麒麟和人物图案。柱础和走廊的墙裙上,也有很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古代汉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享堂后面又有一长方形天井,下面一对金水池,当中架单孔石拱桥。金水池用麻石砌护,上有狮头白石柱和青石栏,石栏上浮雕如意纹饰。第三进是二层楼房,上下均有木制神龛,安放历代祖先牌位,称之谓“寝室楼”。从前祠堂的门厅、走廊和大厅中悬挂数以百计的匾额,昭示着吴氏宗族在科举、职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的代表人物。

  

  

  

  Img408933710.jpg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是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的。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额。2006年0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泰伯园”。

  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 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2006年0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梅里

  东汉以来,梅里泰伯庙的兴废,在南北朝之前的一段情况已很难考证。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为写于魏晋时期的《吴地记》。其中有关于梅里泰伯庙的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元·王仁辅的《无锡县志》明确记载:“吴泰伯庙在州(无锡州)东南五里景云乡,临泰伯渎。”这部县志引用了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泰伯开渎以备旱涝,百姓利之,为立庙于渎侧。鸿山梅里皆有泰伯庙。”元《无锡县志》还记载了元代至顺年间修葺泰伯庙之事。经过元末江南地区的战乱,梅里泰伯庙已十分破旧。洪武10年(1377年)在无锡县城内小娄巷建了新的泰伯庙“以便祀事”。

  明弘治13年(1500年)无锡知县姜文魁带头捐俸,募集财物修庙,得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姜文魁在原庙旧址不远处稍移了一下位置,泰伯庙仍处在伯渎河河岸上,经过一年的努力,新庙终于落成。“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姜文魁“重构殿寝门堂,规制有加于昔。”“立石表,置祭器,列入祀典。”从此“殿寝明堂,圭洁靓深,石表对峨,过者悚息,春秋献享,永永无怠。”这次修建奠定了500年来泰伯庙的基础,从此以后,梅里泰伯庙成为祭祀、纪念泰伯的中心。弘治修庙以后过了近百年的时间,梅村泰伯庙又“日就倾圯……墙垣檐宇,莫支霜露,庭中古柏,半供樵苏。”这次由驻庙道士募得倪瓒的捐资,于万历24年(1596年)重新修复了泰伯庙。这次修葺之后,泰伯庙每过几十年即能得到一次修缮和扩建。

  明天启3年(1623年)、清康熙31年(1692年)、57年(1718年)、乾隆3年(1738年)、嘉庆23年(1818年)、道光29年(1849年)相继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得泰伯庙颇具规模,增加了许多建筑,丰富了它的人文内涵。 经过世代修建,泰伯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有金水河、香花桥、(左图)“至德名邦”石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祖师殿、关帝殿;中轴线以东为东院,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仓厅、小让王殿、大夏堂、慈俭堂、圣堂、还山小筑;中轴线以西的西院有珠宝堂、云山深处、德洽堂、采芝堂、隔凡楼、大树堂。泰伯殿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成为江南有名的古迹。 咸丰10年(1860年)无锡失陷于太平军。泰伯庙除大殿和两庑之外,其余所有建筑全被拆除烧毁。清末民初,两庑亦遭火灾,大殿虽巍然独存,但亦已破旧。民国年间,吴氏族人稍稍复建了一些建筑。抗战胜利后还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解放后,泰伯庙重新遭受极左路线的蹂躏,五十年代初,被梅村师范的学生毁了泰伯的塑像,匾联全部亡失,不久之后,庙内建筑概被占据派作他用。至文革期间,危害更烈,此时已无人敢提泰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教条下,泰伯的三让精神已被抛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也照到了古老的泰伯庙,1984年,人民政府拨款对泰伯庙进行了重修。经过九十年代的大修,许多建筑得到了复建。

  泰伯塑像

  该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主持塑制。像高4.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衣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等十二章纹,脚穿赤舄。泰伯像古朴庄重,高贵典雅,完全符合历史人物的时代特点。殿内有历代修庙碑记13块,其中有明王鏊的《重修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这是泰伯庙最早的两块明碑。殿上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至德殿前重新制作了竖额。殿上有台湾泰伯后人,台中吴氏宗亲会理事长所撰对联:“至德无称,八百开基绵世泽;天伦信美,千年遗范在人间。”至德殿院内两边即是东西两庑,各九间。依时间先后依次塑有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阖闾、夫差、季札、子胥、专诸、孙武等28人像。在至德殿东面,韩国泰伯后裔捐款恢复了泰伯庙故井,旁边立有复井缘由的仿明式四面碑。至德殿后面的一系列原有殿宇都已基本恢复。今天走进泰伯庙可感到庙貌庄严,殿宇深沉,松柏成荫,净洁清亮,体现了泰伯的开拓和谦让精神,成为江南一处吴文化教育的优良基地。

0.1185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