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儒祠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五一路114号。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祀王艮。万历以后多次修葺、扩建,清嘉庆再修。
历史
崇儒祠,顾名思义是崇敬、祭祀儒学先师的祠堂。这里崇祀的是古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这个字读“更”,是“静止”的意思。
王艮原来叫王银,据说王艮拜王阳明为老师时,老师认为他有些高傲,个性太强。
为了使王银今后能谦虚谨慎,注意克制自己,就把它的名字“银”,改成了一个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从此就叫王艮。
王艮是明代泰州安丰(今属东台市)盐场的盐民,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十九年去世(1540),终年58岁,距今已460多年。他出身贫穷,从小跟随父亲烧盐,只读三、四年私塾,后勤奋自学,成为儒学大师,哲学学派的领袖。
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等命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
王艮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有487人之多,上自高、中级官吏,下有市井平民、小商小贩,人数众多,几乎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除江苏外,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都有泰州学派的子弟,遍及全国十多个省;由于泰州学派起初形成于泰州,王艮是泰州人,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是泰州的,同时他在泰州讲学的影响较大,所以中国历史上就称这一民间学派为“泰州学派”。
王艮就成了学派的创始人。怏怏大中华,历经数千年,象王艮这样一介贫民,只念过几年乡村私塾,经过自己刻苦钻研,成为哲学家,仅为泰州王艮一人。
王艮逝世后,在当时的杭州府、应天府、宁国府、扬州府、姜堰、海安等地,先后都建起了崇祀他的祠堂。
经过奏请朝廷批准,泰州在这里建立了专门崇祀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祠。
这座古老的祠堂,历经数百年之久,保存尚为完好,属于明清古建筑群,在泰州地区,这样较大规模的祠堂,也只有这一处,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崇儒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四年(1576)四月,由当时督学泰州的耿定向倡议,知州吴道立主持兴建,建成后有人便绘制了一张《崇儒祠全图》。
这张图被收录在《王心斋先生全集》中,从当年的图上可知,崇儒祠的主体建筑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这种样子。
这座祠堂前后四进,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第一进为祠堂的大门,三间小瓦房,类似普通民居。
门前的“泰州学派纪念馆”馆牌,为当代哲学家候外庐先生亲笔书写,门上石额“崇儒祠”三字,是集大书法家赵孟字而勒石。依然如故的古式古香黑漆大门上,装有两个铜质铺首环,高高的门槛两侧各安一个汉白玉石鼓,上面刻有狮子盘球图案,门前青水砖墙东西两侧加砌八字墙,朴素而庄严。敞开正门,开启仪门,从前门往里边看去,宁静深远,甚至还带有几分神秘。
景点特色
崇儒祠紧邻千年古刹光孝寺,青砖小瓦,构造精致,体现了明代苏中地区建筑特色,其围墙内有四季景致,大有园中小“桃源”的意境。旧《海陵竹枝词》中有诗云:“稚子编篱叟荷锄,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满地东风软,醉煞游人酒不如。”
现在的部分建筑是1986年按原状修复的。里面陈列了王艮弟子们的学术专著和海内外泰州学派的研究成果。由于环境宜人,这里被多部影视剧选为拍摄场地,如《买官传奇》、《头门口遗事》等电视剧的大量场景均摄取于此。崇儒祠不是很大,只有前后三进明清建筑,第一进陈列了一些研究王艮生平和思想的文章,如果你去,会有了无生趣之感,实际上也确实如是。第二进是贤人堂,堂屋正中有一王艮的铜像,四周摆着王艮依《周礼》仿制的古代的祭器。第三进是乐学堂,这里有一有趣的东西,就是王艮北上讲学用的车,唤作蒲车,与大街上拉货的板车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小一点,也比较漂亮,左右和后边有木做的栏,上面有一个亭子一样的盖子。其实,这些对你来说并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房子的西侧却有一个小园子,尽得江南园林之美。在这个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十米的地方,有回廊曲径,有修竹疏草,有人工开凿却得自然之趣的溪水清流,有在细石里恣意游戏的红色小鱼。在这里,由于没有多余的修饰物,反倒觉得很空旷,没有感觉一般园子累赘的感觉,也许是用的“飞白”的效果吧。
闻雷泣墓是二十四孝中第十六则故事。
原文: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诗赞: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译文:
三国末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人王裒,侍侯母亲极其孝敬。其母在世时,生性怕雷。后来死了,安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空中传来雷声,王裒就立即跑到母亲墓园,跪拜在坟哭着告慰说:“裒儿在这里陪您,母亲不要害怕啊。”
典故: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yì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直率的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yì,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kè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作者简介
王时敏(1592年—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王时敏 仿王维江山雪霁轴 纸本设色画 133.7×60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仿王维江山雪霁图》作于戊申(1668)画家时年七十七岁。图上山岩有着倾斜的走向,构成奇特宏伟的山形,充满动势。全画多勾染少皴纹,画树以细笔勾勒,设色以石绿、赭石、白粉为主,正是画雪景之古法表现。此幅画笔墨清润,设色皴擦秀雅,有追法唐代青绿没骨山水画的抒情特质。
{page}
清 王时敏 端午图轴纸本 墨笔 纵100.8cm,横40.1cm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丙辰端午西庐老人戏墨。”下钤“王时敏印”(朱文)、“西庐老人”(白文)印。鉴藏印有“桐阴馆藏”、“陆润之鉴藏”二方。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时敏时年85岁。
此图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民间习俗在端午节时将菖蒲、艾草编节,用以薰避蚊虫,因而菖蒲、艾草是端午节的代表物。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此图是王时敏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为其晚年作品。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