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11

作者简介

王宠(1494年—1533年),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 

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 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草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

1.jpg

王宠 《水绿天微霁五言诗轴》 纸本草书 148×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水绿天微霁,山青花影新。薄衣初试屐,耽酒任欹巾。圣世支离客,泥涂甲子春。放歌林木动,岩卧有真人。 

款署:王宠。 

钤印:王履吉印(白文)、斋(朱文)

{page}

1.jpg

王宠 《草书七律诗》轴 纸本 行草 141.8×2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山田荦确苦多沙,学种东陵五色瓜。激涧即看穿石竹,插篱偏自爱藤花。囊中未得飡霞法,溪上时留泛海槎。长日辍耕无一事,只须牛角挂南华。

署款:“王宠”。钤“王履吉印”白文印、“韡韡斋”朱文印。

本幅为王宠自书七言律诗《横山下种瓜作》一首。用笔疏宕遒健,锋藏书劲,拙中寓巧,得王献之质朴率真之趣。

作者简介

王鏊(1449年—1524年),字济之,别号守溪,学晚号震泽先生,苏州吴县人。

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这或许与硬毫书有关。

1.jpg

王鏊 《自书七律诗》轴,纸本,行书 139.2×3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客里相逢又别离,道山亭下范公祠。悠悠世事回头异,落落功名入手迟。河朔气豪三伏饮,江湖天远十年思。扁舟八月秦淮去,丹桂香中好赋诗。鏊游学宫时与和仲黄君相从最密,今十有二年矣,其行也能无情乎?故为赋此。丙午岁五月九日,翰林王鏊赠。

署款:“丙午岁五月九日,翰林王鏊赠。”钤“济之”、“太史之章”、“守溪”朱文印三方。

此诗是王鏊为送朋友出行分别时所作并书,时年37岁。其书清劲爽健,瘦硬挺拔,结字严谨修长,系细硬笔毫所为。 

{page}

1.jpg

王鏊《自书五律诗》轴 行书 132.8×6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快得天风便,轻帆破浪花。江山曾有约,人世亦无涯。岸压潜鼍窟,潮侵落雁沙。末须留玉带,且欲访灵槎。 金山一首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

轴书五言律诗《金山》一首,款署“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钤“济 之”(朱文)、“大学士章”(朱文)、“共月庵”(朱文)印。 
  此轴书法以细硬毫笔书之,行笔迅疾狂放,线条劲健爽快,大有宁折不屈之势。故明代雷礼《列卿记》称:“鏊书法清劲,得晋唐笔意”。 

闻雷泣墓.jpg

闻雷泣墓是二十四孝中第十六则故事。

原文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诗赞: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译文:

三国末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人王裒,侍侯母亲极其孝敬。其母在世时,生性怕雷。后来死了,安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空中传来雷声,王裒就立即跑到母亲墓园,跪拜在坟哭着告慰说:“裒儿在这里陪您,母亲不要害怕啊。”


典故: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yì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直率的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yì,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kè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0.0711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