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城西郊洪山镇原厝村芋坑山。南向,“风”字形,土石结构,9层墓埕。面宽18.5米,纵深110米。封土前竖一马鞍形墓碑,碑面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两侧立石构围屏,上刻张经生平事略。墓裙饰有马、鹿、狮、麒麟。两边墓手各雕一石螭,并镇以石狮。墓埕每层均砌石护坡,埕中分立翁仲、石兽。文官执笏,高3.4米;武士按剑,高2.1米。石虎1对,高1.1米;石羊1对,高1.02米;石马1对,高2.1米。墓前2根望柱,高约5米。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张经(1492年—1555年),明抗倭将领。字廷彝,号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负御倭全责,总督诸军,次年在浙江王江泾(今嘉兴北)大捷,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但被严嵩羽党赵文华篡功诬陷,被害京师。万历中其孙伏阙鸣冤,始昭雪,赐祭葬于此。山麓原有“东南战功第一”石坊,民国间被军阀拆除,台石亦被盗窃。1963-1964年重修,并全面砌筑台埕。
张经文韬武略,有卓绝的将才,著有《半洲诗集》传世。后人为纪念他,将他的居住地更名为半洲街,沿用至今。在洪塘山麓还建有张经祠,以示敬仰。
张柔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北7.5公里岗头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高峻。有“头枕九龙(墓地北边是九龙山),足蹬八宝(墓地南边是八宝嘴山),左揽日光(墓地东边岗头村内有日光庵),右抱明月(墓地西边是月明寺),腰系银茶玉带(墓地南边有漕河)”之说。
张柔墓与其子张弘略、张弘范、张弘规墓合葬处,形成墓群。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阔60米,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
张柔墓呈圆锥形,高6.8米,封土周长94.2米,占地面积707平方米。墓前有元翰林学士王磬撰写的“神道碑”一座。碑前原有马、羊、虎、狮、文臣、武将、石像生8尊,分两厢排列。
张弘略墓位于张柔墓西南20米,高6米,封土周长89.3米,占地644平方米。墓前有神道碑一块,残存石像牲5尊。
张弘规墓位于张柔墓西边44米,高5.5米,封土周长69米,占地面积379平方米,张弘范墓现只有残存遗址。
1982年7月23日,张柔墓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景色
张柔墓区周围,群峦围拢,沃野苍苍,清幽静雅,塔寺相临。西近神星陨石(神星村南河中两块陨石,传说为星体陨落下来,故该村以神星而得名),东连紫口晴炭(紫口村依山建村,山中晴天也有大雾,雾与日光相映成祥瑞之气,故曰紫口晴岚)。清晨,徐风鸟语,鸡犬遥闻。夜晚,月静山空,似水流银。远视雄浑壮阔,西南桃峰耸立,东南万里长空,先奔腾起伏,后直下无余,令人百感交集,顿起昂然疾奋,慷慨磅礴之情。
历代封建帝王将相,无不借山水之秀,安置冢墓。张柔之安茔,也曾各处游访,几经选择,酌山阜之峻丽,风光之庸旋,刚柔之相济,山地称谓之吉利者,尤以此地为最佳。因此,最后确定在此安置尸骨。
数十年前,墓地古柏成荫,浓密遮天,石雕玉塑甚多,碑撰,铭勒,龙播云飞;石虎石像,龟兽丛集;文侍武卫,人马林立。由于破四旧,由于文革,很多东西都不翼而飞。目前,满城县旅游局,拟在墓区建一集元代历史、艺术、丧葬习俗为主题的大型元代博物馆,同时,恢复神道两侧石像,整理墓碑,加强绿化,完善景点服务设施。
墓主简介
张柔(1190年—1268年),字得刚,汉族,易州定兴(今河北保定定兴)人。金末在河北组织地方武装,金政府任为经略使。后降蒙古,在灭金中屡立战功,其部成为灭南宋的主要武装势力,是蒙古三大汉族武装势力之一,为元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历任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路都元帅,昭毅大将军。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蔡国公。
张柔有11个儿子,以弘略(张柔的八子,中奉大夫)、弘范(张柔的九子,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最为显赫。
张骞墓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该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墓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刻有汉隶“博望造铭”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汉五铢钱等文物,从考古学上证明了该墓的真实性。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博望□造铭”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汉代石雕等文物,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
1956年张骞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色
张骞纪念馆的建筑布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接待、展览、陵园三部分组成,其建筑为三进四院、左右对称的仿汉古建群。西区以展示西域诸国的地貌、建筑,风情、文化等内容,为园林休闲区。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进入正门是宽约12米的甬道。东西两侧各有长约20的文化长廊,布置有介绍城固当地人文风俗的精美照片。
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张骞生平伟绩展”是该馆的主要陈列展览此展览主要运用图片、文字、沙盘、拓片等手段来展示张骞伟大的一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张骞出使西域在中西文化经济交流中的深远意义。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位于汉江北岸,距城固县约三公里。
墓地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墓地占地十二亩,古柏阴翳,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墓地门前有一对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墓地正面是阕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
张骞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雕一对。石碑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
封泥
博望侯封泥长2.2厘米、厚0.4厘米,方形,出土于张骞墓。张骞墓历史上被多次盗掘毁损,地面残留文物都是清代人所建,到底这座馒头状的土堆是不是张骞墓,没有确切的考古依据。
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发掘,在甬道内清理出了这块刻有“博望□造(或铭)”的封泥。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正是这块封泥,确认了张骞墓的所在。
2014年11月06日,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丝绸之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展览。博望侯封泥在1938年出土之后,首次公开展览。
联大碑
1938年7月,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增修式考古发掘,“墓侧原有缺口,稍加清除”。
但此举引来张氏后人,认为这是在挖张家的祖坟。千余人手持锄头、头缠红布,赶到墓地。教授们最终停止了挖掘,改为增修墓道,除了发现陶片、五铢钱,尤其珍贵的是发掘出一块有汉隶字体“博望”的封泥,由此确定此墓为真。
张骞墓冢前树立着一块不多见的刻有民国国旗的石碑,由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述了此次增修、发现的过程,碑文中多次出现“西北联合大学”字样,这是城固如今为数
价值
张骞墓是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辟者、汉代杰出外交家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
具有汉代特征的封土墓葬形制、“博望造铭”封泥、石首等出土物,与张骞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印证。1938年出土的博望侯□造(铭)封泥(用“□”代替不可释读的字,“造”亦有学者认为是“铭”)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彰显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丰功伟绩和世人对其的景仰。
张骞墓与陕西省其它六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一起共同承载和代表着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的历史时刻。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武曲镇的大韩村是个山清水秀、茶香飘溢的静美山村。在大韩溪畔、村口大桥的西侧,浓浓绿荫簇拥着占地面积4.5亩的张高谦烈士陵园。
张高谦陵园于1990年动工,1991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张高谦(1947—1961年),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人,就读于大韩小学(现为高谦小学),先后任过班长、少先队中队长。1961年2月为保护集体羊群,与偷羊的坏分子搏斗,英勇牺牲,年仅14岁。陵园中建有先锋亭、张高谦塑像、领导题词壁、烈士纪念碑等,先后被省教委、团省委命名为“福建省学校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5年,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团中央命名为第三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忠烈士陵园,位于重庆北碚区西南缙云山麓,距北碚城区2公里的梅花山。陵园位于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处。系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上将墓。
张自忠路烈士陵园有一座平面为长方形,座南朝北,地势南高北低,占地约八亩余的陵园,出口处大门外有一对中华雄狮,连接陵园大门与纪念广场的是一条48米长的花带、彩道,整个陵园显得庄严肃穆,这就是“抗战以来战死前线的第一位大将”张自忠烈士陵园。1940年5月16日,张将军在抗日前线殉国后,忠骸运抵北碚。冯玉祥亲题隶书“张上将自忠之墓”墓碑,立于墓前。蒋介石题写的“英烈千秋”四字,建筑“张自忠烈士事迹陈列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各一幢。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全面系统地介绍张自忠将军的英雄业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历史
1933年,长城抗战起事,张自忠担任二十九军前线总指挥,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又率部奔赴抗日前线,曾一战淝水,二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1940年5月,为阻击向襄樊、南阳进犯的日军,他率领七十四军从宜城渡过襄河东岸,在新街、方家集一带与日军血战。5月16日,日军又增兵一万余人,陷张自忠部于重围。张自忠率部血战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高岗上,壮烈殉国,年仅五十岁。
张将军忠骸运抵北碚,权厝于雨台山麓,占地3267平米。墓茔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墓以条石镶边,青石砌拱封顶,形成全封闭的半圆弧形。墓高2.64米,周长21米。1940年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张自忠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挽词。冯玉祥亲题隶书“张上将自忠之墓”墓碑,立于墓前。蒋介石题写的“英烈千秋”四字,刻碑立于墓前青北公路旁,此碑于解放后捣毁。同时,冯玉祥借用史可法扬州梅花岭殉国并葬衣冠墓于岭之义,将雨台山改名为梅花山,亲书“梅花山”三个大字,刻于墓前石栏。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张将军墓园,多次进行维修、扩建,先后两次扩地4.25亩,建筑“张自忠烈士事迹陈列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各一幢。
张秋人烈士墓,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诸暨市牌头镇同文村水霞张自然村南面,坐北朝南,略呈梯形,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四周以2.80米高花窗砖墙围匝,黛瓦盖顶。围墙南侧设重檐门楼,高4米,门台上方镌刻“张秋人烈士墓”。墓穴居园内正中,呈馒头状,周叠砌块石墓圈,直径4米,通高3米。
张秋人(1898年—1928年),学名慕翰,别名秋莼,诸暨牌头镇人。1915年至1917年,张秋人先后在绍兴、宁波求学毕业。1920年,在上海结识俞秀松、施存统、沈雁冰、邵力子、陈独秀等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早期建党建团活动。 1921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共组织。在党创办的“平民女校”任英语教员。1922年夏,经陈独秀推荐,赴长沙会见毛泽东,被聘请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衡阳)英语教员。
1923年,张秋人回上海从事青运工作。8月,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与恽代英等4人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1924年1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候补委员。6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即书记)。9月,增补为团中央委员,赴宁波、芜湖等地开展建党建团工作。1926年3月,被党组织派往广州,继毛泽东、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编辑。不久,又先后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国民党广东省青年部创办的青年训育员养成所任教。随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曾与恽代英、萧楚女一起被称为“广州三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黄埔分校工作,与向警予等人一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遭到严重破坏。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张秋人回到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央派他接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9月27日到达杭州,当晚召开会议,改组省委,讨论整顿党组织和在农村举行秋收暴动等问题。29日,在杭州西湖边因偶遇黄埔军校反动学生被识而不幸被捕。次年2月8日,在浙江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张秋人牺牲当年,其遗体由其大哥张金表运回故乡,原墓葬于田坎边,解放后迁葬于现址。1981年4月,中共诸暨县委、县政府对墓地重修并立碑纪念。2000年6月,牌头地区遭龙卷风和暴雨袭击,墓地围墙及门楼全部倒塌,诸暨市政府拨款按原样修复,成现规模。2002年,牌头镇委、镇政府和水霞张村投资开辟并硬化烈士墓地入口道路和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