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讲自家的故事,都会从这个家族最光荣的事情讲起,我也不例外,这是我们让我们感觉有荣光的事情。那么这个故事就从我的曾祖父讲起吧。
我的曾祖父有兄弟三人,那时候家底还殷实,所以三个孩子都读书了,那时候尚是清朝晚期。我的曾伯祖在当地也算是才华出众的人,县试的时候,高中榜首,后又参加济南府试考取第二名,那在当时也是相当的显赫的成绩。后来经历了戊戌变法,政府取消了科举考试,他们这一类的就是文人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这位先祖就没有如其所愿踏入仕途而成了一名私塾先生。坐馆王村万家庄毕道远的家塾 。
再说我的曾祖父,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只考取了县里的童子试,俗称秀才,举秀才之后也无可谋生,既不能从政,又不会经营,更不善稼穑,于是乎也设馆教书,他所在的教书的地点范围大体是北到南定东南到罗村洪山。据说曾祖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 就我们地界范围内凡是那个时代在外从军为政的不论是曾经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凡是我们当地出息的人才,大都出自曾祖的门下。曾祖壮年的时候他曾经游学十年到陕西,在陕西的一位高足曾经就读于黄埔军校,在民国时期的某一年,曾祖年迈时归乡后,曾经收到了这位黄埔军校的学生书信。那个时代,兵荒马乱能够收到来自千里之外的书信实在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情。
据说我曾祖父在山西返乡后又在我们村设馆教书,邻村有一梁姓儿童甚是聪慧勤奋,可惜无钱念书,曾祖爱惜他的人才,于是就分出一半的口粮来养活这个孩子,那个时候学生是要给老师送饭的叫“先生饭”,就是学生轮换供给老师的一日三餐,一家负责10天。当然每一家都是拿最好吃的饭来招待老师的,一般都是家里做好了有学生给老师送到学馆里。
那个时候我的曾祖父就分出一半的吃食来养活着孩子,让他能够跟老师读书。后来这个学生也算出息了,在那个时候考到省里做了省长的秘书。再后来国民党撤离大陆,作为政府比较重要的人员撤离了大陆之后定居台湾。
这是我曾祖做先生的样子,比起先人,后辈子孙实在是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