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先人灵魂慰藉之场所,是祀奉宗祖维系族人之殿堂。祠堂既彰显宗祖威势,亦表现后辈之.雄风,是全村全族之光辉地标。自元、明之后,尤其清朝期间,各地村落都建立典雅堂皇的大小祠堂。 祠堂是总称,一般分为祖祠,宗祠,书院与家廟(家祠)等。祖祠是祭祀立村始祖(一世祖)而建,宗祠和书院是纪念同宗先祖、聚纳同姓族人而建。家祠即家廟,功能与祖祠、宗祠相同,惟须符合一个标准,即该姓族人曾有立帝成皇者,才得以立廟彰功,冠名“家廟”。如炭步镇石湖村的《汤氏家廟》,广州市区的《陈氏书院》(别称“陈家祠”)。此类祠堂,通常在同一地点建一座建筑物显现世人,而花都区炭步镇水口村的祠堂稍为例外。 水口村的祠堂建于清朝咸丰八年(1859年)。门庭高大,麻石墙基,深厚结实。祠堂正门两侧为盈尺高度的露台(俗称钓魚台),门额橫书“任氏祖祠”四个苍劲大字,门口镶挂一副“先贤世泽,左相家声”楹联。祠堂建筑奇巧,工艺精湛,彫樑画栋,翠瓦彤檐,上下皆艳,四壁生辉。祠堂面積十分宽阔,两廊三進(亦可称四進)。第三進为殿堂,供奉先祖牌位。连接殿堂之后疊(即第四進),再建一座高大层楼。此楼层雄壮高挺,镬耳楼顶,数里之外可瞻其冠,立于墙根则只能朝天仰首,目睹檐瓦。若登临楼上,凭栏远望,全村景物,遐迩风光,尽收眼底!如比庞然彪炳之高楼建筑,能出现于逾百年前之偏辟乡间,确实使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