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同,北魏开国功臣。祖先是安息国的王子,汉朝时作为侍子来到中国,改姓安,后因避战乱举家迁居辽东,早年在草原经商,遇到拓跋珪之后,舍弃商旅,追随左右。
北魏立国之后,历任外朝大人、广武将军、安远将军、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先后受封为北新侯、高阳公,死后追封为高阳王。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安同的先祖安世高,在汉朝的时候作为安息王国(即帕提亚帝国)的侍子(属国入朝陪侍天子的王子)来到洛阳,经魏至晋,晋朝末年,战乱频生,安氏一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到辽东,定居于此。安同的父亲安屈,在前燕皇帝慕容暐的属下做官,任殿中郎将。前秦天王苻坚消灭慕容暐之后,安屈的友人公孙眷之妹被收进了苻氏内宫,后被赐给大草原上的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为妻。刘库仁对她非常宠爱。公孙眷因此到大草原上经商贩卖,安同也跟随公孙眷在草原做买卖,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寄居在独孤部的拓跋珪,见拓跋珪有济世之才,就留下来侍奉拓跋珪。
出使后燕
公元386年2月20日(北魏登国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拓跋部重新崛起于大漠,威胁到了匈奴独孤部在草原的地位,其首领刘显(刘库仁之子)带领独孤部兵马护送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回盛乐争夺王位,一时魏国诸部骚动,人心顾望。
为了抵抗刘显的大军,拓跋珪派遣长孙漫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求援,走到半道的时候,长孙漫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不为所动,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安同见了慕容垂之后,慕容垂命令其子赵王慕容麟(字贺麟,又作贺驎)率步骑六千救援魏国。
请到援兵之后,安同先行一步回国送信,发现牛川已被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占领。联军大肆搜捕过往行人,安同隐藏在商人载运的货囊中,趁着夜色跳进一处空井逃得性命,过不得关口,只得返回燕军驻地。
此时,匈奴贺兰部也从北方出兵。响应刘显,北魏部众开始骚乱。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家首领和许多乌桓部落投奔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去了。
魏国部众离散的消息为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获悉,为安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危险再次偷渡牛川报信。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获得后燕出兵的消息,魏军士气大振。拓跋珪派遣安同再赴慕容麟军中,约定会师的日期,商议之后,安同返回拓跋部报告拓跋珪,随后拓跋珪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燕军会师。燕魏军队与刘显和拓跋窟咄的联军在高柳川大战,拓跋窟咄被杀,刘显率残部退回马邑拓跋珪收编拓跋窟咄的部落,慕容麟班师中山。
战败的刘显以马邑为基地,图谋东山再起。拓跋珪派遣安同再次来到中山城,商量共灭刘显。第二年秋七月,魏燕联军再次出动,独孤部全军覆灭,刘显单骑投靠西燕主慕容永。
安同屡次出使甚得拓跋珪意旨,于是受到特殊的宠信,被授任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人出入宫廷之中,交替掌管各种事务。拓跋珪颁赐功臣,安同因出使之功居多,就赐给他妻妾以及奴隶三十户,马二十匹,羊五十头,加授为广武将军。
从征柴壁
公元402年六月,后秦皇帝姚兴派遣姚平、狄伯支率步骑4万为先锋伐魏,自领大军后继。与此同时,北魏大军出动,姚平不知魏军虚实,引军退守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东岸柴庄)。拓跋珪立刻率领大军包围柴壁,柴壁之战正式打响。
姚兴率领所有部众前去援救姚平,拓跋珪就令增筑重围来阻挡姚兴。此时安同也在军中跟从拓跋珪围困柴壁,安同见姚兴率军来援,就向拓跋珪献计说:“我曾受派到绛地(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催督租粮,看到汾水东面有蒙坑,其地东西三百余里,道路不通。姚兴率兵前来,必定经过汾水西岸,居高临下,直至柴壁。这样,敌军就可以内外接应,我方的重围难以固守,不能制服敌军。最好是在汾水上修建南北两座浮桥,在汾水西岸依地势筑围。西边的围子既已坚固,贼军到来之后就无法施展其计策了。”拓跋珪听从他的意见。姚兴果然只能坐视姚平被消灭而无法救援。安同由于谋划有功,被赐爵为北新侯,加授安远将军。拓跋珪又令安同押送姚兴部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人到长安。
拥立明元
公元409年(北魏天赐六年),拓跋珪被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弑杀,其长子拓跋嗣在外,派人连夜告知安同,令他聚集各种工匠和有才艺的人,众人纷纷响应,奉迎拓跋嗣为帝,是为明元帝。
出巡二州
明元帝即位后,命安同与南平公长孙嵩共同受理民间诉讼。又令他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巡察并、定二州及各山居的杂胡、丁零族人,宣示皇帝诏令进行抚慰,询问百姓的疾苦,查究举报郡守县宰的不法行为。安同到并州后,向朝廷上表说:“我私下看到并州所属的守宰,大多不遵守法制。又有刺史擅自任用御府的缝纫工古彤为晋阳县令,相互勾结授受财贿,共谋奸利。我请求对他们按照律法予以治罪。”明元帝依从了他的奏请,于是并州之内的郡县得以整肃。
安同东出井陉,来到钜鹿,征发民众每四户出一人,想要治理大岭山,打通天门关,又在宋子修筑城堡,用来镇守安抚各郡县。贺护妒嫉安同深得民心,因此派人上告安同筑城聚众,意欲图谋大事。明元帝因为安同擅自在外征发民丁,就令用囚车将他召回京师,召集朝中群官共议其罪。众官都说:“安同擅自大兴劳役,劳扰百姓,应当严厉惩治,以整肃后来犯事之人。”明元帝认为安同虽然擅自行事,但其本意在于为公,用心并无不善,就把他释放了。
权位日重
太子拓跋焘代理国政、临朝听政时,以安同为辅佐。明元帝征讨黄河之南,授任安同为右光禄大夫。拓跋焘出外镇守北部边境,安同与安定王拓跋弥留守京师。公元423年(泰常十年),明元帝去世,太子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进封安同为高阳公,授任为光禄勋。不久授予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之职。公元429年(神麚二年),安同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高阳王,谥号恭惠。
历史评价
《魏书》:“性端严明惠,好长者之言。”
《魏书》:“安同为官明于考察,长于校验,家法严厉,为世人所称颂。及至他在冀州,年岁已老,颇有钱财,大建寺庙宝塔,为百姓所苦。”
《魏书》、《北史》:“安同异类之人,智识入用,任等时俊,当有由哉!”
源流一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源流二
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来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传》载:“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新五代史》卷五一《安从进传》载:“安从进,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注:《新五代史》卷4《庄宗纪》注)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而萨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译。粟特为中亚古国,所谓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粟特人。安叔千、安从进其先世仍为中西亚安国人。 河南洛阳等地区:洛阳为东汉、魏、晋、北魏首都,因此从东汉以来,包括安息国和安国在内东迁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贾,纷纷涌向这里。《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城内胡商云集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汉朝时的东罗马),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为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百国千城”的“商胡贩客”,当然包括安息和安国的商人在内。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占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师、高宗时处士安静为河南洛阳人;处士安神俨为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贯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许多卒于或葬于洛阳,如前面提到的安怀,高宗时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时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节等。这说明他们生活或活动的地方已经主要在洛阳了。 安禄山 ,中亚人 。《通志》所云“望出”河内(洛阳)的安姓,也主要指的是安姓胡人。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后被鲜卑拓拔部所吞并。
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记载:
⑴.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东宁)、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
⑵.满族昂刚氏,亦称昂冈氏,满语为Aangang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乌兰塔塔尔(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一带(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安氏,少数为汉姓刚氏、冈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安氏是中国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 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王氏、安氏、万氏。另外,安息国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国,于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其子孙后代皆以原国名之谐音汉字称汉姓为安氏。
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为安氏,现其家族主要在山东德州、天津两地繁衍。
源流七
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诸部改汉姓安为氏。明朝时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达色等族人归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汉姓为安氏,意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孙以汉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在西南地区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玛氏、村密氏、吉巴氏等众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汉姓为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阿尔丹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da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一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安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锡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辽宁大连庄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ngiy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安佳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二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淫妇女,虐杀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东北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若干年后,当一位俄国使节来到北京时,有些俄罗斯“旗人”曾要求把他们带回俄国,但这位使节给他们的答复却很干脆:“把你们带回俄国?除非是要把你们当作叛国者押赴边界绞死,才能把你们的尸体带回俄国去!”
在俄国史籍中,这些俄罗斯“旗人”一般皆被称为“阿尔巴津人”(俄罗斯哥萨克),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他们统一被称为“逃人、叛徒、叛变投敌者”或者“俄奸”。
源流十三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本姓李氏,始祖安瑗中国人。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 东入於高丽松岳山下, 有三子:长子名枝春、次子名叶春、三子名花春,新罗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乱,三兄弟平乱,故赐姓安氏。枝春改名邦俊 ,封竹山君; 叶春改名邦杰, 封广州君; 花春改名邦侠,封广州君。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国人。
源流一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源流二
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来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传》载:“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新五代史》卷五一《安从进传》载:“安从进,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注:《新五代史》卷4《庄宗纪》注)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而萨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译。粟特为中亚古国,所谓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粟特人。安叔千、安从进其先世仍为中西亚安国人。 河南洛阳等地区:洛阳为东汉、魏、晋、北魏首都,因此从东汉以来,包括安息国和安国在内东迁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贾,纷纷涌向这里。《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城内胡商云集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汉朝时的东罗马),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为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百国千城”的“商胡贩客”,当然包括安息和安国的商人在内。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占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师、高宗时处士安静为河南洛阳人;处士安神俨为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贯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许多卒于或葬于洛阳,如前面提到的安怀,高宗时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时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节等。这说明他们生活或活动的地方已经主要在洛阳了。 安禄山 ,中亚人 。《通志》所云“望出”河内(洛阳)的安姓,也主要指的是安姓胡人。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后被鲜卑拓拔部所吞并。
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记载:
⑴.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东宁)、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
⑵.满族昂刚氏,亦称昂冈氏,满语为Aangang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乌兰塔塔尔(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一带(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安氏,少数为汉姓刚氏、冈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安氏是中国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 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王氏、安氏、万氏。另外,安息国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国,于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其子孙后代皆以原国名之谐音汉字称汉姓为安氏。
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为安氏,现其家族主要在山东德州、天津两地繁衍。
源流七
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诸部改汉姓安为氏。明朝时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达色等族人归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汉姓为安氏,意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孙以汉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在西南地区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玛氏、村密氏、吉巴氏等众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汉姓为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阿尔丹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da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一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安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锡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辽宁大连庄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ngiy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安佳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二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淫妇女,虐杀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东北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若干年后,当一位俄国使节来到北京时,有些俄罗斯“旗人”曾要求把他们带回俄国,但这位使节给他们的答复却很干脆:“把你们带回俄国?除非是要把你们当作叛国者押赴边界绞死,才能把你们的尸体带回俄国去!”
在俄国史籍中,这些俄罗斯“旗人”一般皆被称为“阿尔巴津人”(俄罗斯哥萨克),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他们统一被称为“逃人、叛徒、叛变投敌者”或者“俄奸”。
源流十三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本姓李氏,始祖安瑗中国人。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 东入於高丽松岳山下, 有三子:长子名枝春、次子名叶春、三子名花春,新罗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乱,三兄弟平乱,故赐姓安氏。枝春改名邦俊 ,封竹山君; 叶春改名邦杰, 封广州君; 花春改名邦侠,封广州君。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