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4.jpg

崇儒祠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五一路114号。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祀王艮。万历以后多次修葺、扩建,清嘉庆再修。


历史

崇儒祠,顾名思义是崇敬、祭祀儒学先师的祠堂。这里崇祀的是古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这个字读“更”,是“静止”的意思。

王艮原来叫王银,据说王艮拜王阳明为老师时,老师认为他有些高傲,个性太强。

为了使王银今后能谦虚谨慎,注意克制自己,就把它的名字“银”,改成了一个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从此就叫王艮。

王艮是明代泰州安丰(今属东台市)盐场的盐民,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十九年去世(1540),终年58岁,距今已460多年。他出身贫穷,从小跟随父亲烧盐,只读三、四年私塾,后勤奋自学,成为儒学大师,哲学学派的领袖。

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等命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

王艮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有487人之多,上自高、中级官吏,下有市井平民、小商小贩,人数众多,几乎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除江苏外,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都有泰州学派的子弟,遍及全国十多个省;由于泰州学派起初形成于泰州,王艮是泰州人,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是泰州的,同时他在泰州讲学的影响较大,所以中国历史上就称这一民间学派为“泰州学派”。

王艮就成了学派的创始人。怏怏大中华,历经数千年,象王艮这样一介贫民,只念过几年乡村私塾,经过自己刻苦钻研,成为哲学家,仅为泰州王艮一人。

王艮逝世后,在当时的杭州府、应天府、宁国府、扬州府、姜堰、海安等地,先后都建起了崇祀他的祠堂。

经过奏请朝廷批准,泰州在这里建立了专门崇祀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祠。

这座古老的祠堂,历经数百年之久,保存尚为完好,属于明清古建筑群,在泰州地区,这样较大规模的祠堂,也只有这一处,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崇儒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四年(1576)四月,由当时督学泰州的耿定向倡议,知州吴道立主持兴建,建成后有人便绘制了一张《崇儒祠全图》。

这张图被收录在《王心斋先生全集》中,从当年的图上可知,崇儒祠的主体建筑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这种样子。

这座祠堂前后四进,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第一进为祠堂的大门,三间小瓦房,类似普通民居。

门前的“泰州学派纪念馆”馆牌,为当代哲学家候外庐先生亲笔书写,门上石额“崇儒祠”三字,是集大书法家赵孟字而勒石。依然如故的古式古香黑漆大门上,装有两个铜质铺首环,高高的门槛两侧各安一个汉白玉石鼓,上面刻有狮子盘球图案,门前青水砖墙东西两侧加砌八字墙,朴素而庄严。敞开正门,开启仪门,从前门往里边看去,宁静深远,甚至还带有几分神秘。


景点特色

崇儒祠紧邻千年古刹光孝寺,青砖小瓦,构造精致,体现了明代苏中地区建筑特色,其围墙内有四季景致,大有园中小“桃源”的意境。旧《海陵竹枝词》中有诗云:“稚子编篱叟荷锄,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满地东风软,醉煞游人酒不如。”

现在的部分建筑是1986年按原状修复的。里面陈列了王艮弟子们的学术专著和海内外泰州学派的研究成果。由于环境宜人,这里被多部影视剧选为拍摄场地,如《买官传奇》、《头门口遗事》等电视剧的大量场景均摄取于此。崇儒祠不是很大,只有前后三进明清建筑,第一进陈列了一些研究王艮生平和思想的文章,如果你去,会有了无生趣之感,实际上也确实如是。第二进是贤人堂,堂屋正中有一王艮的铜像,四周摆着王艮依《周礼》仿制的古代的祭器。第三进是乐学堂,这里有一有趣的东西,就是王艮北上讲学用的车,唤作蒲车,与大街上拉货的板车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小一点,也比较漂亮,左右和后边有木做的栏,上面有一个亭子一样的盖子。其实,这些对你来说并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房子的西侧却有一个小园子,尽得江南园林之美。在这个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十米的地方,有回廊曲径,有修竹疏草,有人工开凿却得自然之趣的溪水清流,有在细石里恣意游戏的红色小鱼。在这里,由于没有多余的修饰物,反倒觉得很空旷,没有感觉一般园子累赘的感觉,也许是用的“飞白”的效果吧。

1.jpg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羲之故居始建于晋代琅琊郡境内(今山东临沂),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晒书台、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古迹。1989年由临沂市政府先后投资7400余万元进行故居修缮。

王羲之故居中的普照夕阳曾经作为古代“琅琊八景”之首,现作为中国十大文化节之一的书圣文化节永久承办地名扬海内外。


历史

2014年9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创研基地在王羲之故居设立。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永嘉之变”(307年—313年),临沂“诸王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集柳碑》)。

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的普照寺任主持。4年后,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赞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建立围墙;并架石桥,跨望月湖,将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扩成空旷之境。同进翻修殿宇,并在大雄宝殿北建藏经楼,收藏佛经5048卷。工程告竣后,在寺中庭筑亭刻碑,以记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万善庵。昔时,这一带琳宫梵宇,错落分布,苍松古桧,林立其间,为临沂城五大形胜之地。夕阳西下时,暮霭朦胧,古城沐于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射,红光熠辉,光彩夺目,堪称奇观。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阳”即指此景。


主要景点

王羲之故居始建于1989年,位于临沂老城区洗砚池街东段,北至兰山路,东至书院街,西至普照寺巷,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0余亩,总投资约为7000万元。

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于1990年5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建设了洗砚池、大门、碑廊、琅琊书院、晋墨斋、砚碑亭、晋墨留香亭等景点;二期工程于2003年10月16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主要建设了王羲之故宅——沂州普照禅寺、纪念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右军祠、纪念清朝抗日战斗英雄左宝贵的左公祠、纪念临沂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五位贤人的五贤祠以及集展览、绘画、培训为一体的翰墨苑等景点,重新复制刻成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集柳碑)、乾隆皇帝题琅琊五贤祠御碑,大、小兰亭图、十七帖、琅琊帖等海内外名碑。


重修

1982年始,政府拨款,对故居分期整修。现故居四周青墙环绕。大门南向,前出檐,立明柱4根,门上悬挂“王羲之故居”扁额。入门向北,为洗砚池。池岸砌假山怪石,池畔植垂柳花草。池东西两侧狭窄处各有1石桥横跨。池北临畔修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石碑2块,字迹古朴苍劲。亭东临池建左堂,名晋墨斋,内陈列文房四宝、书、画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池面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池西,回廊环绕,长百余米,廊壁嵌大理石石碑50余块,系全国著名书法家为故居重建时所题。砚碑亭迤北空景处,筑大理石高台,台上立“晒书台”石碑。台北部亦建有厅堂,名书院,内陈列书圣的碑帖、石刻及全国书法名家精品等。春、夏之际,临台凭眺,故居内亭堂参差错落,花红柳绿,白鹅绿水,池光桥影,环境清幽。游人来此,观美景,赏书法,思前贤,心旷神怡,叹为佳景。

0.1578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