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侑(767-838)①,字延正②。祖籍陈郡③。二十一代祖谏议公(或名封,因其名讳是否确为“封”,学界尚有异议,故本书权以谏议公尊之),于东汉桓灵间官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南渡江,隐居曲阿(今镇江丹阳)。成为中原陈郡殷氏南渡第一人,被江南以两宋间右武大夫殷秩(字秉常)为始迁祖的众多殷氏族谱奉为“南渡初祖”。殷侑生长于江南吴地,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后又随父徙京师长安定居。但为不忘祖地、不忘本,他仍坚称自己为陈郡人。
殷侑父怿字易从,少负志气,博学善属文,弱冠游太学,籍甚於公卿间。唐玄宗天宝末,知天下将乱,乃促装东归,隐居吴郡(今苏州)老家。唐宪宗元和至唐敬宗宝历间,累追赠左散骑常侍。祖元觉字元明,十八明经出身,于大和八年(834)七月,追赠卫尉少卿。曾祖楷字文绚,高宗朝四岳举高第,释褐拜雍州新丰尉,累迁大理丞,天授中,为酷吏所陷,贬台州永宁丞,与殷侑祖父同日获追封,赠工部侍郎。
殷侑,幼励志力学,不治资产。及长,通经。唐德宗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唐宪宗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以副使从宗正少卿李孝诚出使回纥,与议和亲。时回纥可汗,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临事善辨,不辱使命。使还,拜虞部员外郎。又因招谕王承宗有功,进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前后上八十四章,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授检校右散骑常侍、洪州刺史,转江西观察使。所至以清廉著称。入为卫尉卿。唐文宗初即位(827),沧州李同捷叛。而成德王廷凑助逆,唐文宗欲分兵出击,诏众官集议。时文宗锐意削藩,群臣莫敢异议,独殷侑献言,以王廷凑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以专力讨李同捷,为上策。文宗虽未纳,甚嘉之。及李同捷平,以殷侑尝为沧州行军司马。大和四年(830),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满目荆榛,遗骸蔽野,寂无人烟。殷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殷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唐文宗乃命度支④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
大和六年(832),入为刑部尚书,寻复检校吏部尚书、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观察等使。时李师道已平十五年,朝廷为安抚平卢十二州,征赋所入遂留赡军。殷侑上表请自大和七年(833)始上供两税及榷酒等钱,于是十二州之赋始入国家。唐文忠奖其勤力奉公、体国输忠。寻就加检校右仆射。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殷侑按大唐家庙制度的规定建三代祖庙於京师永平里之东北隅。时年六十八岁,殷侑已经历任谏议大夫、刑部尚书、检交吏部尚书、郓州刺史、御史大夫、天平军节度、郓曹濮观察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官阶已达尚书省长官的级别,已经是具有相当于丞相资格的资深老臣(二品),深得皇上的信任⑤。
大和九年(835),御史大夫温造劾殷侑擅增监军俸禄,敛赋于民。文宗不问,以庾承宣代还。仍授殷侑刑部尚书。同年八月,检校右仆射,复出为天平军节度使。
开成元年,复召为刑部尚书。时初经李训事件(甘露之变),文宗向殷侑咨询长治久安之术。殷侑极言宜委任朝中德高望重之老臣。不宜轻用新进小生。文帝深嘉并重赏之。其年七月,授检校左仆射,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开成二年(837)三月,以病求代,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十一月。复授检校右仆射,出为忠武军节度、陈许蔡观察等使。开成三年(838)七月卒⑥。终年七十二,赠司空(正一品)。
据新、旧《唐书》本传,殷侑子羽、孙盈孙(羽子),亦俱知名。羽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盈孙乾符末为成都掾。唐僖宗至蜀,用为太常博士,礼学有祖风。官终大理卿,赠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