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孝悌
人之根本首重孝悌,事父母不失奉养之礼,处兄弟不乖友爱之谊,翕顺和睦,家庭之祥瑞也。奉养之道,非必甘旨常供,始称为孝。要在顺意悦情,敬而无失。有食先奉之,有事先禀之,毋忤逆,无怨对,庶几近矣。友爱之道,非在酒席之间,要能相窥于道,相教以德。毋听妇言而乖兄弟之情,毋争家业而伤手足之雅。当相逊让相亲爱也。
次治家严正
凡人之治家,教导家人当率以正,忍弱让人则可,持强狎人则非。凡子弟有口角之事,而自督责而教以敦厚。妇人有诟谇之事,亦宜自开导而教以和睦。苟能教以正,率以礼,家未有不振兴者。
三持家勤俭
持家之道,勤俭二字最为要重。立身以勤为本,持家以俭为先。凡家业之不振,大半出怠惰之不力,困乏之由,亦半出于用度之不节。故曰勤则有成,俭则不匮。人苟能以勤以俭,亦何患不能成家乎?
四居乡和睦
处乡党之中,重以和睦,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义也。唆人以争端,陷人之不义,罪也。毋幸人之灾,毋妒人之喜。长老者尊之敬之,孤寡者矜之恤之。义举公益,当踊跃以赞成。争讼仇怨,应竭力而排解。人处于乡,固宜如是也。
五守正不私
人处世间,以和为贵,以信为先。骄傲为人所恶,欺诈为人所贱。行莫违道,言勿非礼。勿取非义之财,勿行非分之事。亲贤而远恶,趋义以向善,中道而行,庶可立于世而无尤焉。
六祭祀诚敬
物本乎天而生,人本乎祖而传,奉祀祖先之礼,不可不慎也。凡富贵之家,不讲求祭祀之礼,虽昌也不远。祭祀之礼必诚必敬耳。纵贫富不同,品物不能齐,而蔬食米粢,必丰必洁,无失诚敬之心。中庸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斯可矣。
七立心忠恕
人之存心不可不正也,扬人之短,败人之事,心不正也。损人利己,欺小凌弱,心亦不正也。是皆取怨以招尤也。欲求远怨而无尤,惟以忠恕而行。忠恕者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人凡事能反已而思之,则怨希而心无撼矣。
八处世忍让
人生于世,能忍气让人,是为保身之善策,亦免夫祸端。横逆之来我避之,非可耻也,恶语之加我让之,亦非可耻也。人当希圣希贤,学颜子之不校,效师德之唾面,苟作事不愧于天,不怍于人,正道而行,省心无憾,身之荣也。忍气而让人,亦何辱焉。
九守成不失
创业艰难,守成亦不易。人承先世之基业,苟能绳祖武而丕振之,克家之令子也。苟不能恢先绪守成业而不失,奕可以无愧。若享先人之遗,怠于职业,滥于用度,于是坠先世之鸿业,损先人之名声,则为忝厥祖矣 ,何得称为人也。
十无忝厥德
夫孔孟之教人千端万语,不外孝悌仁义,正心修身之事。人苟孝悌无亏德,身心无愧行,庶不负父母教育之恩,天地覆载之德,而祖宗亦有厚幸焉。
友兰攥记
2、译文
大家既然知道族谱的重要,从而知道祖宗的源流,但立身应世的方法,也应学习讲究,以求没有辱没祖先,才可称为人。家训十则,语句虽不够文雅。如果能身体力行宅,立身应世,基本可以无惭,那些圣人贤士,不过也是这样去做的。希望我宗后人接踵而起,共同勉励,这是祖宗的幸事。
先知孝悌
人的根本首先应注重孝悌。服侍父母不失奉养的礼貌,兄弟相处不背离友爱的情谊,和顺和睦,是家庭的祥瑞。奉养父母的方法,不是每餐美味佳肴才有孝,重要在于顺从老人的意思使他高兴,恭敬而没有失礼。有好吃的东西先孝敬他,有事情先禀告他,不要忤逆他们,不能怨怒他们,经常親近他们。友爱的办法并不在酒食之间,主要应在学习上互相勉励,共同培养优秀品德。不要偏听妻言而伤害兄弟的感情。不要为争家业而破坏手足之情。应该互相谦让,互相亲爱。
次治家严正
大凡人之治家,教导家人当率以正,忍弱让人是对的,持强狎人则是错的。凡子弟有口角的事情,应当自己监督,而教他敦厚为人。妇人有诟谇的事情,也应该自己开导,而教以和睦。如果能正确教育,率之以礼,家庭没有不振兴的。
三持家勤俭
持家的办法,勤俭两字最为重要。立身以勤为本,持家以俭为先。大凡家业不振的,大半出自于怠慢懒惰,做事不力。困乏的原因,大半也出自于开支没有节制。因此说勤则有成,俭则不匮。人如果能既勤又俭 ,也就不怕不能成家了。
四居乡和睦
处在乡邻之中,最重要的是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重在义也。挑唆他人引起争端,陷人不义,是罪过。不要庆幸别人的灾难,不能妒嫉别人的喜事。对长老者应该尊敬他们,对孤寡的人应同情体恤他们。义举公益的事情应踊跃赞成,对争讼仇怨的事应极力排解。人处于乡里,的确应该这样。
五守法不私
人生活在世间,应以和为贵,以信为先。骄傲被人所厌恶,欺诈被人看不起。行为不要违背道德、说话不要没有礼貌。不要取不义之财,不要做非分之事。親贤而远恶,趋义而向善,循规蹈矩,老实做人,便可安稳而无忧也。
六、祭祀诚敬
万物本来由天地自然而生成,人本于祖宗传衍,奉祀祖先的礼仪不可不慎也。但凡人家不讲究祭祀的礼仪,虽然昌盛也不会长久。祭祀的礼仪必须诚恳恭敬,纵使贫富不同,供奉的物品不能一样,而供品必须丰盛清洁,如《中庸》所说“事死而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样就可以了。
七、心立忠恕
为人的存心不可不正,扬人之短败人之事,心不正也。损人利己,欺小凌弱,心也不正也。都是取怨招忧的行为。要想远离怨恨而无忧,只有以忠恕来为人。忠恕的人推己及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人凡事都能反己而思,将心比心,则被人埋怨的少而心无遗憾也。
八、处世忍让
人生在世能忍气让人,是保护自身最好的策略,也可避免祸端。横逆之来我避之,不是可耻,恶语之加我让之,也不是可耻也。人非圣贤,学颜子之不校,学师德之唾面。如果做事不愧于天,不怍于人,正道而行,省心无憾,是本身的光荣,忍气以让人,也不是耻辱的事。
九、守成不失
创业艰难,守业更不容易,继承先人的基业,假如能绳祖武而丕振之,是克振家声的子弟。如果不能发扬光大固守先辈的恢宏成业,而不使流失,也可以无憾。如果享先人之产,怠慢于职业,无度挥霍,于是毁坏先人的鸿业,损坏先人的名声,那就是辱没祖先,不配称为人呀。
十、无忝厥德
孔孟教人千端万语,不外孝悌仁义、正心修身之事。人如果能孝悌无亏德,身心无惭行,不负父母教育之恩,天地覆载的恩德,对于祖宗来说,也是厚幸的。
3、后曾村苏氏及修谱者苏友兰简介
后曾村在泉州台商区张坂镇东北部,系苏、曾、蔡三姓杂居。全村1500多人,苏姓人家250户,750人,约占全村人口的50%。据该村《芦山骑龙苏氏家谱》和《骑龙二房八世三房分派后曾谱》记载:其一世祖苏寿峰明代由南安入惠之舒卿,(即苏坑村之雅称),九世祖苏胜由舒卿移居后曾村。至十一世岁进士苏元音讳入斋,始建祠奉祖先行祭祀。至一九五一年废,祠堂之主奉至五世止。
修谱者苏可生,字友兰,苏孙承次子,生光绪甲申十年(1884)二月。童生,业儒。曾在后曾本村和晋江等地设馆授徒。继十一世苏元音建宗祠奉祖先行祭祀之后,他于民国廿三年(1934)编纂《芦山骑龙苏氏家谱》成稿,至民国廿九年(1940)修成总谱。并具体制订《家训》十条,以规范族人道德准则。
4、《家训》出处:
后曾村《芦山骑龙苏氏家谱》,民国辛已年(1941)苏友兰修,毛笔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