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已达四千余年。中华民族的姓氏源远流长,仅伏羲开始“正姓氏,别婚姻”算起,世代相传,一直绵延至今。
人们姓氏的起源是从图腾演变开始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姓氏的起源,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类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联系。古人把这类生物或物体看作整个氏族部落的象征。这就是所谓“图腾”。《史记.五帝本》抚万民、度艺五种、记载;“轩辕氏乃修德振兴、治五气、教熊、罴、貔、貅、驱、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然四方。后德其志。”黄帝率领的“六兽之师”,实际就是黄帝部落六个氏族的图腾,表明黄帝族的图腾是熊和虎等动物。这类图騰就是最原始的姓氏。在上古“姓”和“氏”意义并不相同。“姓”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由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伏羲氏为了端正男女关系,建立了姓的制度。同姓不可通婚。“氏”是姓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通鉴外记.注》记载说:“姓者,统其考之所自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最初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志。男子称氏,氏随父亲而来,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的英雄人物的称号亦为“氏”。例如,伏羲氏、神农氏、葛天氏、女娲氏、大廷氏、无怀氏等等,由此可见,姓为氏之本,氏自姓而来。商、周》以前,《通志,氏族略序》记载:“三代《夏、女子称姓,氏可以别贵贱,贵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