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老子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五华里之大陵山,是我国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又称西楼观台。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距周至县城13公里,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陵而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老子墓”。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春秋末年,老子为周守藏史,周弱,弃周入秦,函谷关令尹喜接迎老子到楼观台,老子讲授了道德之意五千言,即《道德经》后隐居西楼观台大陵山,坐化于吾老洞,洞侧现有老子祠、尹喜祠等遗址。
楼观台是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圣地,老子墓地大陵山,经过近三千年的风雨苍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史话轶闻。唐时玄宗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在此拜谒留诗;宋时苏东坡在此踏雪赏景,王禹、薛周在此寻古抒怀;明时康海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其饮水山泉至今仍叫状元泉;清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亲题“周老子墓碑”。
大陵山山顶“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多年来探险者甚多,均为洞中阴风所阻。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吾老洞侧有老子祠遗址,始建唐初,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宋时火灾,明代重建,清时复修,文革时被毁。后虽有修复,但规模较小,是历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祭祀活动的场所。大陵山峰顶有玉皇楼遗址,陵北有王母宫遗址,王母宫北坡下有百亩水田,世称传说中的瑶池,为王母的起居之地。大陵山东坡下有遇仙桥遗址,相传为鲁班所建,建桥时巧遇八仙之张果老而得名,是通过就水进入大陵山必经之地,唐、宋时为竹桥,明时为木桥,后屡毁屡建,现明代桥墩还在。
此外,还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和徐甲墓址;宋苏轼“赏雪亭”遗址;明状元康海读书台遗址;康海汲水状元泉遗址;传说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斗琵琶精的琵琶洞遗址等。大陵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秀岭飞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经地质勘探,温泉资源丰富,是凭吊怀古、游山赏景,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海内外群众云集此地,以古老的民间特有的传统形式祭祀老子,年均10万之众。其供奉的大蜡、纸火队伍连绵十数里,不时有港台、东南亚游客前来膜拜圣哲老子。
概况
中国唐高宗次子李贤与太子妃房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距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1971年发掘 。文明元年(684年)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神龙二年( 706年)中宗复位后以雍王礼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重开墓室与妃房氏合葬 ,并追赠为章怀太子。其墓封土为覆斗形,周设围墙,南置土阙与石羊各一对。地下设施为斜坡式墓道、4个过洞、3个天井 、3对小龛 、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全长71米。出土神龙二年雍王墓志与景云二年章怀太子墓志。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橔,雕饰男女侍从线刻图像。墓中壁画保存完好,共50多组,富有生活气息。墓道绘狩猎出行、打马毬、客使,仪仗、青龙、白虎等内容,第二过洞绘列戟,甬道及墓室壁面绘男女侍从,墓顶绘天象。以墓道中的马毬图和前室东壁的观鸟捕蝉图最有名。该墓已遭盗劫,出土遗物600余件,其中大型文吏和武士俑及驼、马、镇墓兽等为唐三彩精品。从所绘题材和内容看,除青龙、白虎、日月星辰这些祥瑞图案外,其作的绝大部分如出行、客使、仪仗、马球、歌舞以及宫廷侍女、陪臣等,都具有浓厚的宫廷生活气息。
主要景点
章怀太子墓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长、宽各43米,顶部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封土堆南约50米尚有残存的一对土阙,高4.5米,底部长、宽各5米,土阙南面有并列的一对石羊。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西、东、东北三面的墙角仍残留于地面,整个墓区约占地26000平方米。
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
墓道
由献身中北成28度的斜坡,墓道水平长20米,宽2.5米~3.3米。墓道东西两壁各有4组壁画,东壁为出行图、客使图、仪仗图和青龙图;西壁与之对称的是马球图、客使图、仪仗图和白虎图。
墓过洞
4个。呈拱券形,长2.5米~3.4米,宽2.2米~2.4米,高2.8米~3米。过洞壁画共有10组,第4过洞的东西两旁,为一长廊建筑,中隔朱柱,东壁南面坐一人,戴幞头,圆脸,面向北,身着翻领长袍,束带,右手握拳置于腿上,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抵。北面一人面向南,服装同前,有胡须。右手伸开,置于腿上,右手稍举,手指微伸,似与南面坐者谈话。西壁两人亦坐式,一圆领,一翻领长袍,两手拢于袖中,置胸前。
天井
4个。第1天井在前甬道上,未发掘。其余3个,东西长各3米,南北宽1.8米~2米,深9米~12米。
小龛
6个。分布在第2至第4天井间的东西两壁,放置三彩镇墓兽、三彩立俑、骑马俑、仪仗俑、陶立俑、陶马、彩绘陶器、绿釉花盆等。
甬道
分前、后甬道。前甬道在天井北,长14米,宽1.7米,高2.1米,有木门一道,已朽坏。由前墓室至后墓室有9米长的甬道,高、宽与前甬道同。甬道南端有石门一道,右扇已被盗者打坏。前甬道东壁绘有壁画,为男侍一,侍女三。西壁四侍女。后甬道为锄花侍女图。后甬道口置雍王墓志铭。
前墓室
略呈正方形,长、宽各4.5米。高6米,穹隆顶,绘有银河及日、月、星、辰。共有8组壁画,其主要有《观鸟捕蝉图》、北壁西侧《侍女图》、东壁南侧《仕女图》等。
后墓室
与前墓室同。长、宽各5米,高6.5米,顶部日、月与部分星辰贴金。西壁的月亮与大部分星辰的贴金被盗墓人刮去,东壁太阳怀星辰贴金仍保留。前、后室日、月中分别绘有“金乌”、“玉兔捣药”、“桂树”和“蟾蜍”。前室日、月位置偏东南和西南,后室日在东部正中,月在西部偏西北角。甬道和墓室全系砖砌,方砖漫地。
后室有庑殿式石椁一座,长4米,宽3米,高2米,由33块大石板组成。顶盖5块石板的最南一块已被盗者撬开,石椁东南角倚柱亦随之向南壁倾斜。
石椁内淤土深1.5米,未发现随葬品,木棺早已朽坏。在石棺内壁东北角发现两根腿骨和头骨碎片,已经扰乱,葬式不明。
墓主
章怀太子李贤(652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是高宗子女中比较有才华的一个,容止端重。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尝诏集诸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书中谈到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妻吕后大量启用吕家的人,排挤朝廷大臣,篡夺汉室刘姓天下的史实。武则天认为这是在含沙射影地将她比作吕后,忌恨在心,于是千方百计地加害李贤。为了保护自己,李贤不得已再他居住的东宫马坊里暗藏武器,以防不测。武则天发现后便以私藏武器,图谋不轨为借口,将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公元684年,李贤在巴州神秘地死去,年仅31岁。对于李贤之死,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是武则天怕李贤东山再起而派人害死的。(武后以明崇俨为盗所杀,疑出太子之谋,诬构而废之。后得政,遂遇害。)
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6年,即武则天死后的第二年,将李贤遗骨迁到乾陵陪葬。公元711年,唐睿宗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
河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东南方的田地中,有一处占地9100平方米的长方形墓园,这是清朝顺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殿试读卷官、兵部尚书李际期的葬身之所。李际期墓于2006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墓园历沧桑
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组成。园内遍植杨树。墓冢位于墓园北部,高约4米、底部直径约12米。墓冢前,写着“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李公之墓”的墓碑匐倒在地。墓碑南侧的供案四周,铺首衔环、帷幕、海水云龙等浮雕图案仍然依稀可见。3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立于其墓冢右前方的碑刻,了解这位清朝重臣的故事。
义渡乡邻美名扬
李际期出生在旧孟津县城东十里的双槐村。
据孟津县文管所所长张钦波介绍,据清代的《孟津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占领了河洛地区,为躲避战乱,沿河的居民都想渡到黄河北岸,但是当时的守河官员却命令断航,阻止百姓北渡。
得知此事后,正在孟津家中的李际期立即与守河官员协商,承诺承担一切后果,并以自己全家百余口人为人质,请守河官放百姓过河,守河官这才允许开航。之后,百姓连续渡河三昼夜,暂时躲避了战祸。百姓深受感动,李际期死后,乡亲们便将其牌位供入了乡贤祠。
重臣畏罪吞金亡
这样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却因为顺治皇帝一句感慨吞金而亡。顺治十二年,李际期升任兵部尚书。
李际期任兵部尚书期间,治军严明,赏罚分明,颇得将士爱戴。有一次,李际期陪顺治皇帝出巡。当时酷暑难耐,顺治皇帝就连续传旨三次,让军士停下歇息,但军士们仍疾行如故。皇帝便让李际期传令,传令刚下,全体军士立即原地休息。顺治皇帝于是感慨地说,“君王三宣,将军一令啊”。这句不经意的感慨颇有褒奖之意,但李际期听后却寝食难安,惊惧之下,他竟吞金毙命。
张钦波说,在河洛地区现存的尚书级别官员的坟墓中,李际期墓有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清初石刻。这些石刻造形敦厚,雕刻洗练,神形兼备,是研究我国石刻艺术发展变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