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1.jpg

简介

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

从熙公祠坐东向西,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为二进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有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一幅“渔樵耕读” 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 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鸟,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2006年05月25日,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旭年简介

祠内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来。潮人俊彦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早年丧父,小时家境贫寒。

贫穷和屈辱使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意出洋谋生。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起初,他和众多潮籍乡亲在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山垦荒,饱尝人间艰辛,后改以贩布为业。之后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而他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

陈旭年致富后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加(华侨称他为天猛公,据传其母是潮州人)并与他结拜为兄弟。这个会讲潮州话的贵族于1862年继任柔佛苏丹。1864年,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陈旭年39岁时,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陈旭年的家乡俗称砂陇,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个港口被人称为老砂陇港。1868年起,陈旭年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至今柔佛新山有条“陈旭年街”,便是为了纪念他的劳绩。

随着事业的发达,他逐步把事业重心南移至大规模开发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陈旭年折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词”,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词的现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槟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这不仅是陈旭年家族光荣,也使华人引以自豪。该建筑物现为救世军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陈旭年晚年告老回乡,颐养天年,75岁卒于故里。

李定国祠,.jpg

李定国祠位于云南省勐腊县勐腊镇东北侧曼嘎村山坡上,又称“汉王庙”,是祭祀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大西军领袖李定国的祠堂,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定国(1620年—1662年),陕西绥德县人。10岁参加张献忠起义军,屡建战功,24岁被封为安西将军。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1656年,李定国迎接南明永历帝进入云南,被封为晋王。1659年,清军进入昆明,永历帝出奔缅甸,李定国率部转移至中、老、缅三国交界边境,联合当地少数民族坚持抗清斗争。李定国带兵有方,纪律严明,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群众利益,主动与土司头人交朋友,深受当地群众热爱、敬重。清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李定国闻讯,痛不欲生,六月二十七日病逝于勐腊。李定国死后,原葬勐腊,后因定国子嗣要求,乃改葬它处。

李定国在勐腊病故后,当地傣族奉之为天王神,尊为汉王。清康熙初年,其部族与当地群众在李定国墓遗址上建造李定国祠,称“汉王庙”。每年春节,当地群众宰猪杀鸡敬供、祭奠,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李定国祠是一幢外观似傣式竹楼状的房子,两重檐,中间有正房五间六院,外围木板,但间与间互通,每间宽3米左右;四周为走马转角的廊厦,廊厦宽1.5米左右,廊厦柱与正房柱平行等距。李定国祠的木柱柱础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颇为罕见,打凿精致,上半部分四周有凸出的莲花瓣。

       

11

1.jpg

简介

李茂贞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陵园乡陵园村,从2001年开始,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对其进行科学发掘和资料整理,共发现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各种文物共七百三十五件(组),其中铜器绝大多数鎏金。1982年6月15日列为宝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确立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李茂贞墓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特点

李茂贞墓以唐代帝王墓葬形制而修建。位于陵园东北侧的李茂贞寝宫,除前室、中室用石条砌筑外,其余均为青砖砌成,其建筑规模在已发掘的唐代陵墓中并不多见。王妃刘氏寝宫墓道尽头的端门建造做工精细,用青砖雕刻出的门窗、护栏、筒瓦和人物,栩栩如生。在后室四周墙壁,当年所绘壁画依稀可见,局部色彩完好。 

有关资料显示,该王陵中的端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砖砌端门,砖雕中的“两人轿子图”、“八人轿子图”在其他地方均未发现过。 

原墓冢封土面积约达2000多平方米,因各种原因损蚀,今仅存低平丘冢,封土高仅3米左右。墓前原有陪葬墓一座,石人、石狮各一对,及石羊等石刻,现仅存石狮一只,石人一个(上部残)。


墓主

李茂贞(856年—924年),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末藩镇军阀,五代时期岐王。曾经开岐王府,妻称皇后,各种仪示都跟皇帝一样。后向后唐称臣,封秦王。


11
0.0823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