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
智勇双全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太祖认为他很有本事。
朱元璋获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极力赞成渡江。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军直趋太平,李善长事先写下榜文,严禁士兵违反军纪。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长马上将榜文贴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军中秩序井然,秋毫无犯。
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不久随军攻克集庆路。在将要攻取镇江时,朱元璋担心诸将约束不了部下,便佯装发怒,要惩罚他们,经李善长力救,此事才得以解决。镇江攻下之后,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来。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都为幕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建功立业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李善长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朱元璋当初渡江时,经常使用重典。有一天,他对李善长说:“法有连坐三条,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连坐之罪。朱元璋于是命令他与御史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朝中内外。
开国元勋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天下山川神癨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与诸儒臣商议执行。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太祖所任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只有李善长还像原来一样在朝廷做官。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太祖开始对他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太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严修妇道。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李祺与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之工程。
免于株连
丞相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
凄惨结局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证据确凿,说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都同时受胡惟庸牵连而死。不久,被牵连的还有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太祖亲自下诏罗列他们的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纂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迁徙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后死去。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但被取消世袭韩国公的权利。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人们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胜于兄弟之子,已经安享万全之富贵的人,一定不会去想侥幸获得万一之富贵,这是人之常情。李善长与胡惟庸,仍然只是儿女亲戚,而对于陛下则像对子女一样的亲近。假使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是位列勋臣第一而已,太师、国公、封王而已,娶公主、纳王妃而已,难道还会胜于今日吗?而且李善长难道不明白天下是不能侥幸取得的吗?元朝末年,欲取天下者无限,却都莫不为此粉身碎骨,覆宗绝祀,能保全自己脑袋的有几个人呢?李善长自己也亲眼所见,为什么还要在衰倦之年去重蹈覆辙呢?凡是去这么做的必然有深仇大恨促使着他,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父子之间可能会相互扶持以求逃脱灾祸。而现在李善长之子李祺与陛下有骨肉之亲,没有丝毫芥蒂,他何苦突然这么去做呢?如果说天象告变,大臣受灾,杀了他以应天象,则陛下更加不能这样做。臣惟恐天下百姓听说之后,会说像李善长这样的有功之臣尚且得到了如此下场,国家也会因此而分崩瓦解啊。现在李善长已死,再说无益,但愿陛下将此作为将来的教训。”太祖收到上奏,竟然没有加罪王国用。
崇祯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即老子,字聃,亦称老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著《道德经》五千言。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史记》称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隐君子也”。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牧:(?-前228),战国末赵将。长期驻守雁门,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治军有方,颇得军心。十余年间,屡败东胡,降服林胡,匈奴不敢犯边。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以副将从廉颇大破燕军。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在肥累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后赵中秦反间计,他被杀,秦遂灭赵。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少时为郡小吏,后受业于荀卿。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以贤任为郎,遂向秦王献灭六国、成一统之计,受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前237年秦宗室贵族提出“逐客”主张,他上书劝阻,又得秦王采纳重用,迁任廷尉。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他力主废分封,设郡县;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均为秦始皇采纳。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前210年,秦始皇死,他与赵高合谋,伪作始皇诏书,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赵高所忌,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李广:(?-前119),西汉将领。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因击匈奴有功为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不敢犯边。元狩四年(前119),随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李陵:(?-前74),西汉将。字少卿,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广之风”(《汉书》)。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步骑五千余出居延北击匈奴,遇敌十万余,陷重围,他苦战九天,终因矢尽粮绝而降匈奴。武帝闻之,族其家。后病死于匈奴。
李延年:(?-约前87),西汉音乐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皆为乐工。因犯法被处腐刑,供事于狗监。善歌,又善创造新声。其妹得幸武帝,称李夫人,他被任为协律都尉,宠幸与韩嫣相等。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作新声二十八解。李夫人死后,其弟犯罪,被族诛。
李轶:东汉初年将领。
李固:(94-147)东汉臣。字子坚,汉中南郡(陕西汉中)人。少好学,博览经典,结交英贤。顺帝时,上书陈外戚、宦官专政之弊,任议郎、荆州刺史等。后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即位,迁太尉。冲帝死,他议立清河王,为梁冀所忌,被免职,杀死。《后汉书》称其“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
李育:东汉初期著名经学家。
李梵:东汉天文学家。
李毅:西晋将领。
李秀:西晋时期女将领。
李颙:东晋文学家。
李顺:北魏藏书家。
李业兴:北魏、东魏时著名学者。
李子通:(?-622),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首领。东海丞(山东枣庄)人。少家贫,以渔猎为生。初投长白山左才相起义军,后投杜伏威。旋率二万人占据海陵,自称将军。皇泰二年(619)攻占江都,自立为帝,国号吴,建元明政。620年,为杜伏威所迫,降唐。622年,又叛唐南逃,被捕杀。
李密:(582-618),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二年入瓦岗军,献计翟让,击杀隋大将张须陀。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因麻痹轻敌,为王世充击败,部众或降或散,他率残部投降唐朝。不久,又叛逃东走,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南),为唐军截击杀死。
李轨:(?-619),隋末割据者。字处则。武威姑臧(甘肃武威)人。隋末任鹰扬府司马。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次年称帝,年号安乐,攻据张液、敦煌等河西五郡地,由其户部尚书安修仁掌握枢密。唐高祖密遣修仁兄兴贵入凉,他任为左右卫大将军。后修仁兄弟引胡兵破其城,他被擒,斩于长安。
李彻:北周至隋朝时期将领。
李昞:唐朝开国君主李渊的父亲,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李春:隋桥梁专家。开皇、大业之际,在赵州(河北赵县)南门外河上设计与建造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桥全长50.82米,面宽近10米。单孔,跨径37.37米,拱弧矢高7.23米。造形美观奇特、建筑精致牢固。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李渊:(566-635),即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618-626年在位。字叔德,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旧唐书》称其“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末,为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废侑自立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武德九年,被迫传位给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隆基: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三原(今属陕西)人。字药师。通书史,知兵法。初事隋,后归唐,拜行军总管。武德四年(621),以李孝恭长史,参予击萧铣,擒辅公祐,多建殊功。太宗践祚,授刑部尚书。又破突厥,擒颉利,拓地至大漠,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吐尔浑寇边,复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进兵讨之。改封卫国公。卒谥景武。后人录其论兵语为《李卫公问对》。
李纲:(547年—631年),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李百药:(565-648),唐史学家。字重规,李德林子,定州安平(属河北)人。仕隋,历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大业末,任建安郡丞。贞观初,为中书舍人。著《封建论》,反对分封功臣;以《赞道赋》讽太子之淫。奉诏修五礼律令,又依其父旧稿,兼采他书之长,历十年成《齐书》五十卷,即今《北齐书》。又长于五言诗。《旧唐书》称其为“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有文集三十卷。
李延寿:唐史学家。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字遐龄。贞观时,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曾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参预修撰《晋书》。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曾撰《太宗政典》三十卷,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大师多识前代旧事,常以为南北朝修史互相诋毁,详于本国,略于他国,每致失实,因拟改撰、未成而殁。他继承父业,修成《南史》(宋、齐、梁、陈)、《北史》(北魏至隋末)二书。
李昭道:唐画家。思训子。官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太子中舍人,与父同有画名。人称“小李将军”。善画金碧山水,多点缀鸟兽,并创制海景,画风工巧繁缛,后人曾有“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之评,但亦有以为“笔力不及思训”。存世《春山行旅图》,传为其所作。
李阳冰:唐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乾元时为缙云令,官至将作监。为季白从叔。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作当涂令,李白自那时起依附于他至死。李白死后,他为之编诗集并写序。擅长篆书,得法于《峄山刻石》(秦李斯所书),然而书法变化开合,独创一格。人称“笔虎”,自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后人多效法其篆书笔法。碑刻有《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及《颜家庙碑额》等,又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佚。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峤:著名诗人。
李绅:著名诗人。
李涉:著名诗人。
李群玉:著名诗人。
李嘉佑:著名诗人。
李可及:唐著名艺人。咸通年间伶官,擅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曾编《叹百年》、《菩萨蛮》等歌舞,深得懿宗欢心,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唐僖宗时被逐,死于岭南。
李存孝:(?-894),唐将领。代州飞狐(今河北涞源)人。本姓安,名敬忠,后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姓名。勇猛善战,率军与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战功居多。历为汾州、邠州刺史、邢州留后等职。因怨赏功不公,又为李存信所构,遂降附汴、赵军。克用率军围城,他最后出降,被车裂而卒。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李振:(?-923),五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兴绪。李抱真曾孙。唐咸通、乾符中屡举进十不第。至大梁,朱温用为从事。天祐二年(905),唆使朱温贬逐朝官多人,谓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遂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杀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入后梁,授殿中监,迁户部尚书。代敬翔为崇政院使。末帝时,为赵岩及张妃兄弟所离间,所言多不用。后唐兵入汴,他投降后仍被族诛。
李茂贞:(856-924),五代时藩镇。字正臣,本叫宋文通,唐僖宗赐今名。深州博野(河北蠡县)人。行伍出身,渐至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昭宗被宦官劫至凤翔,遂挟以抗朱温。兵败城困,被迫以昭宗求和。后唐迁洛阳,上表称臣,改秦王,不久病死。
李嗣源:(867-933),后唐皇帝。沙陀人。李克用养子,名嗣源,本名邈佶烈。926-933年在位。
李迪:北宋大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修缘:法名道济,因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活佛济公。
李好古:南宋词人。
李元膺:宋朝词人。
李重元:生卒年不详,宋朝词人。
李莱老:著名词人。
李衡:南宋藏书家。
李璮(?-1262),宋元之际割据者。字松寿。潍州(山东潍坊)人。李全之子(一说为养子)。继父割据山东,受蒙古汗国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官职。政府调兵每托故不至,以防宋为辞,整军经武,割据山东三十余年。1261年起兵,接受宋节度使官号。次年被元将史天泽围攻于济南,战败被杀。
李潜夫:元戏曲作家。
李冶:(1192-1279),金元之际数学家。亦作李治。真定栾城(今属河北)人。金末进士。出知钧州事。1232年,蒙古军破钧州,他逃至忻、崞间。后被忽必烈召至蒲府,问以治道,献策立法度、正纪纲。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诗同修国史。精于算法,著《测圆海镜》数学名著,为古代天元术集大成。又有《益古演段》等数学著作。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李成梁:(1526-1615),明将领。字汝契。铁岭卫(辽宁铁岭)人。1570年。以都督佥事为辽东总兵。他大修战备,屡破鞑靼插汉儿部。在镇二十二年,封宁远伯。他子弟均为贵官,虚报战功,以取爵赏。罢职后十年,再起镇辽,在职八载,加至太傅。子如松、如柏等五人至总兵官,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门。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攀龙:(1514-1570),明文学家。字于麟,号沧溟。明历城(今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先与李先芳、谢榛、吴维岳共倡诗社,王世贞等相继加入。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名噪一时。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以复古为标的。在明代文坛“后七子”中,与王世贞齐名,时有“王李”之称。并与明代文坛“前七子”中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诗以声调胜。著有《古今诗删》、《沧溟集》等。
李时珍:(1518-1593),明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湖北蕲春)人。世代为医。他继承家学,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长期上山采药,深人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调查研究。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800余种,联系实际,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之处。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充实了内容,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已佚。
李贽:(1527-1602),明思想家、文学家。本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回族。泉州晋江(属福建)人。嘉靖进士。先任河南辉县教谕,后任云南姚安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因对耿定向之伪道学多所揭露,对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攻击,触怒权贵,屡遭迫害,自杀于狱中。在文学方面,反对复古、剽窃、摹拟,主张抒发己见。曾评点《水浒传》、《西游记》等。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书。
李开先:(1502-1568),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吏部郎中,擢太常寺少御。后上疏抨击时政,罢官家居。与陈束等号”嘉靖八才子”诗歌豪放,尤工词曲,擅为新声小令,改定元人传奇乐府数卷。与友人合组词社,研习戏曲。又好藏书,有名于时。作传奇《宝剑记》、院本《园林午梦》等。另有词谑《李中麓闲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