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洛阳李氏祠堂

  李氏祠堂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李屯村南街,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2年,坐北朝南长方形院落,占地面积308平方米,建筑面积179平方米。中轴一线为街房、东西厢房、大殿。街房为2层硬山式土木建筑,无脊双坡灰瓦布顶。西厢房2间,为硬山式单坡灰瓦顶;大殿为硬山式土木建筑,五脊无兽双坡灰瓦顶,抬梁式结构七架梁前出廊,四开扇龙头木雕棱子门,内设有暖阁。

      中华民国时期及近年进行过维修。有碑为证此房为中华民国18年李段氏住宅捐做李氏祠堂。内存有大清光绪2年钦赐“陇西旧家”木匾一块。

      该建筑对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有较好价值。

  天津李纯祠堂

  李纯祠堂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丰路,是民国江西督军李纯的祠堂,也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之一。李纯民国初年曾任江西都督、江苏督军,利用搜刮的民财,将北京西直门外原明代大宦官刘瑾的府邸买下,拆卸后运津重建。因整座建筑与紫禁城中路相似,为掩人耳目,称为李家祠堂。

  李纯祠堂前建3进庭院,后辟花园,由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中殿、后殿、配殿和回廊组成。中殿是主体建筑,建有石狮、石坊、屏壁、华表、长廊、殿宇、戏楼、拱桥等。整座建筑色彩绚丽,碧瓦朱栏,宏伟壮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戏台,布局小巧玲珑,台顶上还有造型别致的蟠龙藻井。1949年后,这里辟为南开人民文化宫。

  邵武李纲祠堂

  邵武市李纲祠堂原名李忠定公祠,全称"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为奉祀南宋丞相李纲所建,朱熹为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年间(1260-1264)移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356)又迁建于樵溪五曲,名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改书院为府学,祠废;正统四年(1439),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1638),

  复建于今址。

   为了表彰李纲的功绩,南宋政府在李纲的家乡建立李纲祠堂,为了激励当时的士子学习李纲忠君报国的精神。祠堂建立在邵武军学讲堂东边,与军学为邻,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撰写《建祠碑记》,书"一世伟人"匾,题"至策大猷,奠宗社于三朝;孤忠伟节,垂法戒于万世"联。《宋史•李纲传》在评论靖康、建炎年间这段历史时说,如果宋钦宗不罢负李纲,宋徽宗、宋钦宗不至于被金兵俘虏,北宋也不会灭亡;宋高宗如果不罢李纲宰相的职务让李纲施展自己的政治、军事才干,宋朝的失地会很快收复,被俘的二位皇帝会被迎接回来。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李纲敬仰至极,题写一副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高度概括了李纲在南北宋之间的作用和李纲事迹对后人的影响。

  1983年,市文管会将其祠收归国有,重加修葺,辟为李纲纪念馆,前国防部长张爱萍为之题额。馆内展出了李纲生平事略、著作《梁溪集》、李氏族谱、李纲手迹等有关文物。新塑了李纲坐像和半身像,添建了碑廊、亭子等。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

  李纲纪念馆开馆后,为了使该馆能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陈列上做了三次大的改进,每次改进都增添了新的内容,使陈列的内容更丰富,陈列的方式不仅有文字,还有照片、沙盘、漆画、兵器模型,给观众更直观、更生动的感觉。

  李鸿章祠堂

  李鸿章祠堂在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李鸿章 (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道光时进士,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死后谥“文忠”。是清代唯一在京师建立祠堂的汉人官吏。主要建筑有仪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碑亭等。存有享堂及东西配房。

  安徽省颖上县新集镇李氏祠堂

  新集镇李氏家族,当地人称千仓湾李,明万历年间第六世李应时,迁居“千仓河西岸茱萸屯”(曹操囤粮之地),有一天在施工时,挖出一石碑,上面刻有“千仓湾”三大字,再仔细看看,有“曹操囤粮之地”的字样,李家深知此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妥为保管,久而久之便有了“千仓湾”李家之说。

  颖洲李氏家族堂号为陇西郡叙伦堂。一世李天从军明清开国大元帅徐达,因其屡立战功,擢授颍川卫所总旗,由山东兖州府曹县固村始迂居颍州,坐落林立屯,至今600余年,已传至二十三代。这支李氏家族来颍州后,先后三次建造祠堂,最早祠堂建在颍州城;崇祯八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军攻破颍州城。祠堂被毁坏。战乱后重建的祠堂又在咸丰年间遭发逆捻匪之乱,李氏祠堂房舍悉为灰烬。现存的新集李氏祠堂是第三次修建的。

  祠堂简介:

    新集镇李氏祠堂位于安徽省颖上县新集大街。该祠坐北朝南,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1895建成。祠堂建成后拥有工地4000亩没,水域600亩。祠堂占地十余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三排砖瓦结构的主房。前排是走马楼,西边是八字粉墙,方石铺地,石狮守门。两扇黑底红心的大门上写着:阀阅分山左,宗建颖东;。内有屏门相隔。前院有东西配房,二排是五间腰殿,前檐是十二扇棂子门。门高一丈,镶有玻璃,后檐是十二块红漆木板。两侧有角门通往后院,后院两侧是半敞开的走廊,一对月玲珑精巧,通往东西两个跨院。大殿前院筑有一个平台,一米高七米见方,是子孙祭奠跪拜的地方。大殿坐落在中央,高十米,

  重梁起架,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正殿门头上悬一“急公好义” 横匾,系袁世凯手书。正殿内高台上排列着李氏祖先牌位,外罩刻有花纹的玻璃小门。最上面的横匾上写着“斋明严肃”。每层房屋的廊檐下均刻有图案,前后计二十四处,为二十四孝图。雕工精细,惟妙惟肖。前后每根柱子的横梁上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多种图案,工艺精巧,玲珑剔透。整个建筑井然有序,巍巍壮观,系典型彩的晚清风格。 整个祠堂房屋百余间,房屋所用的砖均为特制的专用“祠砖”每块砖上都刻有“祠砖”字样。

  建国前夕(1940年),李氏家族在此兴办“成德中学”,到1944年发展到九个班,学生四百余人,历时七年先后输出七届学生。解放后改为颍上县新集区中心完小。后为改变学校面貌,逐年被拆除,翻新,现仅有大殿仍保留原貌。

  2007年4月阜阳市文化局派人对此殿遗存进行考察,认为该建筑结构体系及砖雕,石雕,木雕结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已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

  乌桕坝李氏宗祠

  乌桕坝李氏宗祠 位于江西省全南县乌桕坝乡境内,与乌桕坝乡政府仅有一墙之隔。这座“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面积约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外形与结构均为龙南、全南、定南县三县褚祠之冠。整座祠堂分上、中、下三厅,内有两个天井,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祠堂两侧墙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龙头。左右侧门分别有篆体“宗亲”、“居祥”四字。正门前竖起两根四方型石柱,每柱一联,上联为“历明室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典不忘柱史”;下联为“揽南岭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

  古酃西平李氏宗祠   世享堂简介

  明嘉靖丁酉(1537)年,古酃李氏宗祠始建于县城城南(今城南小学内),为城南长、二、三、四房共有,时任酃县知县的古闽(福建)王公皋伯,颜其名曰“世享堂”。明末叠遭兵燹,族人在康熙戊子(1708)年春“会财集赀”重修,同为克嶷公后裔的坂溪房加入之;康熙壬寅(1712)夏复辟地寝室,伯祖克岐公在酃后裔田心房亦鼎力相助,世享堂遂逐步演化为西平十世祖侃行公后裔(克岐、克嶷兄弟)二支派共祭先祖的场所,并为后来的古酃二支派排行歌合并及族谱冠名奠定了基础。

  乾隆年间“人文敝而水蚁生”,至癸巳(1773)年,“合族父老子姪动费千金,恢复前模,称更新焉”。此后又历经多次扩建修葺,世享堂堪称县城规模宏大的三进式古祠,宗祠香火旺盛,氏族人文蔚起,西平李成为“甲酃之右”的名门故阀。明中叶至清代的四百余年里,古酃李氏先贤“德志碑铭,阀阅簪缨,紫诰频频”,各房先后在县城和集居地建有勅书阁、青云馆、铁佛寺、佑圣宫、母愿庵、崇圣祠及各房分祠(酃县土语称:君庄)。

  民国时期,酃县处井冈山西麓,国共内战红白两军出入频繁,祠、馆、阁等成了国共部队相互驻札的天然营地,不少建筑也成了二军泄愤的牺牲品。世享堂虽逃过一劫,然解放后也被收为国有公产并入城南小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拆建为教室。因而,可以说古酃西平李氏为炎陵的教育发展不自觉的作出了贡献(本人曾在本论坛和炎陵论坛中分别发文“城南小学的前身--古酃西平李氏族学”)。

  面对现实,如今宗祠难以复建,十一世祖克嶷公墓(含修复的克岐公墓)成了团结凝聚族人的桥梁和纽带。我族在2006年完成十一修族谱后,成立了炎陵西平李氏宗亲联谊会,定下族规:每年清明各房派代表祭扫祖墓,六房按序轮流,所需经费由主办房承担,三年了,运作十分顺畅。今年我族启动的“申请将克嶷公墓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正在循序进行中。

  佛山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在小塘镇华平村。为同胞三翰祠。李可端,嘉庆元年(1796)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可藩,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李可琼,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兄弟三人先后翰林荣归修建李氏大宗祠。祠为三进深院落式布局,面积936平方米,前殿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七架梁,盖蓝色琉璃瓦滴水,瓦脊饰有陶狮子,地面铺砌大方砖,天井砌花岗石,迪廊为卷蓬顶,后殿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瓦脊灰雕石榴、花草。正门口设有花岗石雕

  狮子一对,通高1.75米。

  福建汀州李氏

  汀州李氏家庙,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民主巷二号,后门为三官巷。家庙大门朝向古城墙五通城门,相距约二百米。登高四顾,前临碧水汀江,后依卧龙山峦,左按乌石云骧,右抚朝斗烟霞,诚为牛眠吉地,其形,其貌,其范,其史,乃居汀城群姓庙堂之冠。

  李氏家庙,建于清朝嘉庆甲子九年(公元1803年)、座北朝南,壬山丙向,砖木结构,建筑古典,由石牌坊、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厢房、右横屋组成,前有宇坪,后有花园,形成组合庭院。占地面积八百八十平方米,计有三栋九厅三十六房间,供原汀州府试院考秀才时,府属闽西八县应试童生和春秋祭祖宗亲住宿。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客家祠堂建筑,保持了清代建筑的特征。厅堂为单檐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须弥座雕饰花卉、卷草、正脊两端为鳌鱼一对;上厅神龛依存,其正面为一整块大石板建成,以双夔(一种兽)雕饰,甚为罕见。上厅和中厅之间装有透草博古雕屏六扇。门面尤为堂皇壮观,独具特色,大门两旁皆有大小石狮重叠于石鼓之上,戏花弄球,栩栩如生;雕石门楼、牌坊连为一体,单檐悬山式加两坯,以栌斗承托,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半包围着竖刻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牌匾四周以双龙双狮戏花雕饰;横楣镌刻“李氏家庙”,字体遒劲,以双龙双狮戏珠雕饰,两旁石柱镌刻对联:“龙门新世第、邺架旧家风”;门楼前的宇坪竖有八九米高的龙虎石桅杆一对(现仅存右边虎杆,左边龙杆已毁)。

  汀州李氏家庙,是纪念入汀李氏大始祖宝珠公的,故又称宝珠公总祠,取名“一本堂”。室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s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近几年来,许多旅居海外的宗亲前来参观、考察,寻根敬祖,寄托追思,弘扬祖德。有宗亲们的诚心和努力,独具特色的李氏家庙(宝珠公祠),在修复之后将象一颗璀璨的宝珠,为客家首府、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增辉添彩。

  龙头李氏祠堂

  龙头李氏祠堂位于文圩镇大明村龙头组,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年久失修,现仅保留祠堂门楼一角,其因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启蒙老师,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翻译家饶宗颐教授曾于1944年到此处进行讲学、梁羽生在此求学而出名。

  甘肃陇西李氏

  李氏文化龙宫始建于唐初期(公元627年),又名李氏祠堂或李氏宗祠,是唐朝修建于陇西的一座李氏大宗祠。位于今陇西县城,北关苗儿巷,因唐太宗曾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得名。

  李氏祠堂-李氏历史 

  唐书世系表载:唐高祖封李世民为陇西郡王;唐太宗封李博义为陇西王、李宗为襄武王;唐高宗封李颖为南安王,均在陇西这一地域。唐贞关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之一,商贾云集、使者、僧侣往来,物阜民殷,经济文化繁荣,公私仓廪,无不丰实。唐皇室奠基于陇西,唐太宗修《氏族志》,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氏为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国姓——李姓。唐天子重视在西陲"真龙落脉"的家园陇西建立宗祠庙,光显祖宗、威镇远方。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当地官员召集数千能工巧匠历时三年零三个月苦心营造,楼阁林立,殿堂巍峨,环境肃穆,颇为壮观。主祭堂高悬"陇西堂"金匾,堂内供奉李氏先祖圣像,以及唐高祖李渊的画像牌位,侧墙上悬着《大唐疆域图》。李姓人士均在此祭祀祖先。李家龙宫的修建,使昔日"渭州"陇西城日趋一日的喧赫起来,李氏的达官显贵前来

  李氏文化祭祖,宫廷重臣常来边陲巡视,陇西一时成为西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迁调、贬谪、游学、经商、避仇等多种原因,李姓人曾频繁地迁徙,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遍布世界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了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宋朝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元代建筑仅保存一座。

  后来由于客家人的祖先,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迁徙之路,因而时时不忘祖籍"唐山"。而客家李姓对"陇西"则倾注了更多的深情。在闽、粤和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的李姓同胞,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的匾额,或挂在大门口,或悬于客厅,有的逢年过节供奉"陇西堂"的牌位,缅怀故土,遥祭祖先,海外李氏宗亲会会址的高大建筑物上都用汉字署名"陇西"二字。湖北阳新李氏宗祠有一幅植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广东梅县的"陇西堂"廊柱上有一幅植联:"旋马家声远,犹龙世泽长。"唐朝大诗人李白称:"白本陇西布衣,因家于绵","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宗仁回忆录》第一篇"家世"中说:"相传我们的先祖是陇西人,历朝历代,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到广西的。"

  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等二人,冒着风险毅然来到北京访问,记者问他:"为何来大陆采访?"他脱口而

  陇西堂答:"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我从小巷到大陆来,很想看看大陆,当了记者以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这一行动,代表了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之后有不少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等地李姓同胞千里迢迢来陇西寻根祭祖。

  李氏祠堂-文化 

  长期以来,陇西人民和当地政府对李氏同胞来陇寻根祭祖伸出热情之手、殷勤以待,积极协助,大力提供方便,省、市、县各级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992年8月15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同年10月27日,又成立了"甘肃省‘陇西堂’筹建委员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陇西堂"的筹建,为海内外李氏同胞架起了沟通血脉联系的桥梁。

  研究会成立以来,已从北京、山西、陕西、兰州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聘请了21名研究员。并与设在我国台湾的

  李氏祠堂世界李氏宗亲会第四大宗亲组织和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200多名知名人士取得了联系。向海内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87个李氏宗亲组织,全国31个省市的180多个部门2000多名有关人员散发了资料。

  1992年8月29日,中共陇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修复"陇西堂"的具体事宜,确定了"因地制宜、依山附势、随峰就岭、顺山而建"的修复方针。在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修复"陇西堂"的宏伟蓝图已成现实。它既是天下李氏的祭祖之地,又是一处旅游胜地。它不仅像一颗参天大树,用那扎根于大地的根系把海内外一亿多李氏族人联系起来,凝聚一起,而且把我省在中部地区中断了的旅游之路和文化之脉连接起来——西接兰州、敦煌、东连崆峒、麦积。

  李氏儿女从远古走到今天,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着对生活强烈的希望、企盼。

  在陇西这片远古而崭新的土地上,到处都以春天般的生机显示着同一种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于承载着悠久历史文明、充满了浓烈现代气息的陇西所展现的一幅写真回面——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特色产业潜力深厚;工业发展基础雄厚;商贸流通得天独厚。

  李氏文化,陇西情结。李氏与陇西的渊源、繁荣与演绎,正是一部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和创造辉煌灿烂文明史的。

  李氏宗祠堂

  李氏宗祠堂号追远,是塘尾村中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分别于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中进,民国25年(1936年)重修后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国20年(1931年)辟为追远堂小学,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县立第16小学,现为塘尾村史馆,陈列展出塘尾古村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和实物。李氏大宗祠位于村围西北角,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建筑结构,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宗祠门外广场有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旗杆夹。三进皆为镬耳山墙,前进、中进为船形脊,后进为夔纹脊。中进悬挂“追远”、“文魁”、“经元”牌匾,后进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湖头李氏家庙

  安溪湖头镇是厦、漳、泉三地市中惟一的历史名镇。相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路过岭头,从山上俯瞰其址,见其状如大湖,称之湖头。这里有着100多处明清式古建筑,构成了福建省独特的清代建筑群。李氏大宗祖祠便是其中较典型的一座古建筑。

  李氏大宗祖祠又叫李氏家庙,位于湖头中山街路边,为四进大平屋,其建筑较为气派。数百年来,湖头李氏出过不少颇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清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李光地。据介绍,李氏家庙为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1988年,又经海外族亲李氏昆仲献资修复,现焕然一新。李氏家庙大门很气派,柱联上题写:海内推十大姓,郡志载小泉州。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还悬挂“保世滋大”匾额,后人疑为李光地所题。正厅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联板的对联内容深远,书写遒劲有力,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庭院里摆放着一个古代用的石制大水槽,让人更觉得李氏家庙的古老和辉煌。而今,李氏家庙还成为湖头陇西李氏宗亲会和湖头李氏教育基金会的办公场所

  

0.0903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