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脉和传承体系,并在其发展创新、升华凝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文化崇拜、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精神理念和民族品格,由此构成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国民和国家关系的结构,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古往今来,无论是功业显赫的帝王将相,或是躬耕陇亩的草民百姓,无不植根于家庭文化的血缘体系,无一超然于宗族交融的社会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盛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族谱、家乘,正是具体而微地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盛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典籍文献,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家、国、社会的缩影,是解读历史,剖视社会,传承文明的根祖文脉。因而族谱、家乘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史学支柱。真正的历史唯物主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往往从家族的起源和形成,探索社会的真谛,从宗教(部族)的发展演变,揭示历史的规律。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这种论著的光辉典范。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大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早就了一大批青史流芳的精英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不仅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演绎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也奠定了其家族群体在华夏文明史上的社会地位。然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是世居中原的华夏儿女,或是雄起边陲的兄弟民族,以及飘零异域的海外华裔,其追源溯流,寻根问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炎黄二帝,无一不以炎黄子孙自居。       

  一、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记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宗谱分前集、中集、后集,其中前集为人文篇,以李氏源流、李氏名人、李氏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中集为世系篇,包括李氏总谱世系及福建各支谱世系,后集为资料篇,包括芳名、资料、论证及编后记等。前集一卷,中集__卷,后集一卷,共__卷。

  三、本宗谱时限上溯远古时期,下限止于2017年3月,个别重大事件截止至付梓前夕。

  四、本宗谱人文篇收录全国李氏源流、迁徙、分布、人物、文化等资料,并侧重福建。对于一部分重要资料、照片未能及时搜集的,只得暂付阙如,尚待续卷时予以补充。

  五、本宗谱各部分资料,为力求准确与可靠,对一些疑点进行了必要的考证查实;对一时难以考证或有争议的问题,采取诸说并存或一说为主兼述他说的办法处理;对于姓源、远古世系及一些名人的年代、地址等有不同的见解,只好留待深入研究后再予以论定。

  六、本宗谱历史纪年均采用朝代纪年和干支纪年,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七、本宗谱体例,本谱人文部分统一采用横排左装订的方式,并使用现代简体规范汉字,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世系部分则为改进式欧体,文字竖排,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为了配合本谱的装订方式,竖排文字亦改为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每世代名字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他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明了、层次清晰。对于先祖人名中的个别用字在现代汉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扫描图片形式予以录入。

  八、本宗谱所载地名、籍贯仍按原始地名记载,同时也按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刊注。历代科举、官职、等级、称谓各有定制,本谱仍按当时文献记载录入。

  九、本宗谱除引文外,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入选的古文,为保持古文风韵,按原文照录,对重要部分的古文,进行了断句,对古代名人传记除原文照录外并附译文,以利阅读。

  十、本宗谱家族条规训诫,为世所重,李氏后裔群居处所,均立乡规、宗约、家训,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取其精华,汇集起来,以发扬光大之。

   

0.0896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