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blob.png

  左丘明(前566年—前451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左伯桃,生卒年不详,据传是战国末期时代的人,因其与羊角哀之间的感人故事而为大家所知。

  楚王招贤,左伯桃应诏前往,路遇羊角哀,结为异姓兄弟,同赴楚都。时值严冬,途遇大风雪,冻饿将死,左伯桃舍命助羊角哀成名。羊角哀奏请楚王,为左伯桃建墓立祠。左伯桃墓适建荆轲墓旁。左伯桃魂为荆轲魂所扰托兆于羊角哀。羊角哀拔剑自刎,诉与阎君,与荆轲魂奋斗,终斩荆轲魂。(事见·明·《今古奇观》第十二卷《羊角哀》/《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雄(?—138年),字伯豪。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东汉时期官员。

  左雄少有大志,知识渊博。品性笃厚,誉满郡县。于汉安帝时举孝廉,后为冀州刺史,任内严肃处事。后为虞诩举荐,历任尚书、尚书令等职。他在任内实行考试选官制度,对完善察举制作出贡献。其后任司隶校尉,晚年再任尚书。

  永和三年(138年),左雄去世。《全后汉文》录有其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慈(156?—289?),字元放,汉族,安徽庐江郡人,东汉末年方士。少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见汉祚将尽,天下向乱,叹曰:“值此衰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矣。”在安徽天柱山中得石室而精思。左慈授予葛玄道家真经数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小娥,又称左姬,字小娥,犍为郡人,清河孝王刘庆的姬妾,汉安帝刘祜的生母。

  起初,左小娥的伯父左圣因妖言而被杀,家属被官府抄没,左小娥和姐姐左大娥很小便进入掖庭。成年后,姐妹俩都有才色。左小娥善史书,喜爱辞赋。

  汉和帝刘肇赐给诸王宫人,左小娥于是进入清河王刘庆府第。刘庆起初听说左小娥姐妹俩的美色,赏赐傅母以求得她们。到后来非常受宠爱,没有姬妾能比得了。姐妹俩都去世后,被安葬在京城。

  汉安帝即位后,追尊父亲刘庆为孝德皇(只称皇,而非“皇帝”),母亲左小娥为“孝德皇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尊封嫡母耿姬为甘陵大贵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君弼,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初为南方弥勒教主彭莹玉门徒。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他聚众数千人响应。莹玉牺牲后,其独占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行省首领。1363年,张士诚攻安丰(今安徽省寿县),他出兵相助,朱元璋诈称是左君弼让他来接小明王,骗出小明王韩林儿。次年朱元璋攻庐州,左君弼据守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1368年(太祖洪武元年)降明。曾任广西卫指挥佥事等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鼎(1395年—1458年)字周器,永新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出生,正统七年,中进士,次年都御史王文、吏部尚书王直考核选举,授监察御史,左鼎初赴任南京,后改北京,巡按山西。

  之后改视察赈灾山东、河南饥荒。景泰四年上疏劝精简官员,得到明景帝赞赏。之后担任广东右参政。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召为左佥都御史。再过一年,明天顺二年(1458年)去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光斗.jpg

  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一字共之,号苍屿。汉族,先世为明桐城东乡人(今枞阳县横埠镇),其父左出颖移居桐城县城。

  左光斗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担任过内阁大臣,也是史可法的老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却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而含冤下狱,并被狱卒杀害。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懋第.jpg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原山东莱阳人。南明赴清谈和使者,后被清扣押,宁死不降,后人称“明末文天祥”。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大厦将倾,莱阳进士左懋第却登上了人生最壮美的舞台。他治理韩城,政绩优异,考选钦定第一,由知县擢升朝中担任要职,成为崇祯皇帝信任的股肱之臣。崇祯甲申(1644年),清军入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与摄政王多尔衮唇枪舌剑,坚决维护大明尊严。面对酷刑和威逼利诱,他宁作大明鬼,不当清朝王,成为比肩文天祥的民族英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临清人。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

  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侯恂提拔。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后,又晋为侯,镇守武昌。此时,弘光政权中马士英、阮大铖用事,排斥东林党人。他袒护东林党人,且怀有个人野心,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未几,病死于九江舟中。子左梦庚率所部降清。

  

0.0780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