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祠,位于市区北大街北侧,桐城中学东南角,始建于崇祯年间,是里人为纪念明左光斗而建的专祠,简称“左公祠”,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左忠毅公祠占地面积1027.27平方米,分前进、中进和后进三部分,原前进门楼被毁,现已修复,门楼上嵌原“左忠毅公祠”碑额;中进大殿及次间保存完好,东西总长22米,南北宽48米;后进存住宅4间。 均为木构架建筑,建筑格调较高。
1985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左忠毅公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左忠毅公祠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左公祠
左公祠即左文襄公祠,该祠是晚清时期祭祀著名爱国将领、清代名臣左宗棠的地方。位于湖南省长沙老街北正街北端。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抗法前线因病逝世。消息传开,举国震悼。八月十九日(9月27日),清朝廷即发出诏谕:追赠左宗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除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外,“并于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
湖南巡抚奉旨之后,即着手在省城长沙和左宗棠故乡湘阴县城建造祠堂。其长沙一祠,即择定建于城北城墙湾内的西园。西园当时属长沙县地明都一甲一区,东临湘春街(即内湘春街,后并入北正街),后为一片菜园。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左宗棠祠竣工,清朝廷特命礼部将之列入祀典,由地方官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还特许豁免了西园原每年“三钱四分二厘银、一斗六升二合米”的赋税。
建成后的左宗棠祠,占地约60亩,从内湘春街一条巷(当为今群力里)进,正门坐西朝东,上书“左太傅祠”。
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墙,殿内有左宗棠塑像,为檀木雕塑而成,外穿礼服,且每年四季都要更换。
据左公后人回忆说,这座塑像形象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手脚还能动弹,他们每次去祭拜时,还真有些害怕。辛亥革命以后,左宗棠祠的祭典废弛。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祠堂全部被毁。
上世纪50年代,祠堂旧址改建为工人文化宫(今第二工人文化宫),兴建了电影院、剧场、游泳池、图书馆等,并保留了原有的那座假石山,昔日一代名臣的祭祀之地变成了人民的乐园。左太傅祠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作为地名却仍保留在长沙人的口碑中,至今不少老长沙人仍称群力里为左太傅祠,而群力里内确实还保留了一块镌刻着“左太傅祠”的碑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左文襄公祠位于文星镇八甲村,又称相国祠、左公祠,是纪念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的场所。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去世后,清廷恤典颇丰,予左身后以极大哀荣外,还将左附祀京师贤良、昭忠两祠,并在左的出生地及立功省份建专祠以彰功绩,足见清廷对左的重视。光绪十三年(1887年),湖南巡抚吴大征奉旨建此祠。祠前广植树木、花草,祠内宽敞明亮,正堂侧室,井然有序,走廊迂回,曲径通幽。门窗雕满花草、鸟兽图案,玲珑剔透,美观雅致,庭院栽满花草乔木,暗影浮动。整个祠堂建筑奇特,气势恢弘,造型优美,无不昭示着主人的尊贵地位和无上荣光。左公祠内塑有左公遗像,另有其功业介绍和生前好友、部属的诗文挽联与诗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左文襄公祠和湘阴文庙一起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文襄公祠实为相国祠,1885年湖南巡抚奉旨营建,祠为砖石结构,由三组硬山式殿宇和边廊组成,专祠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