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1.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yì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直率的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yì,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kè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2.王安石幼年时已饱读诗书。据说他曾三次到大学者周敦颐的门下求学,周敦颐听说他心高气傲,有意想使他多碰钉子,便三次都闭门不见,王安石愤怒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学问出自六经,难道我不能也从六经悟出些玩意儿吗?”自此再也不去拜见。后来,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此时周敦颐仕途不顺,还是他的下级。两人相见后,各言所学。过后,王安石仔细琢磨周敦颐的话,学问上大有长进。
王安石入朝为官时,最初与北宋重臣司马光相交甚厚,后来因双方在政治立场上一个保守而另一个力主革新,于是逐渐疏远。在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实施着名的“王安石变法”之际,司马光以朋友之间应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数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王安石很不高兴。新法实施以后,司马光上书,历数新法的害处,不久,名臣韩琦也上书规劝神宗停止实施青苗法,神宗似有所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然而在革新派的大力鼓动下,新法最终还是推行了。
3.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着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着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清政府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着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死,王国维都没有剪掉作为旧时代象征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