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文名词解释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实际上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历法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4、古代计时单位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fcfaaf51f3deb48f9a84e140f71f3a292cf578ba.jpg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业,并州太原人。其父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杨业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成年后辅佐刘崇,为保卫指挥使,因为骁勇善战出名。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国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无敌”。

归顺北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任命杨业为郑州刺史。

宋太宗因为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宋太宗密封锦囊给他,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当时辽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兵力、士气很旺盛,不能和他们交战。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王侁反驳他的建议说:“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杨业说:“不行,这样一定会失败。”王侁说:“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白白让士卒死伤却立不了功。现在您责怪我为何不死,我应当在大家前面。”将要出发,哭着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潘美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

殒身殉国

杨业奋力交战,从中午到傍晚,果然来到谷口。一看没有人,就拍着胸膛非常悲恸,继续率领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杨业依然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于是杨业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杨业叹息说:“陛下待我很丰厚,我期望征讨敌人保卫边境来报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杨业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

宋太宗听说以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说:“拿兵器保卫国家,听到鼓声就想起将帅。尽力杀敌,气节豪迈,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扬忠义刚烈!原云州观察使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军队,誓立战功。正指挥虎狼般的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来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道了解我的深意。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官职名),尚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朝廷又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主要成就

杨业初为北汉将领,屡立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归宋之后治军严明,整饬所部,针对边地及辽军作战特点,悉心钻研战法,亲临教场,严格督教。次年,辽军10万攻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杨业率精骑迂回至关北,与宋军主力南北夹击,杀辽将萧咄李,俘都指挥使李重诲,大获全胜。雍熙三年(986),宋军分三路攻契丹,任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与都部署潘美、监军王侁率军出雁门关,连克寰(今朔州东)、朔、应、云(今应县、大同)等州。后因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契丹军乘胜西进复占寰州,奉命与潘美掩护四州民众南撤。力主避敌锋锐,分兵诱其向东,设伏阻扼契丹军南下,保障民众转移。潘美、王侁不纳其策,强令趋朔州迎战契丹军。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约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接应。遂挥军奋进,陷入重围,苦战终日,无援绝食而死。


人物评价

宋太宗赵光义:“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

欧阳修:“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苏颂:“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

《宋史》:“昔许子卒于师,葬之加等。《春秋》书之,所以褒臣节而儆官守也。业、罕儒、光实咸当捍城之寄,临戎力战,殁于敌境。虽罕儒恃勇不戒,光实甘贼迁之言,失在轻敌,然其忘躯徇节,诚可嘉也。业本太原骁将,感太宗宠遇,思有以报。常胜之家,千虑一失。然其素得士心。部卒不忍离去,从之以殁,则忠义之风概可见矣。嗣与延昭并克绍勋伐。延昭久居边阃,总戎训士,威名方略,闻于敌人,于嗣为优。晖于危时则有陷阵之功,平日则献息戎之谏。超频战以清淮海,其忠诚勇果,率有可尚者焉。”

《杨家将演义》:“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 李陵碑下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王夫之:“杨业,太原之降将也,父子握兵,死士为用,威震于契丹;谤书迭至,且任以边圉而亡猜。”

蔡东藩:“杨业骁将也,久历行阵,匪惟勇号无敌,即料事度势,亦有先见之明,美乃不信其言,反误信一忮刻之王侁,卒至孤军应敌,力竭身亡。”

0.0830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