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
藏山祠于1986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藏山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寝宫题记。
院内存有宋宣和六年 (1124年)铁钟1口,金、元、明碑各一通,清碑72通,明嘉靖铁焚炉3个。
相关典故
距太原120公里的盂县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状得名。藏山得名于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的“赵氏孤儿”,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绝。相传为春秋时期晋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赵武之处。因赵武谥号赵文子,亦称“文子祠”。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神泉里藏山神庙记》碑载推断,最晚为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全祠30多处亭台楼阁,依地势而建,鳞次栉比,别具风韵。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
藏山祠古建筑群大体分两组:以“文子祠”为中心的主体建筑为一组,以先祖庙、三代庙、八义庙、启忠祠等附属建筑为一组。以“文子祠”为中心的主体建筑嵌于幽深清净、跌岩回环的山谷之中。亭台楼阁皆依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院落之外,区别鲜明,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山门系上下二层结构,下呈石洞状,上为木筑楼,总高约6.5米,进深为3.09,通面宽5.46米,进深为3.09米,通面宽5.46米。山门南侧立有巨大石壁,称“龙壁”,长宽均为2.5米,上镌两条蛟龙,吞云吐雾,刻工精湛。
牌楼位于庙首,檐牙高琢,琉璃瓦棱,身高约9米,宽3.5米,系木结构。上题“藏孤胜境”四个金字,煞是雄伟。
钟鼓楼牌楼向内分列钟、鼓两楼,长5.69米,宽5.12米,高7.24米。
戏台与钟鼓楼相邻,体宽9.46米,进深7.65米。
正殿位居祠之中央,是祀俸赵文子之处,此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通体面宽13.45米,进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头施以肥硕雄健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飞檐;屋顶梁架折平缓,卯榫严实; 刹雕饰“八洞神仙”;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正殿中的文子塑像及两旁文臣武将,身高达2.3~2.8米以上比例适度,姿态自如。大殿左右两侧有彩绘壁画42幅,详细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壁画笔力流畅,山水人物,惟妙惟肖,色彩如新。
寝宫位于正殿后掌西侧,亦称“后殿”。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筑。其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保存完整。此建筑系悬山六檩结构,横跨3间,面宽10米,进深7.16米.外形斜拱重叠,举折平缓,上架铁铸梁槽,两端矗立雄伟高大的琉璃鸱尾,飞檐高琢,五六兽,精致美观.内施垂木和斜材,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 ,并画栋雕梁,使整个殿堂绚丽多姿,引人入胜。
梳洗楼位于北山腰,为两层木结构,上层面宽17.2米,进深4.61米,下层面宽17.66米,进深8.17米,系双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室内无柱,所有部件皆系要制卯榫拼合而成,整座楼亭,精美秀丽,鬼斧神工,凭栏秘鸟瞰,藏山全貌尽收眼底。
此外,还有祭祀为救赵氏孤儿而丧生的程婴之子的假孤殿,祭祀赵氏先祖的先祖庙,祭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的报恩殿、二灵殿、三代庙、八义庙、奶奶庙、启忠祠、应忠祠、表孤祠,以及八角亭、六角亭、落架亭、僧院等诸多建筑。皆依地势而筑,因各朝均有增扩建,故整个祠院的建筑鳞次栉比,相得益彰,别具风韵,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光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赵光义五世孙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三派昭穆
太祖派:原十四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宜由顺。续十四字:浦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最永循。
太宗派:原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续十四字:原本憨兼思尚实式景均中庆以充。
魏王派:原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公。续十四字:先贤迁辅文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