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王氏家庙,供奉的是清代官拜水师提督的太子太保王得禄,以及他的夫人和王家先世的灵座。王得禄出生于太保市,是当时官位最高的台湾人,屡建奇功,也是太保人心中的骄傲。现在的王氏家庙位置是从前的提督府,于1963年由王将军的后裔耗资八十万元,改建为王氏家庙。 王氏家庙的构造壮丽可观,里面保存了王得禄在世时的衣甲、佩刀、佩剑、日常用具、祖先牌位以及旧行馆的少数石雕,如十二生肖、庭园内的石桌、门外的旗杆座等。由于王得禄在世时共娶了十房妻妾,其后代散居在各地,家族庞大,文物搜集有困难,因此在家庙内反而无法 展出太多东西,大部份相关的遗物和文献都只能用照片或影印方式来呈现,包括他当年的战功纪录、清代臣民奏章、皇室圣旨等。庙内并且悬有王氏夫妇与其兄嫂的肖像,且保存着道光至咸丰年间的若干古联。家庙外还有精巧的庭园和闽式的橘红色院落。王氏家庙现在由其后代每两年一次的轮流负责管理,并且每年都会在清明、春节及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王得禄圣诞时举行祭典。

  创建者

    王氏家庙的创建者王希文(1492~1565)原名世宁,字景纯,号石屏,弱冠之年就入儒学为生员。嘉靖初年,王希文曾以《苏民十二策》上书,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并因此闻名天下。

  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王希文才回到家乡。归莞之后,王希文倡导修建了道家山雁塔,保存东莞古迹。

  结构厅堂内采洋式建筑风格,并在庙埕内摆放当年馆舍内的一对石狮,及部份砖石,石柱珠、石旗杆等古物,厅堂内除了供奉王得禄将军夫妇及其先世灵座之外,还有展示一些道光至咸丰年间的古联,以及王得禄当年的照片、文献资料,供后人参观、纪念。

  王氏家庙的建筑风格比较古老,青砖围墙、木头大柱,站在住院部的大楼上往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三进两天井的祠堂。祠堂的青砖颜色渐退,呈现出泛白的青色,墙面也有多处脱落,为了防止白蚁的侵蚀,围墙上还涂抹了大量的白色胶状物。

  清顺8年(1651年)清廷下令,有愿出关开垦荒地者,准其分地居住。就在这一年,世居河北乐亭县北葫芦河村的村民王启正,率领三个儿子迁居辽东中后所(今绥中镇),在龙王山定居。这里既有虎踞龙盘,山清水秀的好地势,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王氏家族就选择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世代耕读,繁衍下来。王氏墓园是王氏六代宗亲的长眠地。

  王氏墓园原本是一处普通墓地,由于王启正之孙王廷赞在乾隆末年曾任甘肃布政使,得到朝廷诰赠三代为荣禄大夫的殊荣,而其玄孙王治模在嘉庆间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及大理、沂州知府,也得到朝廷的嘉奖,于是墓地几经扩建,增设石碑及其他石雕等,才有了今天所见到的规模。

   

  

  

0.0865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