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后裔二十八个常见姓氏:
姜、吕为姜太公后裔主要姓氏,
为大多数人熟知,本文不做详细解释。
1.尚
一部分尚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姜尚,
以祖先的名字“尚”为姓。《元和姓纂》记载:“尚氏,
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
因氏焉,京兆、清河、上党。”《万姓统谱》记载:“周太师
尚父之后。”《通志•氏族略》记载:“尚氏,
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
原姜齐公族有一支以其祖先姜太公姜尚的名字为氏,称尚姓。
2.望
望姓的祖先为姜太公,以祖先之号“太公望”
的“望”为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引《风俗通》云:“齐太公望之后。”《望氏族谱》
记载:“望氏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姜姓。
齐太公望之后裔。”据《史记》记载,
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在谓水之阳遇到了姜太公。
两人纵论天下形势,畅谈治国安邦之策后,
姬昌对姜太公的文韬武略十分敬佩,决定请他出山,
辅佐自己灭商兴周。
他对姜太公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您姜太公
就是我爷爷所期盼的那个能帮助周兴盛的圣人),
称姜太公为“太公望”,拜其为军师,后来果然夺得了天下。
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被封到齐国,
姜姓齐国建立。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姜齐后,
一部分姜齐公族以祖先之号“太公望”的“望”为姓。
3.齐
一部分齐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
以祖先所建立的国家--齐国的国名“齐”为姓。《元和姓纂》
记载:“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
受封于营丘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族略》上
说:“ 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
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姜姓齐国建立。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姜齐后,
一部分姜齐公族以祖先所建立的国家——齐国的国名“齐”为姓。
4.丁
大部分丁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吕伋),
以其祖先谥号“丁”为姓。《通志•氏族略》
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
支孙以丁为氏。”姜太公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吕伋),
曾跟随父亲参加牧野之战,为兴周灭商立下大功;
虽然他承袭了姜太公的君位,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
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
周成王时被任命为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
后来,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
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他又受周公旦的派遣领兵东征,
平定了这场叛乱。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4年),
他还协助周公灭掉了唐国。再后来,周成王去世,
他又代表父亲,与召公、毕公一起,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
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
后又与仲桓、南宫毛等世卿大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康王六年(公元前1014年),姜太公去世,
他又按照周初惯例,继太公为周王室太师,
参赞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姜伋(吕伋)年老去世时,
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
此后姜伋(吕伋)的子孙,便以“丁”为姓。
5.崔
大部分崔姓人的祖先是齐丁公姜伋(吕伋)的嫡子季子,
以其祖先封邑——“崔”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所载:“崔氏出自姜姓。
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
意思是说西周时,齐丁公姜伋(吕伋)的嫡子季子,
把应该由他继承的君位让给了有才能的兄弟叔乙。
叔乙继位后,把崔邑封给季子作为食邑。
崔邑,在今济南章丘市黄河乡西南5公里土城村。
季子的子孙此后定居崔邑,并以封邑名为姓,称为崔氏。
6.聂
一部分聂姓人的祖先是齐丁公姜伋(吕伋)的子孙,
以祖先封邑——“聂”为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
齐丁公姜伋(吕伋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
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7.丘(邱)
丘(邱)姓的祖先是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
以其祖先所镇守的营丘城的名字“丘”为姓。《通志•氏族略》
记载:“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
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
其地在今齐州临淄。”《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
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姜太公封齐建国后,
他让三儿子丘穆公镇守都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
丘穆公去世后,其族人遂以丘为氏。
清朝雍正三年,为避孔丘名讳,
雍正皇帝下令在丘旁加“阝”为“邱”,以此改为“邱”姓。
丘、邱姓人均是丘穆公子孙。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
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
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
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
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8.厉
一部分厉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厉公姜无忌,
以其祖先谥号“厉”为姓。据《风俗通》记载:“厉氏,齐厉公之后。
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齐厉公,
名叫姜无忌,昏愦暴虐,齐人非常痛恨他,
联络了齐胡公姜静之子杀死了齐厉公。在混战中,
胡公之子皆战死,齐人拥立厉公之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
齐文公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齐厉公死后,
他的直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9.高
大部分高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文公姜赤的二儿子公子姜高。
公子高的孙子高傒以祖先的名字“高”或封邑名“高”为姓。
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
高邑(今山东禹城县,或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
其孙名傒,以祖父封邑为氏,称为高傒,其后遂为高氏。”
高傒是渤海高氏的始祖,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
齐襄公失德无道,大臣连称、管至父杀齐襄公,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
高傒设计杀了无知、连、管三人,立公子小白为君,称齐桓公。
齐桓公把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西南)赐予高傒。
高傒生庄子虎,庄子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宣生固。
高固在齐惠公、齐顷公时为齐国的上卿,
曾在齐国与晋国的鞍之战(前589年)中立功。固生厚。
高厚为齐灵公时大臣,曾辅佐过太子光(后来的齐庄公)、太子牙。
高厚任太子傅时,曾和国氏一道将崔杼驱逐到卫国,
不久,崔杼趁灵公病危时,迎立太子光即位,
为报私人恩怨,崔杼杀了高厚。厚生丽,丽生止。
高止,字子容,喜欢生事、居功自傲、独断专权,
齐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北燕。
高止之子高竖,占据他的封地卢(今山东济南长清西南)发生兵变,
后在齐军围攻下被迫将封地卢交还公室,逃亡晋国。
在高固的后代失宠的同时,
高傒的另一支后裔高偃则接着又兴旺发达起来。
高偃之子高张(高昭子)多次奉齐景公命出使他国,
与各国诸侯共修成周王城,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
前490年,景公死,高昭子和国惠子立太子荼为国君,
即晏孺子(前490——前489年在位)。
前489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入王宫,
高昭子为了救护国君被田乞杀害。
高昭子之子高无邳,于齐简公元年(前485年)与国书一共讨伐鲁国。
当鲁国会同吴国一同进攻齐国时,
高无邳率领军队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今莱芜东)展开大战,齐军被打败。前472年高无邳又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
在姜齐末年,高无邳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无邳在失宠后,逃奔到北燕(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
还有一部分高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
齐惠公姜元的儿子公子姜祁(字子高)。
子高生公孙虿(chài),字子尾,子尾生高彊,
高彊以祖父的字“高”为氏,遂为高氏。
此高氏与高傒的高氏是姜姓齐国中不同的两个高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之子公子祁,
字子高,其后亦称高氏。”
10.卢
大部分卢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文公姜赤的重孙高傒,
以祖先的封邑“卢”为姓。《姓纂》和《通志氏族略》
记载:“卢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
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
春秋时齐国上卿高傒的封邑在卢邑,其后裔族人遂以卢为姓。
古卢城遗址在济南长清区西南十公里处,
归德镇国庄一带,俗称“卢城洼”。
除这支卢氏外,还有齐桓公后裔卢蒲氏、葛卢氏改姓的卢氏。
11.柴
柴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高傒的十世孙高柴。
高柴的孙子柴举,以祖父的名字“柴”为姓,
世代相传。《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
高孙傒以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
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
齐卿高敬仲傒,裔孙柴,字子羔,为孔子弟子,,后世以柴为氏。”
高柴,字子羔,春秋末年齐国人,
姜太公的后裔、齐国世卿高傒的十世孙,早年跟随孔子学习,
是孔子弟子72贤之一,后长期在鲁国、卫国做官,
传说最后活了128岁,死于卫国。
高柴的孙子柴举以祖父名为氏,遂为柴氏。
12.年
年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庄公姜购的儿子、
齐僖公姜禄父的弟弟姜年(字夷仲)。
以其祖先的名“年”为姓。《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年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族大夫姜年(字夷仲),
他的后裔以其祖先的名“年”为姓,遂为年氏。
13.桓
一部分桓姓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桓公姜小白,
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通志•氏族略》记载,
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后汉书•桓荣传》
注引《东观汉纪》云:“桓氏,齐桓公后也。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
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
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
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齐桓公姜小白的后裔,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
14.庆
庆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桓公姜小白的重孙庆封,
以父亲公孙庆克的字“庆克”之“庆”为姓。《元和姓纂》
云:“庆氏,桓公之子无亏之后,
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
亦云:“庆氏,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庆克,以王父字为氏。”
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大儿子公子姜无亏(武孟)的儿子,
和齐灵公姜环之母声孟子私通。公元前574年,
他穿着女人衣服和声孟子一起坐辇进宫,被鲍牵发现,
报告了国武子国佐。国佐把庆克召来,训斥了他一顿。
庆克很羞愧,躲在家里很久不出门。
声孟子找他,他就诬陷国佐,声孟子十分愤怒。
齐灵公、国佐外出伐郑时,高无咎和鲍牵留守临淄。
齐灵公回都时,高无咎和鲍牵为防止奸细混进城内,
关闭城门,盘查过往行人。声孟子向齐灵公谮害高无咎和鲍牵,
说他们打算不接纳齐灵公返国,而立公子角为齐君,
并说国佐也参也此事。齐灵公听信母亲的谗言,处鲍牵以刖刑,
并逐高无咎。高弱在卢地反叛。齐灵公派崔杼、庆克率兵讨卢。
国佐杀了庆克,占领了谷邑反叛。不久,
国佐、高弱都和齐侯结盟而还。
次年正月二十九日,齐灵公派士华免用戈把国佐杀死在内宫的前堂。
庆克的儿子庆封以父亲的名字命氏,就是庆氏。
齐灵公时,庆封是齐国大夫。齐灵公起初立儿子光为太子,
后来因为宠爱戎姬,就废掉太子光,改立戎姬所生的儿子子牙。
齐灵公死后,庆封伙同另一个大夫崔杼杀死了子牙,
拥立原太子光继位为齐庄公。齐庄公重用二人,
封庆封、崔杼为上卿,共同执掌国政。
后来崔杼因齐庄公与自己的妻子棠姜通奸,一怒之下杀死了齐庄公,
又和庆封一起拥立庄公的弟弟姜杵臼为齐景公,
齐景公封两人为左右相国。不久崔杼的家族发生了内乱,
庆封趁机以弑君之罪杀掉崔杼,并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揽朝政。
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处理,
自己只管玩乐,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
齐国的大族田、鲍、栾、陈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
发动政变,攻杀庆氏宗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逃到了吴国。
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
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赶来相聚,
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伐吴,杀死了庆封。
15.贺
一部分贺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桓公姜小白的重孙庆封。
东汉时人庆纯本姓“庆”,因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
改为同义的“贺”姓。《通志•氏族略》说:“贺氏,即庆氏也,
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姓氏考略》
记载:“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
望出会稽、河南。”庆克的儿子庆封逃到吴国后,吴王收留了他,
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
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庆氏在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
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改为贺氏。
16.谷
一部分谷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
齐惠公姜元的孙子公孙虿(chài)。
公孙虿(chài),字子尾,他的某个孙子封到夹谷,
后代便以祖先封邑名“夹谷”为姓,
后简化为“谷”姓。《百家姓考略》
记载:“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
夹谷,在今山东莱芜夹谷峪或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夹谷台。
17.栾
一部分栾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
齐惠公姜元的重孙栾施(公孙灶之子),
以祖父姜坚的字“子栾”之“栾”为姓,
后世遂为栾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又齐有栾氏,姜姓,
齐惠公之后,惠公子坚,字子栾,是以字为氏者。望出西河魏郡。”
18.查(楂)
查(楂)(zha)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顷公姜无野的某个儿子,
以其祖先封邑——“楂”为姓。《姓苑》记载,
春秋时齐顷公之子食采于楂邑,称楂氏。
古代查、楂相通,后来楂氏去木为查氏。
齐顷公姜无野,齐惠公姜元之子。
公元前589年,齐、晋鞌(今山东济南)之战,
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
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才得以逃走。
后来齐顷公变得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
颇得民心,使齐国国力大增,史称顷公中兴。
19.左
一部分左姓的祖先为姜太公后裔,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
起源山东,出自姜姓。据《广韵》和《元和姓纂》记载,
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
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20.骆
一部分骆姓的祖先为姜太公后裔、齐国公子姜骆,
姜骆的子孙以其祖先的字“骆”为氏。《元和姓纂》
记载:“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
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内黄、会稽。”《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姜姓。
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后以字氏。”
21.连
一部分连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国公族大夫连称,
他的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形成连姓。
连称是齐襄公时期的大夫,
曾和大将管至父戍守葵丘(今临淄区高阳故城)。
临行前,齐襄公答应来年瓜熟时换人代守。
可到了明年,齐襄公食言不换,连、管怨恨颇深,
遂暗中联络朝中失势的襄公庶弟无知和宫中失宠的连妃,
结为一体,乘齐襄公外出狩猎之时秘密班师,
包围了襄公住宿的离宫,杀死侍卫,搜寻出藏身于户后的襄公,
将其斩首。事后长驱国都,立无知为君,连、管分别升拄正卿和亚卿。
后来,连、管被高傒除掉。
22.国
一部分国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国公族、上卿国氏。
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
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
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
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春秋时有齐卿国佑及其后代国归父、国胜、
国佐、国弱、国夏、国书、国观、国武子、国景子、国伯高父。
23.浦
浦姓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先的封邑或
居住地“浦”为姓。《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有浦氏,
见卢若虚刻石记。”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
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晋国的,做了晋国大夫。
因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为姓氏,称为浦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秦汉之际,有一支姜太公的子孙,
自山东的老家逐渐向南方播迁,后来渡过了长江,
在富饶的江、浙地区定居下来,
而定居于浙江省内浦江沿岸的人,以浦江的“浦”字为氏。
24.章
一部分章姓的祖先是姜太公支孙姜虎,
他的后人以其祖先封国名“鄣”为姓,后去掉邑旁,
成为“章”氏。《古今姓氏辩证》记载:“系出姜氏,
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
子孙去邑为章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章氏即鄣国之后也。
姜姓,齐太公子孙封于鄣,为杞附庸之国,
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
西周初,姜太公封齐建国后,将其支庶子孙姜虎封于鄣。
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桓公姜小白灭掉,
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
鄣,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或章丘、诸城)。
25.柯
一部分柯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
据《路史》载,周朝齐国姜太公后有柯氏。
26.井
一部分井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虞大夫井伯,
以其祖先的封邑“井”为姓。《尚友录》、《姓源》
记载:“虞大夫井伯,姜子牙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南阳。”
姜太公的后裔有奔于虞国者,官至大夫,
食采于井邑(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称为井伯。
其子孙以邑为氏,遂有“井“氏。
27.畅
畅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春秋时期齐国某公族之后。
据《风俗通义》、《陈留风俗传》所载,
畅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为公族之后。
28.晏
一部分晏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春秋时期齐国某公族大夫。
因为他被封于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
所以他的后代以晏作为姓氏。《元和姓纂》记载:“晏弱,
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