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牛姓约有5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时期的弟—百六十位之后。河南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和江苏,五省牛姓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80% ,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等省,逐渐形成以河南为中心的豫、翼、晋、甘牛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牛姓人口激増,大约有近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 ,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约占牛姓总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等省。全国仍旧持续以河南为中心的晋、豫、冀、陕牛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牛姓的人口已达到200余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万激增到170万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増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甘肃、湖北,这四省的牛姓又占27%。河南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7%,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以豫、冀、晋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区。
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陕宁、冀鲁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院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肃南部和东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 ,居住了大约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山东东部、辽吉、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部、 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庆中部、云南东部、黔桂西端、湘赣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苏中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6% ,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牛姓人群。
牛弘(545年—610年),本姓裛,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袭封临泾公。少好学,博览群书。
北周时,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
开皇三年(583年),拜礼部尚书,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礼》百卷,从此儒家文化复兴。后牛弘又任吏部尚书,掌选举用人,倡先德行而后人才,众咸服之,史称大雅君子。牛弘生活俭朴,事奉皇帝尽礼,对待下属以仁厚,不善言谈而恪尽职守。政务繁杂,仍书不释手。大业六年(610年),死于江都。有文集传世。
灵台县荆山森林公园有三贤祠,其中供奉三位贤人就有牛弘。
人物生平
仕官北周
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相士见了他,对他父亲说:“这个小孩日后当会富贵,好好养他。”他长大后,长满胡须,容貌魁伟,生性宽容,好学博闻。
在北周时,开始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不久转任纳言上士,专管文牍,很有美名。迁为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后来袭封临泾公。
宣政元年(578年),转任内史下大夫,升任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
主修礼乐
隋朝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牛弘因文献典籍散失,上表朝廷,请求开民间献书之路。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赏缣一匹,一、二年间,文献稍稍齐备。牛弘晋爵为奇章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开皇三年(583年),授礼部尚书,奉命修撰《五礼》,写成百卷,通行于当代。牛弘请求按古代规矩修建明堂。隋文帝因国家刚刚草创,无暇制作,最后没接受他的建议。
开皇六年(586年),牛弘任太常卿。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下诏改定雅乐,又作乐府歌词,撰定圆丘五帝凯乐,并议音乐之事。牛弘提出建议,请求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十三月以太簇为宫,隋文帝说:“不必作旋相为宫。暂且作黄钟一均。”牛弘又呈上建议,请求正定新乐。隋文帝认为他的建议很好,下诏牛弘,让他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人一起,正定新乐,这事记载在《音律志》里头。这以后议论修建明堂事,皇上诏令牛弘一条一条地呈上历史故事,议论明堂兴废的得失。隋文帝非常敬重他。
众人钦佩
当时杨素凭着才气和富贵看不起人,轻侮大臣,只有看见牛弘,没有哪回不肃然起敬的。杨素将要进攻突厥,到太常与牛弘话别。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下了。杨素对牛弘说:“大将出征,所以来话别,为什么相送如此近呢?”牛弘拱拱手,就退回去了。杨素笑笑说:“奇章公可说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不久隋文帝授牛弘大将军、吏部尚书。
当时隋文帝又令牛弘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法中杀人刑法的轻重。牛弘所提出的见解,众人都很佩服。
仁寿二年(602年),独孤皇后去世,自三公以下的大臣都不能决定安葬皇后的仪礼。
杨素对牛弘说:“您是老学者,时人都很仰慕,今天的事,就要请您决定了。”牛弘一点都不推让,一会儿,仪礼都安排好了,而且都有根有据。
杨素感叹道:“士族的礼乐制度都在牛公这里了,这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牛弘因为三年的守丧期,大祥、小祥祭礼的举行在时间和规格上都有所缩减,服丧十一个月便举行小祥之祭,无前例可循,把这告诉高祖,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确定服丧之礼,是从牛弘开始的。
牛弘在吏部,选举人才时,先看德行,后看文才,务在审慎。虽然选人稍缓,但他所进用的人,大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善鉴赏,很机敏,清廉、谨慎无与伦比,但他爽俊有余,形迹似嫌轻薄,当时执政多因此而怀疑他。只有牛弘深知其真才,推心委任。隋代的选举到这时才最公允。当时人们更加佩服牛弘见识的远大。
杨广亲重
杨广为东宫太子时,几次给牛弘赠送诗书,牛弘也有诗书回答。到杨广继位后,曾赐牛弘诗道:“晋家山吏部,魏世卢尚书。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学行敦时俗,道素乃冲虚。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一起被赐诗的,至于文词的赞扬,没有赐牛弘的诗这么美的。
大业二年(606年),升任上大将军。
大业三年(607年),改任右光禄大夫。随同杨广拜谒恒岳,坛场王圭币、土单..牲牢,都由牛弘决定。后下太行山,杨广曾把牛弘引到内帐里,赐他与萧皇后一起同桌饮食。他所受到的礼遇亲重就到了如此地步。
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了非常的待遇,承受大恩。你们这些子孙,应以诚实、敬职自立,以报答朝廷的大恩。”
大业六年(610年),随同隋炀帝巡幸江都,这年十一月,在江都郡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杨广伤悼痛惜不已,赠予甚多。归葬安定,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号叫“宪”。
个人贡献
牛弘是开创藏书史研究第一人,对隋代以前书籍亡佚进行了历史研究和总结,提出了著名的藏书“五厄论”,对后世的藏书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又着手整理皇室藏书,平陈以后,经籍渐备,然而检其所藏,多纸墨不精,书写亦拙劣,于是总集编次,存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如京兆韦霈、南洋杜頵等人,于秘书省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三本,藏于宫中,其余存放秘书内三阁,凡3万余卷。与学者王劭等编撰有《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开皇八年四部目录》、《开皇二十年四部目录》,对隋一代图书整理事业有贡献。擅长文学,通律令,授命主撰《大业律》18篇500条。
历史评价
《隋书》: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绸缪省闼,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虽开物成务,非其所长,然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子实不才,崇基不构,干纪犯义,以坠家风,惜哉!
叶适:牛弘浅而不俗,柔而不弱,治世之中品耳。若言“书五厄”,则前葢未有能为此论也。然史谓大业之世,委遇弥隆,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其死在大业三年,使其少复延永,未知与苏威出处如何?士固有幸不幸,未可随事为定论也。
徐钧:射牛可怒理都然,三问何如一忍贤。底事妇言坚不听,为忧伤我弟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