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1905年—1936年),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共生六女三男,一曼排行为七。1913年8岁,赵一曼入“私塾”学习,成绩良好。1918年13岁,父亲逝去,由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管家。
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共首届四川省委委员)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2月28日考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宜宾第二中学)。读书时,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同年,宜宾特别支部成立时,她即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学习共产主义
1926年5月,“五卅”运动一周年时,正是抵制洋货的高潮。赵一曼按照中共的指示组织党团员在学生中宣传,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学生们遭到了武装镇压,由此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冬奉命回国,赵一曼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8年4月,赵一曼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11月,赵一曼回到上海。12月,被派到宜昌工作。在宜昌产下一子。取名“宁儿”。
1930年,赵一曼带孩子回到上海,抱孩子寄养在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
领导抗日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
1932年赵一曼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
1933年,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
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而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被捕牺牲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此时,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当赵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她。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人物评价
聂荣臻评价赵一曼:“赵一曼同志早在二十年代就参加了我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干革命斗争,并为民族解放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中华女儿的英雄气慨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拔开拓前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不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
董必武为赵一曼赋诗:“革命潮声杂鼓鼙,宜宾儿女动深闺。焉能照旧营生活?奋起从军弁易笄。北伐旗开胜未终,叛徒决策反工农。招来日寇山东阻,民族危机迫再逢。 北去南来党命御,不因负病卸仔肩。工农解放须参与,抗日矛头应在先。抗倭未胜竟成俘,不屈严刑骂寇仇。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
陈毅评价赵一曼道:“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赵一曼被哈尔滨人民尊称为“白山黑水”民族魂,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则称其为“万民永忆女先锋。”
赵世炎(1901年—1927年),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重庆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念中学时曾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是当时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
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孩童时代
赵世炎,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1901年4月13日出生在四川酉阳县龙潭镇。
4岁入私塾,师从日本宏文师范学校毕业的陈德元和川大高材生李玉昆老师(陈德元后来做过酉阳县令,李玉昆做过黔江县令),
11岁进龙潭高级小学。1914年赵世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龙潭镇高级小学。
革命岁月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受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影响,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人。赵世炎参与主编《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进步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赵世炎在《少年》半月刊上连续发表《说少年》等论文,分析当时一般青年的思想状态,揭露封建家庭、旧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思想束缚和毒害。在他主办的《工读》半月刊上撰文,与朋友们共同讨论中国的前途,公开评论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主张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会制度。
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学会,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被师大附中学生推选为学生会干事长;组织和领导师大附中的同学走出校门,同各大、中学校的师生一起参加爱国运动。
1920年5月,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委会书记,随后又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
1923年,赵世炎和陈延年、王若飞等带领一批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应李大钊要求,赵世炎回国工作。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各省的斗争。
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赵世炎领导和组织游行、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后组织和发动天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天津海员大罢工和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使北方地区的声援活动和群众斗争连成一片,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
1926年3月,赵世炎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号召社会各界群众发扬五卅精神,联合起来,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帝国主义的屠杀和进攻。
1926年5月,赵世炎代表北方的工会前去广州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他和邓中夏、刘少奇、李立三等一起领导了大会。大会刚闭幕,蒋介石在国民党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反共的“整理党务案”,广州城内一时满城风雨,街头巷尾纷纷传出“如不杀尽共产党,财产田宅不能保,商人产业银行一切存款都要没收”的谣言。针对这一形势,赵世炎写了题为《最近国民党中央全体会议之意义》的广州通讯,刊登在6月9日的《向导》周报上。赵世炎的文章针对蒋介石的反动阴谋,发出了尖锐的警告:“反革命要杀共产党,革命者必须认清形势。”文章描述了广州的反共气氛后,愤然问道:“难道应有共产谣言,我们中央便应当专事抑制共派以自洗刷吗?”赵世炎已经看到右倾错误开始危害革命,文章痛心地说:“帝国主义者见着我们这种情形,真正高兴,我们算是中了他们的奸计了。”文章最后写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还要看以后‘与反动派战斗’一语之实行如何而定。”这是一篇珍贵的文献,在当时也是一篇具有指导革命运动意义的文章。
1927年3月21日,在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和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和周恩来一起指挥和带领着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勇敢地冲锋陷阵,向着直鲁联军发起冲击。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战,打败军阀部队,占领上海(外国控制的租界除外)。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为北伐军在江浙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5月,赵世炎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代理书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回到上海后继续坚持领导革命斗争。他主编的刊物《政治生活》,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时弊的文章,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了提升。
被捕牺牲
1927年7月2日晚,国民党警探根据叛变的省委秘书长的供词,赵世炎在自己的住所被捕。
7月19日,牢房里早饭刚开过,敌人叫出施英。赵世炎知道,最后斗争的时候到了,他理了理穿在身上的一件半新旧西装,系好领带,扣好纽扣,从容得好象是去赴宴,走到牢门口,回过头来,扫视难友,点头告别。一出牢房,他就高呼:“共产主义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刽子手们看到赵世炎在死亡的路上还是如此镇定,如此神采奕奕,又听到赵世炎英勇的口号声,不禁为之颤栗,狂叫“砍,拿刀砍”。一代英豪,党的好儿子赵世炎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赵世炎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枫林桥畔被砍头杀害,时年26岁。
成就贡献
赵世炎主编党的内部刊物《政治生活》,撰写了7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时弊的文章,对提高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辑的《少年》和《赤光》在加强党、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
人物评价
1923年,李大钊赞扬赵世炎说:“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1924年,《救国时报》曾称颂道:“赵先生为有名的北方评论政治主编,其言论风采为一般革命青年所景仰,赵世炎之名遂洋溢于全国。”
1927年赵世炎牺牲后,聂荣臻称赞赵世炎:“对党、对事业无限忠诚,工作中深入群众,生活上艰苦朴素,对敌斗争奋不顾身,对同志坚持原则而又热情可亲,世炎同志是一个高尚的共产主义者。”邓颖超称赞赵世炎:“他那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他那认真负责细致不苟的工作作风,他那既严肃又和蔼可亲的平易近人的态度,他那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牺牲的气概,表现了共产党员高尚的品质。”
2001年4月13日,中央隆重纪念我们党早期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精神与革命风范,具有重要的意义,赵世炎同志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他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赵世炎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