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4.jpg

山西“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曾在山西省会太原和北京市等地居住,太原市旧居目前仍存,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赵树理旧居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南华门15号,是著名作家赵树理晚年在太原的旧居。整体建筑为晚清结构。旧居为四合院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08平方米。现存院门、南房、东房、垂花门。赵树理居东房,面阔三间,陈设书桌、衣柜、床等赵树理生活用品,以及小说原稿、照片等珍贵文物。建筑皆为硬山顶。


赵树理简介

现、当代作家。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沁水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家贫,少时即参加农业劳动。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1923年小学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29年被山西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次年获释。在此前后,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1936年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翌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1939年起编辑《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致死。

0.png

赵用贤宅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坐北朝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与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齐名,为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赵用贤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赵用贤宅原址,东起西泾岸,西抵金李庵桥北堍。原分轴线三组,今存主轴线一组,有3进房屋,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第一进,门屋三间,原悬“探花第”匾额,该匾今废。门屋以山柱分心,分隔前后,后部增置檐廊,檐下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梁、柱、檩交接点全用大斗架替木,额枋上绘有彩画。第二进大厅曾名“保闲堂”,匾额早废。面阔3间10.4米,进深10檩10.73米,梁上雕刻云鹤、荷叶等精美图案,梁坊、斗拱上俱施彩绘。大厅东侧藏书馆,名“脉望馆”,为3间小书房。厅前后置船篷轩,前部添檐廊一步,前檐较低,仅高2.7米;明间前,增有抹角廊柱二,下置木櫍础,前轩上部作草架,用复水椽遮盖成天花。厅内梁架皆作月梁状,并施有木雕,如镌有团鹤纹饰的三伏云,荷叶形的墩木,透雕的花机等装饰;梁枋斗拱均施彩绘,结合沥粉雕塑。山墙内壁下部,有砖刻卷草纹须弥座。其余装修已废。第三进,入垂花门楼为内院。后堂三间,左右附套间各一,系穿斗造,进深七架9.21米;柱头科为天花遮蔽,无法得见,每柱施覆盆木櫍东西两厢,各三间,用料纤细而不显简陋,尤以圆木稍加砍制,作成月梁,更见质朴自然。当是明代木构建筑之例证。

赵宅现存建筑为轴线房屋一组,总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门屋3间,前檐斗拱出挑,阑额施有彩绘;大厅四椽栿及平梁皆作月梁,三幅云、荷叶磴、梁垫、翼形拱等浮雕装饰,图案多变,线条饱满。后堂用木,明间有柱,梁架施彩绘。东厢房的三开间书厅即为著名的赵氏藏书室——脉望馆;馆内置落地长窗,前设天井,小而精巧,院中有明代湖石。

在主轴线的东侧,靠大厅,有书厅三间,为脉望馆。原明代建筑早废,后于清代中叶重建,面阔三间,通面阔7.2米,通进深6.95米、檐柱高3.75米,抬梁式结构,明间为2.9米,两次间各2.15米。内金柱之间距为3.4米,作卷棚形,靠南前加一步架廊1.2米,靠北施船篷轩,用月梁形,进深2.35米。因知此屋为前后露明者,宽敞明亮。今靠南格扇俱全,惟“脉望馆”匾额于1966年后被毁,庭中原有湖石山子一座,及小池一弘,今已湮废。


历史背景

据史志记载,赵用贤乃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其子琦美,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书,为隆庆、万历间著名藏书家,书房曰“脉望馆”,取意《仙经》:“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

赵用贤父承谦字德光,号益斋,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广东布政使左参议。用贤字汝师,号定宇,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时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启时追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毅。夙富藏书,有《赵定宇书目》。长子琦美,原名开美,字仲朗,号玄度,别署清常道人。以父荫,官刑部贵州司郎中。天性颖发,博闻强记,损衣削食,网罗载籍,藏书宏富,闻名全国。得善本,往往用贤作序。而琦美刻之。钱谦益表其墓,谓:“梯航访求朱黄雠校,移日分夜,穷老尽气,好之之笃挚与读之之专勤,近古所未有也。有《脉望馆书目》。用贤之孙士春,字景之,号东田,崇祯十年(1637)探花,官左春坊左中允。

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宅内大木构架、梁枋彩画、雕花柱础、雕花踢脚砖和丁字斗拱等均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用贤宅修缮保护工程在历时近一年的建设后已接近尾声,预计将于今年8月全面竣工。赵用贤宅位于常熟市古城区西泾岸片区的南赵弄10号,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赵用贤和儿子赵琦美都喜欢藏书,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宅中的书斋脉望馆与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齐名,为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

据文物专家介绍,建于明代嘉靖时期的赵用贤宅是一座建筑形制规范的官僚邸宅,也是我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院落。1995年,赵用贤宅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去年,为配合老城区保护改造,宅内居民全部迁出,由市文物管理部门对该宅子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并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的赵用贤宅将作为古琴艺术馆对社会公众开放。

赵用贤宅彩绘是江苏明代无地仗层彩绘的重要遗物。为对其进行保护,采用XRD、FT-IR、EDS及视频显微镜等检测分析彩绘成分和结构层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旧木材内油溶性成分极易因溶剂作用带出,部分彩绘上人为涂饰石灰、涂料的去除等技术难点。同时采用接近原胶粘剂性能的复合天然材料(脱色明胶和壳聚糖复配物)加固彩绘,并以溶剂型有机硅材料封护保护。结果表明,保护处理后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加固材料的寿命,同时符合可再处理原则。


历史价值

说起赵用贤宅,原在虞山镇程家巷(即望仙桥畔),当时赵用贤在此筑有“松石斋”的藏书楼。嘉靖年间,常熟知县为抗击倭寇侵扰,将城址西迁,赵氏随之移居城内西南九万圩百叶街,就此置地建宅,百叶街也因此改名南赵弄。宅院东起西泾岸,西至金李庵桥北堍。宅内大厅东侧有赵琦美取名“脉望馆”的藏书楼,后因书楼所藏声名远扬,人们惯以“脉望馆”统称赵氏故居。

脉望馆旧址坐北朝南,原有三组。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有三进房屋,第一进门屋三间,建筑面积400多平米。因赵用贤之孙赵士春崇祯十年(1637年)中探花,有“探花第”匾额,门屋以山柱分心,分隔前后,后部增置檐廊,檐下施五彩单翘单昂斗拱,额枋上绘有彩画。第二进大厅三间,名“保闲堂”,面阔10.4米,进深10檩10.73米,梁上雕刻云鹤、荷叶等精美图案,梁坊、斗拱上俱施彩绘装饰。大厅东侧厢屋为三间小书房,即为“脉望馆”。内置落地长窗,靠南格扇俱全;厅前有小天井,遗存湖石山子等物。第三进为内院,入垂花门楼,后堂三间,左右各附一套间,系穿斗造。据考,此宅建筑年代当在明万历前期,形制大体为品官中低级宅第,是常熟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道之名邦,弦歌之绝唱。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常熟,溯自春秋言偃北游中原,师从孔门,“南方夫子”为历代所尊崇。千百年来,生活于虞山琴水间的文人学士,以“言子之乡不可无学”为职志,兴学重教,各尽所能,历宋、元、明、清数百年,推陈出新,人才辈出,以文化之邦称誉四方。以虞山起名和标识的文化艺术流派,诸如诗派、琴派、画派、印派等竞相绽放,继往开来,构成了一幅绵延久远,代代传读的人文图像。

自明嘉靖以后崛起的常熟派或虞山派藏书,就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明清以来,作为中国私家藏书中心地的常熟,素有“藏书之乡”的美誉。明清二代,常熟一地项背相望,名家迭出,有藏书家近300人,先后涌现出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也是园、述古堂、毛氏汲古阁、张氏爱日精庐、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名闻海内的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形成了踵若相接、世传不辍的藏书文化流派。

今天,地处南赵弄10号的脉望馆旧址已修缮一新,基本恢复了原有厅堂楼阁的建筑格局和匾额楹联等风物景观。踏访在此新落成的虞山古琴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有常熟古城图的石刻,上有七条横向排列、穿城而过的河流,形似古琴七弦,印证了常熟作为古琴发祥地的渊源。二进保闲堂内,陈列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的藏书、诗词、文稿和书画。三进后院,为介绍虞山琴派开拓创新的后继传人徐青山、吴景略生平展馆。最后为古琴工作室,并展示了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谱十多种。

清人钮树玉有联曰:“鞠通夜抱朱丝静,脉望朝含绿字香。”这里的“鞠通”为古琴里的蛀虫,“脉望”为古书里的蛀虫。耐人寻味的是,如今,历经沧桑的脉望馆雕梁已旧,书香不再,惟有陈列柜里的几枚藏书印章、几册古籍文本,还有几架环壁书橱。置身于此,让人多少能体会到主人当年落寞沉寂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但有虞山古琴馆坐落其中,伴着清微淡远的古音琴典弥漫于耳,余音更绕梁,恰与脉望馆的书楼旧影知遇契合,交相辉映。试想,无论读书还是操缦,不痴不醉,何来出神入化的境界?!倘若脉望馆主地下有知,也当瞩望于来者,含笑于九泉。有道是流风遗韵在,人去楼未空。文脉守处,异曲亦同工。


1.jpg

简介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始建于明代。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旧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诞生于此,故亦为赵朴初故居。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风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犷及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亦是安徽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特色

世太史第集古建与园林艺术于一体,占地面积4463平方米,建筑面积2773平方米。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外墙青砖勾缝清水,古朴典雅。马头墙高低起伏,富有韵律。主体建筑系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84米,分东路四进,西路三进,共七进。除西三进为三开间外,余均为五开间,面阔为20米,沿两条南北走向中轴线规整排列。每进两侧由厢房或回廊贯通。东一进、东二进,东三进、东四进,西一进、西二进之间为起采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井。后花园由六角亭、荷花池、假山、碑廊、园艺等组成,面积982平方米,似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古建筑群西北部。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古建艺术呈现以下特色:

1、讲究风水,选址巧妙。聚族而居,规模宏大。南北交融,彰显徽派。中轴对称,结构规整。

2、一厅两厢或廊,开敞式厅堂连同狭小天井构成世太史第基本的建筑单元。

3、砖雕、木雕、石雕技艺精湛,非常巧妙地把世太史第建筑室内外装修、装饰融为一体。

4、点线面、黑白灰、清水勾缝外墙、白粉内墙、小青瓦的连绵不断组合成清新淡雅的世太史第外观形象。深墙大院,天井洞开,巍峨的马头墙,逶迤的坡面,飞檐冲天,化作美术家笔下生动的画卷。


现代修复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后花园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古勘探,走访有关老人后,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采用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手法修复的。

1、园林建筑:园内点缀的六角亭、碑廊等园林建筑的构造、举折、装修,均按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手法。各种构件的尺寸,依照《营造法源》的规定设计。碑廊外为半廊,内为船篷轩结构,举架为五算、六五算。六角亭举架为六算、对算。材面饰退光广漆,屋面铺与故居风貌一致的小青瓦。

2、堆山理水:园中央开掘出一泓池水,借用一座小石板桥将水面分成两块。以小衬大,突出主水面。水体向西与碑廊相接,端头设一小跌水,形成水之“源头”。湖岸大多青石饰面,局部地段采用太湖石叠成假石山。园北部围墙墙基与路面高差1米左右,与路面距离宽窄不一,宽度较大处土方自然由路面缓坡而下,窄处坡度较陡。采用传统园林中土包石的手法,将大块黄石叠砌于坡脚,高低错落,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再配以梧桐、丛竹等,更显幽静、自然,富有野趣。

3、植物配置:运用植物的造景功能,充分挖掘植物的丰富内涵,突出传统园林的意境之美。

(1)隐蔽围墙、拓展空间:自古无竹不成园,以粉墙为底,竹石为绘,构成竹石小景,阻挡了园外不良景观。

(2)笼罩景象、成荫投影:池旁亭畔点缀古树,使园景添加了几许古意。石矶边三、两株梅花体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意境。

(3)表现风雨、借天无籁:墙角植芭蕉,水中植睡莲,营造“雨打芭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氛围,意境深远。

(4)根叶花果、四时清供:园中配置梅花、栀子、天竺,皆为古人清供之佳品。尤其栀子洁白素净,香馨袭人,古称“禅友”,最受佛门喜爱,点缀园中表明赵老佛学大师之声份。

4、铺装及其它:园中步道宽度1.2米,双色卵石辅面。水池北侧小广场铺设浅灰色花岗岩石。


环境设计效果

广场与水池之间设坐凳式石护栏。围墙采用白粉墙,双落水小青瓦压顶。整修后的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后花园格局体现出既规整又富变化,既肃穆又不失亮丽的活泼风格,取得了“亭要古,廊要雅,树要疏,路要畅,地要绿,文物与园林相和谐”的环境设计效果,更能体现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建筑、历史、文物、园林的丰富内涵。其特色为:

1、庭院内绿茵覆地,翠竹掩映,叠石喷泉,长廊环绕,呈现出风景园林的特色。

2、书法碑廊、拜石亭等文物古迹与绿色风景远近照应,有开有合,有动有静,形成文物园林的风格。

3、由于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地处闹市,园林布置之意还在于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享受幽静和闲适,并在有限的人文环境和都市环境中创造出一个浓缩的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赵世炎故居.jpg

赵世炎故居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亦称赵庄。位于酉阳县龙潭古镇。占地1605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其建筑为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共有房屋32间。院门东向,正屋南北向,周围的房屋小巧雅致。过厅东一间,是赵世炎的卧室。旧居大门上方,有邓小平现场手书“赵世炎同志故居”字迹,院内有赵世炎同志塑像。院内的两个小天井,一前一后。正门照壁呈凸形,上有一幅松鹤壁画,光彩夺目,恰与中堂所悬“琴鹤世家”鎏金匾相互辉映。

2001年06月25日,赵世炎故居作为1904年至1914年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0年4月13日修缮完成的纪念馆重新开放。该纪念馆可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800人,游客年容量可达25万人次以上。


建筑艺术

其建筑为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共有房屋32间。院门东向,正屋南北向,周围的房屋小巧雅致。过厅东一间,是赵世炎的卧室。旧居大门上方,有邓小平现场手书“赵世炎同志故居”字迹,院内有赵世炎同志塑像。院内的两个小天井,一前一后。正门照壁呈凸形,上有一幅松鹤壁画,光彩夺目,恰与中堂所悬“琴鹤世家”鎏金匾相互辉映。


人物简介

赵世炎(1901年—1927年),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重庆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念中学时曾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是当时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

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0.1017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