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
藏山祠于1986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藏山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寝宫题记。
院内存有宋宣和六年 (1124年)铁钟1口,金、元、明碑各一通,清碑72通,明嘉靖铁焚炉3个。
相关典故
距太原120公里的盂县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状得名。藏山得名于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的“赵氏孤儿”,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绝。相传为春秋时期晋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赵武之处。因赵武谥号赵文子,亦称“文子祠”。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神泉里藏山神庙记》碑载推断,最晚为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全祠30多处亭台楼阁,依地势而建,鳞次栉比,别具风韵。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
藏山祠古建筑群大体分两组:以“文子祠”为中心的主体建筑为一组,以先祖庙、三代庙、八义庙、启忠祠等附属建筑为一组。以“文子祠”为中心的主体建筑嵌于幽深清净、跌岩回环的山谷之中。亭台楼阁皆依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院落之外,区别鲜明,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山门系上下二层结构,下呈石洞状,上为木筑楼,总高约6.5米,进深为3.09,通面宽5.46米,进深为3.09米,通面宽5.46米。山门南侧立有巨大石壁,称“龙壁”,长宽均为2.5米,上镌两条蛟龙,吞云吐雾,刻工精湛。
牌楼位于庙首,檐牙高琢,琉璃瓦棱,身高约9米,宽3.5米,系木结构。上题“藏孤胜境”四个金字,煞是雄伟。
钟鼓楼牌楼向内分列钟、鼓两楼,长5.69米,宽5.12米,高7.24米。
戏台与钟鼓楼相邻,体宽9.46米,进深7.65米。
正殿位居祠之中央,是祀俸赵文子之处,此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通体面宽13.45米,进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头施以肥硕雄健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飞檐;屋顶梁架折平缓,卯榫严实; 刹雕饰“八洞神仙”;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正殿中的文子塑像及两旁文臣武将,身高达2.3~2.8米以上比例适度,姿态自如。大殿左右两侧有彩绘壁画42幅,详细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壁画笔力流畅,山水人物,惟妙惟肖,色彩如新。
寝宫位于正殿后掌西侧,亦称“后殿”。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筑。其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保存完整。此建筑系悬山六檩结构,横跨3间,面宽10米,进深7.16米.外形斜拱重叠,举折平缓,上架铁铸梁槽,两端矗立雄伟高大的琉璃鸱尾,飞檐高琢,五六兽,精致美观.内施垂木和斜材,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 ,并画栋雕梁,使整个殿堂绚丽多姿,引人入胜。
梳洗楼位于北山腰,为两层木结构,上层面宽17.2米,进深4.61米,下层面宽17.66米,进深8.17米,系双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室内无柱,所有部件皆系要制卯榫拼合而成,整座楼亭,精美秀丽,鬼斧神工,凭栏秘鸟瞰,藏山全貌尽收眼底。
此外,还有祭祀为救赵氏孤儿而丧生的程婴之子的假孤殿,祭祀赵氏先祖的先祖庙,祭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的报恩殿、二灵殿、三代庙、八义庙、奶奶庙、启忠祠、应忠祠、表孤祠,以及八角亭、六角亭、落架亭、僧院等诸多建筑。皆依地势而筑,因各朝均有增扩建,故整个祠院的建筑鳞次栉比,相得益彰,别具风韵,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
大王庙位于陕西省阳泉市盂县城关镇西关村,香河北岸。祭祀“翊化神”,又称“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庙古称藏山庙,赵文子行祠,纪念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赵文子即赵武,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救助的那位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盂县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盂县地面上还保存九座祭祀赵武的庙宇,这山西省阳曲县大王庙里的人们依然像古人一样将赵武称为“大王”,将赵武庙称作“大王庙”。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才具有今天所见的规模,这些碑记对研究大王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概况
庙宇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其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仪门、碑房、戏台、钟楼、鼓楼、正殿和后殿。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不设廊室、配殿等附属建筑,视野广阔,气势雄伟。山门面宽三间,通体面宽9.2米,进深4.5米,檐高6.1米,单檐硬山顶五顶双层结构。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上饰有石栏。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演出时架木板则成为一平整的台面,可以有良好的视野;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共有十二根木柱支撑。
正殿为大王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平面布置几成方形,殿身四周围有回廊,大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大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
结合,以增加稳定性。柱础石雕,刻攻精细,细节之处,亦处理周到,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技巧。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在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无一明柱,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
后殿的结构与正殿基本一致,共有三间,面宽十米,屋顶为悬山顶,七檩四椽,用材粗大,结构别致。整个殿宇风格保留着明显的辽代风格,尤其体现在殿墙上圆形窗等细节之处。大殿屋顶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虽然采用了比较粗大的木梁,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这种做法在我国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正殿前有古槐两株,相传为唐代所植,枝叶繁茂、树冠高大、虬枝错结。正殿东侧的碑房中保存着历代建造的碑碣十六通,笔工遒劲,字迹清晰,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立,原藏于孔庙,孔庙被拆后,移至大王庙,碑身断裂。碑高1.24米,宽1.02米,厚0.2米,碑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图文并貌,左侧为图,右侧为文,标题为篆文“宣圣衮公小景”。文记孔庙建于唐天宝十一载(767年),图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着其弟子颜回,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百年风韵犹在,碑中画像系临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真迹,书法系临摹自颜真卿正书体,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学家程灏写就。由陈继临摹刻于石,并饰以云纹图案。除此之外,大王庙还珍藏有西寺古钟、千佛寺摩崖造像等珍贵的文物。
大王庙是中国金代建筑的典范,它留给后人的除了在建筑方面的价值和历史文物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赵文子千秋功烈的传说,与藏山一起成为盂县文化的代表。
建筑风格
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整座殿宇富丽堂皇,煞是壮观。惜今堂内之彩塑和壁画已全部毁损无存了。 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是大王庙后殿。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共三间,座北面南,其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尾高6米,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大王庙原建有碑房三间,是盂县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真所谓刻石荟萃,古碣如林,且造型美丽,文图并茂,笔工遒劲,字迹清楚,今碑房已毁,部分碑刻亦遭损坏。庙前有古槐两株,树冠高大,腰围达7.5米,枝干盘虬,古朴苍然,传系庙宇初建时所植,迄今已有千岁高龄了。
人物
赵武(?—公元前541年) 即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年),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